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易治疗法全集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世。余自出世以来,即羸弱多病,苦于良医之难得,乃矢志研习医学。曾博览古今医学名著,复累与同道者反复研讨,临症处方,垂五十余年,迄今仍不敢自诩有得。对于研习之态度,兢兢焉犹如往昔。更思医学之道,不宜禁锢,徒炫己长,须使人人皆有医学之常识。庶几积极可以保持人身健康,消极可以恢复病后安全。爰本斯旨,因著五官九窍之病症,五脏六腑之内伤,四时六气之外感,本医学之原理,扼要归纳,去繁就简,虽仅述其大略,而于人体全身之病理已明。读者倘能细加玩味,则临症采方,便不难得心应手。

一、四时外感伏气病机
《内经》云: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又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一)春 病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精者身之水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夫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温病之状,头痛身热、脉数、汗出、口渴,时法于初起,以银翘敞加减。若汗出脉浮洪,口渴甚者,宜白虎汤;若脉沉实,大便硬者,里已化热也,宜诸承气汤,随症选用;若邪入心包,神昏谵语者,宜清宫汤;若久不愈,耳聋脉虚,五心烦热者,宜加减复脉汤。余每用小柴胡汤,以花粉易半夏,稍久五心烦热,小便黄短者,以龙胆泻肝汤,随症加减,为效较速。若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宜竹叶石膏汤;若心中烦不得眠者,宜黄连阿胶汤;若懊憹者,宜梔子豉汤。
春病方:
1.银翘散 治温病初超,头痛身热、脉数、汗出口渴者。
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荆芥6克 薄荷9克 牛蒡子9克 淡竹叶3克 淡豆豉6克 芦根9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加减法:鼻衄者,加栀子、侧柏叶;喉痛者,加马勃、元参;小便黄短者,加木通、栀子;酒客者,加滑石。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燥,渴甚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3.小承气汤 治腹满六七日,不大便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加减法:服后大便当解,若不解者,加芒硝。(名大承气汤)
4.增液承气汤 治病人素大便秘者。
生地黄15克 玄参18克 麦门冬12克 芒硝4.5克 大黄9克 甘草3克
5.清宫汤 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者。
玄参心9克 莲子l.5克 连翘心6克 麦门冬9克 犀角6克(磨冲) 竹叶卷心6克
6.加减复脉汤 治脉沉微涩,五心烦热,晚间尤甚者。

炙甘草9克 白芍18克 生地黄18克 阿胶6克 麻仁9克 麦门冬12克

加减法:手指蠕动者,加龟板;大便溏泄者,加牡蛎。
7.加减小柴胡汤 治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黄芩4.5克 人参6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生姜3克
加减法:口渴甚者,加知母、石膏;鼻衄者,加栀子、地黄;小便黄短者,加木通、地肤子;大便硬者,加大黄,甚者,再加芒硝;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参。
8.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筋痿,阴蚀,热痒,淋浊等症。
龙胆草6克 栀子6克 黄芩9克 木通9克 泽泻9克 柴胡6克 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甘草3克 车前仁6克
9.竹叶石膏汤 治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
淡竹叶6克 石膏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9克 人参6克 麦门冬15克 半夏6克 大枣2枚
10.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得卧者。
黄连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1枚
11.栀子豉汤 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
栀子7枚 淡豆豉6克
加减法:少气者,加甘草;腹满者,加厚朴;呕者,加生姜。
(二)夏 病
高士宗云:暑者四时之一气也。暑何害于人哉,如暑必伤人也,则长夏之时,尽人当病,何以烈日中奔走劳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厦者反病耶?须知人病皆其自取。人身五运安和,六气均平,虽日在暑中而不病;人身五运有亏,六气不振,阴虚则阳盛而热病生,阳虚则阴盛而寒病起。寒病热病,随人身阴阳之气而化生者也,苟不以人身阴阳之气化为定,而以天气之寒暑为凭,则举手便误矣。如果口渴甚,脉浮洪,舌黄燥,汗出便秘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六一散随症加减。若兼湿者,大便必溏泄,宜桂苓甘露饮,或白虎加苍术汤;若兼现白疹者,宜薏苡竹叶散;若兼外感,有头痛、身热、无汗者,宜加减香薷饮;若多食生冷而吐泻者,宜藿香正气散,虚人宜理中汤加减;若卒然昏倒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内经》云: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以暑天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故也,宜四逆汤之类。长夏湿土主令,凡人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宜五苓散。若暑伤元气,气喘身热心烦者,宜生脉散或清暑益气汤。
夏病方:
1.白虎加人参汤 治脉浮洪,舌黄燥,自汗出,口渴甚者。
石膏18克 知母9克 粳米12克 甘草6克 人参9克
加减法:大便溏泻者,加苍术;小便短少者,加滑石。
2.六一散 治伤暑口渴,小便热黄短者。
滑石18克 甘草3克
加减法:虚人者,加朱砂。
3.桂苓甘露饮 治湿温舌苔白厚,午后身热,便溏口渴者。
寒水石18克 石膏18克 滑石15克 桂棱9克 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9克 白术9克
4.薏苡竹叶散 治湿温胸腹发白疹者。
薏苡仁9克 淡竹叶3克 连翘9克 滑石9克 通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5.加减香薷饮 治夏日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者。
香薷9克 厚朴6克 金银花9克 连翘9克 甘草3克
6.藿香正气散 治内伤生冷,外感风寒,上吐下利者。
藿香6克 白芷6克 橘皮6克 紫苏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茯苓9克 苍术9克 厚朴6克 半夏6克 生姜6克 大枣2枚
7.理中汤 治虚人吐利,或腹痛者。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加减法:下多者,加苍术;悸者,去白术,加桂心;呕者,加生姜;腹满者,加附子。
8.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头晕眩而呕者。
半夏9克 生姜9克 茯苓10克

