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先生与老师袁焕仙先生问答(上)

当时袁焕仙先生应该在修闭口,所以他们师生两人写纸条问答,所以非常好玩。原文都是文言文,笔者按照当下体验写下我的理解。大家也不妨各自用心揣摩,才读半篇已经受益良多。

问:“怀瑾朝夕孜孜,百无所寄,祈先生示个归家坦途,入道捷径。”

先生笔答曰:“蓦直不怠,即是坦途,曰二曰三,允非捷径。”

问:老师,我从早到晚用功,始终找不到入门下手的地方,还请老师指点一下关窍,有没有什么捷径?

答:老老实实练习就是坦途,如果有第二第三种就不是捷径了。

问:“直捷下手工夫,义当何先,迈向归家道路,车从何辔?”

先生曰:“汝但外舍六尘,内舍六根,中舍六识而不作舍不舍想,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也,捷莫捷于斯,先莫先于斯,三乘共载一德,同该今古,彻门莫尚乎是。”

问:直接下手练习,哪个放第一位?心灵回家的路,有没有规矩禁忌?

答:你只要放下对外六尘(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鼻子所嗅,舌头所尝,身体所感,心中所想)的执着,对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执着,中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执着。又没有放下的概念,自然时时清醒,处处明白。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始终不二。必然能够大彻大悟。

问:“何云六根?何云六尘?何云六识?”

先生曰:“石头即六根,柱子即六尘,琢棒即六识。”

问:“先生如此漫言,学人不会。”

先生曰:“如此漫问,谁要汝会?”

问:什么是六根?什么是六尘?什么是六识?

答:石头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尘,棒槌就是六识。

问:老师你满天胡话我听不懂。

答:学生你张嘴乱问,谁能教得了你。

问:“教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接,所生眼耳鼻舌声意等之识,别曰六识,今曰六识即石头,六尘即柱子,六识即琢棒,无乃大违教义,言不该典欤?”

先生色然不悦,忿然握管,书曰:“汝既已明了教义,贯通道理,即自解脱可也,何投吾处,絮絮叨叨于是?”掷笔寂然在定。怀瑾无语潜退。

问:老师你教的和书上讲的不一样!

答:你既然相信读书,读书就好了,问我干什么?

翌日再参,问:“即不许作如是道理会,然则学人浅机从何得入?”

先生曰:“汝是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出的?”

怀瑾无语久之。

先生曰:“即未出入,何为出入?既无当下,一派圆成。谁是浅机?谁为深学?咄,无疾而呻,无病而药,释迦老子亦救汝不得也。”

问:如果不能这么思考,像我这样愚笨的人怎么才能入门呢?

答:你是哪年哪月哪日在哪里出门的?

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什么意思?)

问:既然从未出过门,谈什么“入门”呢?当下即是,当体即空。哪有什么愚笨和聪明?无病呻吟,没事找事,佛祖在世也帮不了你,谁能唤醒装睡的人呢?

问:“学人于此上不得,下不得,取不得,舍不得,尽平生力忘不得,计不得,祈师慈悲方便接引。”

先生曰:“好好,恐汝虽如此说,未到此地,果届此也,恭喜贺喜,好消息将到矣,谛听啼听!当人于此千万不可退步,不必作必悟想,不必作不悟想,不必想不必不想,行时坐时,醒时眠时,朋友交接时,妻儿子女会合时,但略略管带,自然坛子内走不脱鳖。”

问:我现在上不知往哪上,下不知怎么下,执着不对,放下也不对,虽然已经尽力用功去觉察,依然懵懵懂懂,不知道如何是好,还请老师慈悲指导。

(觉察到一定阶段,会有迷迷糊糊,似睡似醒,非睡非醒的状态,个人体验,仅供参考)

答:不错,就怕你说的好听,还做不到你说的状态。如果真的一直是这种状态,恭喜你,这是登堂入室的境界。你要注意了,在这个状态下千万不要放弃用功(觉),不要想开悟,也不要想不开悟,也不要想不要想,行住坐卧,说话做事,保持这种觉得状态,自然而然,成功已经是“坛子里的鳖——跑不掉了”

问:“学人疑情不起奈何?”

先生曰:“只为你要信。信不立,疑何驭?疑信两忘,复是何物?此第一彻头也,千万莫要放过。“

问:我始终没有升起“疑情”该怎么办?

