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李白这颗星
仰望星空,叩问星辰
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得知在遥远的汉朝,有一个喜欢仰望星空的人,天上的星星,给了他创造的灵感。于是,他有了浑天仪,有了地动仪......
于是,我把目光也投向夜空,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广袤的星空。曾经和小伙伴玩猜谜语的游戏:”青石板儿石板青,青石板儿挂明灯,若问明灯有多少,天下无人数的清。“
没有人数的清?这是真的吗?望着深邃高远的星空,我怀疑,我不相信。一片片地数,东南西北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数,总能数的清吧?!
成人之后,我一步步踏着一级级文史小台阶,登临那座耸入云天的楼,仰望群星璀璨的天空,去追寻那仰慕已久的星辰。我与他们对话,向他们叩问。我祈望他们的光亮,化为雨露,滴落下来,滋养我深藏于心之一隅的一粒萌芽。
诗仙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当我读到李白这个诗句的时候,内心无比惊艳。
还有谁能够这么豪放,这么飘逸,这么充满仙气呢?
他的豪放也许是从酒里来的。李白无酒不欢。常常与朋友一起豪饮。哪怕一个人独饮,也要邀请天上明月,邀请明月下自己的影子”对影成三人“,然后还要在月下举杯,喝着酒,舞着手足,高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在长安,仕途不顺,心情苦闷。但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晦暗,看不到悲观失望,反而隐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光芒。
他的飘逸也许是从不拘一格不囿于所谓的约定俗成里来的。他在乘船渡江出巴蜀的时候,写了一首叫《峨眉山月歌》的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8个字的七绝诗词,竟然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
哪个诗人敢这么用?李白那个年代,文学理论里边恐怕还没有”蒙太奇“”意识流“之类的概念和词汇啊。
李白巧妙运用了这几个地名,错落有致,地名变动,就是空间变换,空间转换,意味着时间的流动。
一只船,在流动的水中行驶,家乡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情感也在随着时空变换,在流动。这种流动,这种飘然欲飞,舒展轻快的感觉,完全是借助于这几个地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李白之所以敢用地名在诗句中,是因为他读懂了巴山蜀水的自然之语,是他的眼睛能够发现这自然的密语,并且巧妙地与自己的情感意识通电,从此点燃的诗心,点亮众人的心,从此他的这首诗便大红大紫,流传千古。
他的仙气也是从那轮阴晴圆缺的月亮里来的。据说李白留下的千首诗歌中写月亮的诗歌就有320首。从不同的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氛围。
月亮是李白的知己,是李白的灵魂。李白,字太白。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记载:“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白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太白金星,所以给他起名白,取字太白。
这个记载多多少少给李白这个诗人笼上了一层神秘的纱帘。星与月,广布天宇,本身就带着仙气。更蹊跷的是,李白醉酒后,看月亮落于水中,伸手去水中捉月,失足落水而亡。
李白与月亮一世结缘,最终拥月亮入怀,把自己的肉身与精神全部存放给了月。
感谢“追光时刻”关注我
王老师荐书语:拓展视野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使你聪慧,使你灵气勃发。(点击购买即可下单。网络购买比实体店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