9.四逆汤 治下利清谷,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
干姜9克 附子30克 甘草6克
10.五苓散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9克 白术6克 桂枝3克
11.生脉散 治暑伤元气,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者。
人参9克 麦门冬15克 五味子3克
12.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寒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便黄口渴而自汗,脉虚者。
人参6克 黄芪9克 甘草3克 当归6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3克 陈皮l.5克 青皮1.5克 神曲1.5克 黄柏3克 葛根6克 苍术6克 白术6克 升麻l.5克 泽泻6克 生姜1.5克 大枣2枚
(三)秋 病
疟 疾
《内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疾之候,其状不一,有昼发者,有夜发者,有日发者,有间日发者,有但寒不热者,有但热不寒者,所发之状,各不相同。作者每以小柴胡汤,随疟加减主之,以疟疾不离于少阳也。夫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乃脏腑之总管。然则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小柴胡汤,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故随症加减,无不确切。若但寒不热者,宜柴胡桂姜汤;但热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枝汤,久疟不愈者,宜加味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疟疾方:
1.小柴胡汤 治疟疾,呕而不渴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甚则再加知母、石膏;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小便赤涩短少者,加滑石、木通;发三次后者,加常山;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午后发者,加生地黄、当归;热多冷少者,加青蒿、葛根;冷多热少者,加桂枝;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无汗者,加香薷;发久左胁有痞块者,加鳖甲;汗出多者,加白术。
2。柴胡桂姜汤 治疟疾但寒不热,或寒多微有热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黄芩7.5克 甘草4.5克 牡蛎6克 桂枝4.5克 干姜6克
加减法:大便溏泻者,倍干姜;呕者,加生姜、半夏。
3.白虎加桂枝汤 治疟疾但热不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知母18克 炙甘草6克 石膏48克 粳米30克 桂枝9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4.加味六君子汤 治久疟不愈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4.5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生姜9克 大枣6克 槟榔6克 草果3克 乌梅4枚 常山6克
5.补中益气汤 治饥饱劳役,以致中气不足者。
人参9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黄芪9克 升麻3克 大枣2枚 生姜9克 柴胡9克
痢 疾
按:痢疾,夏日伏邪之为病也,至秋感凉而发。其症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权,肺主秋金收敛之冷。痢疾发于秋日肺气主令之时,肝气欲疏而外泄,肺气欲收而内敛,是以欲便不便,而为里急后重。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为之营卫。湿热伏于营卫之间,久而陷入肠胃,灼伤粘膜,所以痢下赤白也。治法调血则脓血自止,调气则后重自除。
痢疾方:
1.人参败毒散 治痢初起,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者。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竟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加减法:腹痛者,加白芍,热甚者,加黄芩、黄连;酒客者,去茯苓,加滑石;初起不欲食者,加陈仓米。
2.加减柴胡汤 治痢疾兼有寒热往来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葛根9克 白芍6克 当归6克 枳壳6克 桔梗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大便白色多,小便短少者,加滑石;胀甚者,加槟榔;热甚者,加黄连;肛门下重者,加薤白、人参;红色多者,加桃仁。
3.葛根芩连甘草汤 治痢疾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者。
葛根24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4.当归芍药散 治痢疾外症退尽,热滞不通,及服大黄后,宜以此汤调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槟榔6克 莱菔子9克 甘草3克 厚朴6克
5.补中益气汤 治久痢。
人参9克 黄芪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6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生姜9克 大枣2枚