答:你要先有信念,先相信,没有信质疑什么?最后疑情相信两忘却,是什么状态?这是最重要的话头,不要轻易放过哦。

问:“疑信两忘,就学人分上捡之,却无一物。”

先生曰:“瞎汉!说却无一物者。是有一物邪?无一物邪?好看好看。此释迦老子、三世诸佛及一切贤圣入德之门也。这个彻头,尽大地是我口都赞不及,慎勿失之交臂。”

问:疑情相信都放下了,按照我的体验,本来无一物。

答:笨蛋,“按照你的体验”,你是东西还是不是东西?仔细觉察,好好参究,用心体会,古往今来圣贤得道的关键就在这里。

问:“闻诸同参,疑情有二:一粗、一细何曰粗?”

先生曰:“朝天玉树春千尺。”

问:“如何曰细?”

先生曰:“带笑宫花月二分。”

问:听同学们讲,疑情有两种,一种粗,一种细,粗的疑情是什么?

答:朝天玉树春千尺

问:什么是细的疑情?

答:带笑宫花月二分

问:“学人机浅,祈师如学究训蒙童,如俗而说,如理而说,觌面直提,开我迷昧。”

先生曰:“如此直截,何用肆口鼓簧,恣情摇舌,必欲饮此一杓恶水?余岂借他?谛听谛叫!如有一问题欲决择而不能决择,心悬悬如摇旌,曰粗;无一事一理不了知,无一事一理不决择,无一事一理可寻思,自心空廓,眼所见处澄然常寂,乐趣横生,根尘与识,自心及境,不一不异,无欠无余,如是胜行悉已具足,而此心中似有一事未办,一理未谐,仔细捡点,又丝忽迹相不寓,半星肤兆无有,曰细。”

问:老师,我太笨了,祈求老师像教导小学生一样,说的通俗一点,明白一点,直接一点。

答:我都讲的这么直截了当了,还想让我怎么弯弯曲曲?好好听着。如果遇到一个问题,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就是“粗的疑情”;对于事情道理都懂了,都能做好,所以心无挂碍,但心里还不能落底,仿佛还隔着一层纱,仔细找又找不到,就是“细的疑情”。

问:“如是胜行,学人浅机,何能一时即臻,一趣即至?既难臻至,何能顿超?”

先生曰:“一派现成,谁要汝臻?本无去来,谁叫汝至?横遍十方,谁令汝超?实无有渐,谁云为顿?因诠劣法,故有胜行,曰深曰浅,允为魔说。法尔圆成,慎毋自闹。”

问:什么是明心见性?如果容易,怎么做到?如果很难,谈何顿悟?

答:一派现成,本自具足,什么需要你修你悟?说了本来无去无来,你还去往哪里?山河大地,上下四方,处处都是心,你到哪里找?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一切如是,怎么渐修?渐修既然没有,谈何顿悟?深浅高低,都非正路。一切如是,不要自找麻烦。

问:“千古圣哲,人也,学人虽愚不肖,亦人也。既云如是现成,如是直捷,如何学人不会,先圣独会?乞师朗示。”

先生曰:“汝自不去,不妨人会。人自人会,不妨汝之不去。会则学人即圣哲,不会则圣哲亦学人。圣哲学人名虽有二,体实无殊。汝但把会与不会等念抛到异域,学人圣哲等名贬向殊方,自然虚而灵,寂而照,不着问人,法华会上的多宝如来,不但与释迦老子分半座,亦须与汝分半坐也。”

问:圣贤是人,我也是人,如果一切如是,这么直接,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像圣贤那样?请老师解答。

答:你自己不觉察,不妨碍别人觉察。谁觉谁得,也没有人妨碍你。真懂了,你当下就是圣贤,不懂,别人叫你圣贤,你也依然还是凡夫。圣贤凡夫都是称呼而已,本质并无不同。你只需要把“会” “不会”这些概念,头脑的评判扔到一边。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虚而灵,寂而照”。

真的明白本自具足,不需外求,《法华经》的课堂上,多宝如来不但要分给佛陀半边座位,也要给你半边座位。

问:“上说疑情,既有粗细之判,必有真假之诠,既有真假,云何曰真?”

先生曰:“汤元煮油锅。”

问:上面说的“疑情”,既然有粗细的分别,也必有真假的差异。请问老师,什么是“真”?

答:汤圆煮油锅。

问:“如何是假?”

先生曰:“油锅都汤元。”

问:什么是“假”?

答:油锅煮汤圆。

问:“如是之谈,益增学人迷惘。望师剀切直示,开我巨惑。”

先生曰:“咄,何不云迷惘益增,学人开我不惑?”

怀瑾无语久之。

问:老师你越说我越晕,还请老师直接一点,解除我的困惑。

答:笨,困惑自己增长,学生为什么要解除自己的不惑。

先生曰:“会么?会么?诸名无常,皆依假立,若无假有,真亦强名。诠疑情曰假者,即上说粗相,有间断者也。说疑情曰真者,即上说细相,无间断者也。真疑若起,不一日,不二日,不三日,不一时,不二时,不三时,必摸着向上关(木戾),发明无始大事,嘎嘎大笑也!”

