[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我的那些文朋诗友们》 2024-05-19 15:25:58 我的那些文朋诗友们 两年前,我成了一名“乐退族”,结束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写作,因此结识了许多文朋诗友。他们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工人,有农民,有老师,有护士,有厨师,有公务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干什么的都有。他们有的戴着省作协的头衔;有的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的是湖北省摄影家学会会员;有的出版了自己的文集……虽然背景不同,职业不同,性格各异,但因为共同的笔墨情缘,我们走在了一起。没有人微言轻,没有阳春白雪,没有争强好胜,只有携手并进,切磋交流,友谊加深。程时钿是我在《新东西》群里结识的第一位文友。刚进入《新东西》时,无名小卒,人生地不熟,我很少在群里讲话。但每当我在《新东西》有文章刊出的话,第一个给我的文章点评和点赞的必是时钿。一来二去,我们熟络了起来,成了微信好友,经常交流,相互鼓励。由于都是写散文的,彼此志趣相投,又都同病相怜(眼神不好高度近视),我们更是成了“忘年之交”。我们一起参加大冶作协的年会,一起加入黄石作协,一起参加作协的采风活动。时钿的职业是厨师,他的锅铲每一次晃动,都是熟练的操作技巧,菜品的每一个角度,都是他美文的呈现模式。他精心烹饪“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精心烹饪“琴棋书画诗酒茶”。我喜欢他《清明遥思》中的思如潮涌;《跳台乐园》中的清新优美;《衢州游记》中的文采飞扬;《圆梦吴家畈》中的情景交融;《管道》中的妙笔生花……周瑞玲周大姐非常爱笑,笑起来特别好看。她一笑就像那生机勃勃,美丽动人的瑞香花。我和周姐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冶作协的年会上。而对她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源于周姐写的那篇刊在《大冶作家》的文章《文学追梦人》。“你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都在追梦圆梦途中,而我们做着同一个文学梦。文学追梦人,可以是耄耋寿星,也可以是垂髫稚子;可以是红尘过客,也可以是剃度法师;更多的是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你我。”周姐说得真是太好了!这段话给了我这个文学新人莫大的鼓舞,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周姐是大冶作协的书记,说实话,我没有把她当作“领导”,我是把她当作邻家的大姐姐一样看待的。她的热情、善良、认真、耐心、细致,时时在感染着我。她摄影、写作、采风、获奖,每一天过得都是那么充实,从她身上你根本看不到一个六旬之人的“暮气”。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草,最普通的鸟,在她的笔下摇曳生姿,在她的镜头下活色生香,就如同她的人一样朝气蓬勃,向上,向阳,向善,光明,美好。肖爱梅她个子小巧玲珑,这个“炼铜”出身的女子写出的文章却是很英姿飒爽的,感觉就像金属一样掷地有声。我和她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在浓情八月相遇。在前往姜桥的大巴上,她恰巧坐在我的旁边,我们俩个异口同声,第一次见面就相互之间叫出了对方的名字,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她的《磁湖岸边好读书》很惊艳,《采回一年蓬》很亮丽,《从前身上衣》很清新,《万物生长》很脱俗。认识冯强生老师也是得益于《新东西》。《新东西》主编向天笑老师一直都被大家誉为劳模,他呕心沥血,倾心扶持黄石本地作者。强将手下无弱兵。劳模手下有个“拼命三郎”冯强生老师,才华横溢,豪爽正直。冯老师曾干过矿工,他从自身的生活出发,找到了诗歌的矿井,越挖越深,诗歌也越来越亮!我喜欢他《醉在三秦》的高亢豪放,《家的印象》的风情婉约,《大冶湖山人》的直抒胸臆,《我爱这恰好的距离》的硬汉柔情,《远去的匠人》的劲节风骨,《致故乡》的牵动心弦,《红安行》的激情澎湃……篇篇精品,字字珠玑,让我这诗歌的“门外汉”也能在诗歌的诗情画意里,放飞自己的心灵,感受到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潘兰香这是一个被古典诗词浸润到极致了的女子,可谓是“清风凉意生笔意,风流风华皆是她。”她学医出身,是个护士长,工作很忙,却能如此地热爱文学,感觉她是那种既能救死扶伤,济世保健,又能信手拈来,博古通今的人。我们一起参加女人花读书会的活动,一起听讲座,一起游磁湖,谈文学,谈题材,谈构思,也谈自己的名字,眉飞色舞,心情舒畅。她从2019年10月12日开始在《新东西》发表文章,到现在已发表有八十多篇,高产又高质。她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风雨山石,河流湖泊,皆可入诗,皆能成文。她的语言百变有时朴实,有时华丽,有时精炼,有时深邃。她的文笔清新细腻,文字优美隽永,读她的诗文如饮醴泉,清新甘甜;如嗅花香,沁人心脾。乐歌老师,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五一”的时候去大冶南山头采风。可能是当兵出身吧,乐歌老师写的《少年英杰饶惠谭》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作为微信好友当然是从他的文章中去了解他。他文能写小说、书评,武能户外、跑马拉松。写作于他不仅仅是一种业余爱好,更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存方式。