(四)冬 病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医学集成》云:冬月为正伤寒。伤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伤太阳寒水之经也。柯韵伯云: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凡风寒外感,皆由太阳而入。陈修园云: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为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由头项挟脊抵腰至足,行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耆,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伤寒如此,中风可知也。阳盛则传阳明之府,阴盛则传三阴之脏。故《内经》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之脉,上头下项,挟脊抵腰,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病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频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 阳 病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桂枝汤主之。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方:
l.桂枝汤 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脉浮缓者。
桂枝9克 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枚
2.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者。
麻黄6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3.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阳 明 病
《伤寒论》云: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时法用升麻葛根汤。若脉浮洪,舌黄渴甚,身大热汗出者,宜白虎汤。至阳明腑病,大便秘结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辨,太阳阳明者,宜麻仁丸;正阳阳明者,宜承气汤;少阳阳明者,宜外导法。
阳明病方:
1.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渴甚,身热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3.麻仁丸 治太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难者。
火麻仁15克 白芍9克 枳实6克 大黄9克 厚朴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者。
大黄9克 厚朴18克 枳实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实、厚朴,去渣滓,纳大黄,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6.外导法 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此法导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匀,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大便自出。如无蜜,以猪胆汁稍加醋亦可。
少 阳 病
柯韵伯云:遍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故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则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凡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有虚火实火、内外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少阳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耳聋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耳聋者,加香附、蔓荆子、菖蒲;疟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黄6克 生姜9克
太 阴 病
《内经》云:太阴以湿土主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呕吐霍乱。故其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理中汤。若误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病方:
1.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术散   治久泻不止,口渴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加减法:大便坚实而痛者,加大黄。