老师问:懂了吗?懂了吗?一切概念都没有固定的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说是相对而生,称之为假。“假”不是客观存在,“真”也只是一个概念。说假的疑情,是刚才我们说的“粗”疑情是断断续续;所谓“真疑情”,就是刚才我们说的“细”疑情,能够持续。

真疑如果生起,用不了多久,可能三天,可能两天,可能一天,也可能刹那间就摸到了“关口”,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本来具足,哈哈大笑。

问:“从古迄今,有不疑而至悟者乎?”

先生呼:“怀瑾!怀瑾!”应诺。先生曰:“从古及今有未食饭而曰已饱,未饮酒而曰已醉者乎?”

问:从古至今,有不“疑”而开悟的吗?

答:怀瑾,怀瑾

(南怀瑾):在

答:从古至今,有不吃就饱,不喝酒就醉的人吗?

问:“如说无疑则无悟,欲悟而必借径于疑,明矣!然则学人疑情不起,环顾自躬,实无纤疑,奈何?”

先生曰:“今有三法,能兴汝疑。”

问:这么说,不疑则不悟,想要开悟,非要起疑不可,我明白了。但心里就是没有疑,没有困惑,怎么找都找不到,学也学不会,怎么办?

答:有三个方法,能帮到你。

问:“何者云三?”

先生曰:“一恸念生死,二发露忏悔,三勤参话头,如是三事,任何一事,皆能兴汝大疑。”

问:哪三个方法呢?

答:第一,生出离生死心;第二,真心忏悔;第三,老实参话头。哪一个都能让你“起疑”。

问:“云何言恸念生死?”

先生曰:“当人无始驰求,背本逐未,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头出头没,舍生受生,枉受轮回,虚萦苦乐,如是等过,极思出离,思之至极,于焉起行,难行能行,日渐增至,细检出离,无法出离,无法出离,誓必出离,粗疑生也。粗疑既生,日日臻上,渐至觅行不得,觅不行不得,觅难不得,觅不难不得,觅生不得,觅死亦不得,觅人法、是非、山河、大地、苦空、无我,一切皆不得,二六时中乐趣横生,而此心中又若有一事焉未办,有一理焉未谐,细疑生也。细疑生,即真疑起矣。”

问:怎么生出离生死心?

答:现在人都是任性纵欲,背本逐末,不知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就像在大海之中随波逐流,生生死死,在苦乐之中,轮回不休。真明白了,就会厌烦,就会想断轮回,离生死。这个念头越思维越强,最后忍无可忍时,就是出离生死心。这是粗疑。

粗疑出现,日日思维,时时用功,然而还是不能断轮回,找不到出路,也找不到障碍,找不到生从何来,也找不到死往何处去,找不到“我人分别、法与非法的分别”,”是非”,“山河大地”,“一切苦空无我”统统找不到,这个阶段会心生欢喜,但心中好像还隔着一层窗户纸,感觉自己还没有触及根本,不能确定自己明心见性,这就是细疑。

这时就是真疑现前。

问:“云何发露忏悔?”

先生曰:“汝当恸念师恩,父母恩,五伦九族一切众生恩,欲报难报,难报必报。既曰必报,当充我力,欲充我力,远过为先。行人必自检讨往昔所作十恶不善等业,皆障我行,人我胜劣等法,皆违我道。当于佛前法前僧前恸悔过去已作之过,切忏不践将来未蹈之愆,心生惭愧,身堪起行,粗疑生也,粗疑既生,日日臻上,渐至觅过不得,觅非过不得,觅善不得,觅非善不得,觅忏悔不忏悔、一切胜劣等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苦空无我等等,已举未举,皆不可得,二六时中,乐趣横生,而此心中又若有一事焉未办,有一理焉未谐,细疑生也。细疑生即真疑起矣。”

问:什么叫做“发露忏悔”?

答:你要反复思维师父教导之恩,父母生命之恩,五伦九族一切众生的恩情,想要报恩,不知如何报,虽然不知如何报恩,但还是要坚定报恩的心,既然一定要报恩,就要成长自己。要成长自己,就要改过。

所以要自己检讨过去所作十恶,不善等等言行,想法,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障碍,所谓没有资格,没有价值的源头。就连好坏对错等种种评判也是过错。

在神佛像前,或者在家里,观想祖先在前面,忏悔过去种种,发愿将来不再再犯。心生惭愧,这种改变的信念,就是粗疑。

粗疑既然生起,就会日日增长,慢慢的就找不到过错,也找不到“善”的标准,也找不到“不善”的标准,甚至找不到“忏悔”的标准,“好坏对错”的标准,自然而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苦空无我等等都找不到。用不了多久就会心生喜悦,仿佛卸下重担,但心里清楚,仿佛还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戳破,这就是细疑,

这是通过忏悔的真疑现前方法。

问:“云何勤参话头?”