哪怕是写作不能养家糊口,也不能成名成家,但他依然坚守,痴心不改,无怨无悔。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我的文朋诗友们大都爱好读书,勤奋好学,常常是手不释卷,喜欢谈古论今。他们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皮蒜毛,对文学名家如数家珍,对待文字句斟字酌,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常会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会达成共识。哪怕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活处境发生了变化,而我的文朋诗友们依旧有对写作的痴迷与热爱,有对文学的追求,把文学当作人生的一道风景。在作协群里有我仰慕的师长荒湖老师、向天笑老师、刘会刚老师、翁想想老师、卢圣虎老师、胡晓光老师、王建福老师、殳语老师、龚琼老师……也有可以交心的文朋诗友强生哥、时钿、乐歌、瑞玲大姐、爱梅、兰香、冷月、花语、沉睡的阿修罗……我的成长,我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鼓励、帮助、支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赞,哪怕是文章右下角一个选择性的在看,抑或是朋友圈里的分享转发,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从心底爱着他们! 张兰花,湖北黄石人,爱好文学喜欢徒步,散文散见于《黄石日报》《东楚晚报》。《新东西》编辑部主 编:向天笑 赞 (0) 相关推荐 我的文学情缘 我的文学情缘 杨增能 (一) 作者2005年在封江与武汉作家董宏猷.邓一光.董宏量.王新民.张执浩.李鲁平等合影 我出生于安陆农村,是从读高中时开始做文学梦的. 安陆文化馆有一份非正式出版刊物<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如父的姐夫》 如父的姐夫 人海如潮,有你有我,潮来潮去,遇到不容易.正如麦家说的那样:"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着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q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穿越大顶山》 穿越大顶山 三月七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我们黄石快乐群一行四十七人,开启了大顶山穿越之行.大顶山穿越是武汉市周边最经典的户外线路,也是新驴练手,老驴练蹄的经典线路.因此,这次穿越吸引了许多新驴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那些年,那些珍贵的书》 那些年,那些珍贵的书 在我的心底珍藏着三本珍贵的书<写作辞林><中国文学史><青年知识手册>,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第一本珍贵的书<写作辞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外公,我想抓住您的手》 外公,我想抓住您的手 少年时的点点滴滴是我永恒的回忆:春去秋来,日月星辰,目睹了一位老人领着他的外孙们走过了十三载,魁伟的身躯为他的外孙们遮风挡雨.余家湾那条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记载着外孙们的成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年味尽在油锅中》 年味尽在油锅中 在我的家乡张家湖,有"无油炸,不过年,年味尽在油锅中"的俗语. 乡里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仪式感,特别是过年,完全是按照"老祖宗"的那套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挖藕》 挖藕 那时候,生产队里有三处藕塘.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一处藕塘,两处藕田. 那处藕塘位于黄石工业学校(黄石理工大学的前身)大门口的马路内侧,大概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藕塘里,水较深,生长的都是开粉红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我的家乡张家湖(又名磁湖),她不仅是鄂东南有名的蔬菜之乡,而且还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年味与家乡的风光,一样美不胜收,一样令人怦然心动,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过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干塘》 干塘 "干塘"是俗语,又叫"干鱼塘",它是我们长江以南一带乡下的说法,就是把鱼塘的水放干后将鱼捕起来. 那时候,生产队里有两口大鱼塘,并排着,一边临着湖,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我的大姐》 我的大姐 我从未想过死亡会与我如此的接近,我从未想过生命竟如此的脆弱,我从未想过我大姐突然的离世我竟是如此的无力. 我原以为来日是方长的:我原以为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时间与我大姐闲话家常:我原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