先生曰,“话头者,止观双运,遮照同时,(井刃)于唐,盛于宋。初机入德之津梁,千圣共由之胜法也。汝但朝斯夕斯,行时卧时,刻刻提撕,时时照检,一切胜行,自然而沛,矧曰疑邪?”

问:什么叫老实参话头呢?

答:所谓话头,就是止观。从唐朝开始,盛行于宋。可以说是初学找到门径的捷径,圣贤都在用的技巧。你只要从早到晚,行住坐卧,保持“参话头”的状态。一切“境界”不求自至。

问曰:“云何为话头?”

先生曰:“汝但于未提话头以前,看此话头从何而生;既提话头以后,看此话头从何而灭;正提话头时,看此话头依何而住。话头之义不必问人,当人自合开口大笑也。”

问:什么是话头呢?

答:你在观“话头”前,看话头从哪里来,从何时出现?话头这一念出现之后,你就看话头是何时消失,怎么消失。话头当前,看它能不能持续,依靠什么持续。不需要问人话头,也不需要理解话头。

参破时自然桶底脱落,心生大喜悦大自在。

问:“学人迷昧,罔测幽深,请师将古人说的参的直举一二,以醒愚昧,并兴来学。”

先生曰:“北斗里藏身、小参不答话、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麻三斤、干矢橛、西方日出卯、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谁、无梦无想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念佛是谁、家家门前火把子、东山水上行、一归何处,如是已举未举,悉名话头。古德究参皆能结秀,今欲悉说,尘劫不尽。”

问:学生蒙昧,老师讲的太深奥了。还请老师讲些例子,让学生能有参考的标准。

答:北斗里藏身,小参不答话,狗有没有佛性,父母生前谁是我,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都是话头,要都给你列举出来,永远说不完。

”问:“话头既多,依何为要?若曰兼摄,事涉分歧,趣此两端,祈师直示。”

先生曰:“任一话头,皆能结秀。曰二曰三,允为魔说。古人喻为鼠子咬棺材只在一处。修多罗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若曰至行,一已云多,况二三邪?”

问:这么多话头,哪个更好?还是选几个一起参,要不要切换?

答:任何一个话头,都能参破本心,两个三个一起来就是胡说了。古人打比方说参话头,就像老鼠咬棺材,制心一处。经典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从究竟讲,一个都是多余,哪有什么两个三个?

问:“大慧杲,宋之大宗匠也,常以'无’字示人究参;天奇瑞,明之大宗匠也,常以'谁’字示人究参:钱伊庵者又以学人必参无梦无想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乃能于八识上大亚一刀。而现在丛席多示学人参念佛是谁。今先生云云任一话头皆可结秀,彼非欤?此非欤?乞示。”

先生厉声曰:“家家门前火把子。”

问:宋朝大慧杲参“无”这个字,明朝天奇瑞参“谁”这个字,钱伊庵禅师参“无梦无想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现在人都流行“念佛是谁”,您说哪个话头都可以,谁对谁错呢?

老师严厉的说:家家门前火把子!

怀瑾曰:“不会。祈师直指。”

先生色霁笑而谓曰:“家家门前火把子。”

问:不懂,老师您直接讲。

老师转怒为笑:家家门前火把子!

怀瑾曰:“不会。祈师如理而说,如俗而说。”

先生曰:“他非我不非,何也?因有汝问才有他非,因有他非才有不非,始无汝问,所谓你我他者从何而立?既无有立,非从何非?况不非邪?好看好看!麻三斤、干矢橛、庭前柏树子、犀牛扇、食胡饼、吃茶去一时来也。谁管他大宗匠,小宗匠,高人琢棒,一时与我贬向他方,踏在足下,为何如此?要汝精精勤勤、快快活活参话头。”

问:还是不懂,老师您再讲的通俗一点嘛

答:当然是我对他们不对了,为什么?因为是你问,所以他们不对,因为他们不对,所以我不是不对。

如果你不问我这个问题,什么是你我他?哪有什么你我他?连你我他都没有,谈什么你对我错是是非非?

管什么麻三斤、干矢橛、庭前柏树子、犀牛扇、食胡饼、吃茶去,你爱用哪个就哪个。管他是大宗师小宗师,管他哪路高人,现在统统丢一边,明白了吗?你只需要老老实实轻轻松松去参话头就好了。

原文来自——《维摩精舍丛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