4.半夏泻心汤   治太阴病误下,致心下痞者。  
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加减法:肠鸣者,加生姜。
少 阴 病
《内经》云:手少阴君火主热,足少阴肾水主寒。足从手化,统称热气主之。病则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然脉之兼数者为热,兼迟者为寒,辨证处方,随脉之迟数而定焉。
少阴病方:
1.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茎;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呕者,加生姜;咽病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2.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葱茎3根 干姜15克 附子30克
3.附子汤 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又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
甘草18克
加减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汤。
荆芥6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
加减法:咳嗽者,加贝母;咽喉肿痛者,加半夏。
6.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者。
黄莲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l枚  
7.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  
厥 阴 病
《内经》云:厥者尽也,阴尽阳生之脏也。又云:厥阴之风气主之。其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方:
1.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乌梅30枚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当归12克 附子30克 蜀椒12克 桂枝18克 人参l8克 黄柏12克
2.当归四逆汤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甘草6克 大枣4枚 木通6克
3.四逆散 治厥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自。
4.白头翁汤   治厥阴病,热痢下重;又治下痢欲饮水者。
白头翁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秦皮9克
二、脏腑内伤病
(-)心 病
《内经》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载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孔子云:天命之谓性。肾为性命之根,性生于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宜通不宜塞。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心病方:
1.栝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痹心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者。
瓜蒌15克 薤白12粒切 白酒2匙 瓜蒌壳9克
加减法: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加半夏。
2.栝蒌薤白桂枝汤 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属实者。
瓜蒌15克 枳实6克 薤白12粒(切) 桂枝9克 厚朴12克 半夏9克
3.桂枝人参汤 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属虚者。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12克 桂枝9克
4.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蜀椒6克 干姜12克 人参9克 饴糖12克
5.高良姜汤 治心痛,胸胁支满者。
高良姜9克 厚朴6克 桂枝6克 当归6克
6.香附复花汤 治胁肋痛有水声,潮热,或寒热如疟状者。
香附9克 旋复花9克 茯苓15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7.丹参汤 治心腹诸痛。
丹参30克 檀香3克 延胡索9克 砂仁3克
8.苓桂术甘加二陈汤 治痰饮心痛。
茯苓9克 桂枝9克 甘草6克 白术9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生姜9克
9.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人参30克 狼毒30克 巴豆30克 干姜30克 吴茱萸90克 附子90克
上药共研细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3-5丸。
10。黄芪五物汤 治血痹,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15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二)肝 病
《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牌。因怒气而胁痛者,宜舒肝散;因火而痛者,宜左金丸,或龙胆泻肝汤,久者宜逍遥散;若左胁有块,曰“肥气”,宜疟母丸;若有胁疼痛胀满者,宜姜黄丸;若因虚寒,当脐两旁作痛而引少腹者,宜加味当归四逆汤;因肝肾虚,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者,宜滋肾补肝丸;因虚而心肾不交,耳无所闻者,宜磁朱丸;因虚善恐,如人将捕之者,宜加味温胆汤。
肝病方:
1.舒肝散 治怒气伤肝,两胁痛者。
柴胡9克 芍药9克 甘草4.5克 川芎6克 香附9克 枳壳6克 青皮6克
2.左金丸 治肝火而胁痛者。
吴茱萸3克 黄连3克
3.龙胆泻肝汤 治肝火胁痛,属实者。
生地黄9克 当归9克 栀子6克 黄芩6克 木通9克 泽泻9克 甘草3克 龙胆草6克 柴胡6克 车前仁6克
4.逍遥散 治肝气抑郁不乐者。
柴胡9克 芍药9克 当归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
5.疟母丸 治左胁有痞块。
鳖甲60克 香附15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常山6克 青皮9克
6.姜黄丸 治右胁痞满。
姜黄9克 香附12克 甘草6克 橘皮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7.加味当归四逆汤 治当脐两旁作痛,而引少腹者。
当归9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6克 炙甘草3克 大枣4枚 木通6克 橘叶9片
加减法:若有久寒者,加生姜、吴茱萸。
8.滋肾补肝丸 治肝肾虚,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者。
生地黄12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枸杞9克 菊花3克 菟丝子9克 茺蔚子9克 元参9克 当归9克 细辛15克
9.磁朱丸 治耳聋,并明目,疗癫狂。
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10.加味温胆汤 治善恐及癫狂等症。
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枳实3克 竹茹6克 龙骨9克
(三)脾 病
《内经》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为后天之本,主腐熟水谷,布散各经。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足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又云:脾之经属太阴。盖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脾恶湿,主四肢,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故有以上诸病。《伤寒论》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
脾病方:
1.木防已汤 治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者。
防己6克 薏苡仁12克 苍术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2.五苓散 治关节疼痛而烦,口渴欲饮水,身重,小便不利者。
茯苓3克 猪苓3克 泽泻4.5克 白术9克 桂枝1.5克
3.飧湿(?疑为泄)汤 治腹满便溏者。
苍术9克 厚朴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藿香6克
4.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3克
加减法:若腹满者,加附子;若呕者,加生姜;若下多者,重用白术;若脐下悸者,去白术,加桂心,若心下悸者,加茯苓。
5.胃苓汤 治湿淫于内,脾不运行,而成泄泻者。
苍术9克 厚朴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茯苓3克 猪苓3克 泽泻4.5克 白术3克 枝桂1.5克
6.理脾涤饮 治脾虚痰饮,口不渴者。
白豆蔻3克 砂仁6克 干姜6克 白术9克 黄芪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四)肺 病
《内经》云:肺为华盖,内通五脏。司制节而主一身之里者,为太阳肺经之气。与大肠相为表里,外与皮毛相应。故肺病者,喘咳气逆,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疑为鼻)鸣嗌干。
肺病方:
1.苏子降气汤 治咳逆上气,痰喘等症。
苏子9克 半夏9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沉香0.3克 厚朴 6克 甘草3克 前胡6克 生姜6克
2.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及肺痈等症。
葶苈9克 大枣4枚
3.千金苇茎汤 治肺痈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
苇茎9克 薏苡仁24克 桃仁12克 冬瓜仁30克
4.甘桔汤 治肺痛,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者。
甘草12克 桔梗6克
5.泻白散 治肺热鼻干。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12克 黄芩9克 淡竹叶3克 滑石15克
6.七味地黄丸 治吸气短。
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五味子3克
7.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而耳鸣者。
人参9克 甘草6克 白术9克 橘皮6克 黄芪3克 升麻3克 柴胡6克 当归6克 大枣2克 生姜9克
8.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
人参9克 麦门冬30克 半夏4.5克 甘草6克 薏苡仁9克 大枣4枚
9.生脉散 治肺经有热,喘而渴者。
人参9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3克

(五)肾 病
《内经》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又云:两精相搏,合而成形。所以肾为先天之本,生化之源。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又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为腹大胫肿,宜济生肾气丸、真武汤之类;喘咳身重,宜七味地黄丸;寝汗出,宜叶氏盗汗方;憎风,宜芪附汤;胸中痛,宜桂枝加桂汤;大小腹痛,宜真武汤;清厥,宜四逆汤;意不乐,宜定志丸。
肾病方:
1.济生肾气丸 治足胕浮肿,腹大者。
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 附子3克 牛膝6克 车前仁6克
2.真武汤 治足肿,虚喘者。
茯苓9克 芍药9克 附子9克 白术6克 生姜9克
3.七味地黄丸 治喘咳。
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6克 五味子3克
4.叶氏盗汗方 治寝汗出。
人参6克 地黄18克 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莲子6克 茯神9克
5.芪附汤 治汗出恶风者。
黄芪30克 附子15克
6.桂枝加桂汤 治肾气凌心,心下痞满者。
桂枝18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2枚 生姜9克
7.四逆汤 治四肢逆冷者。
炙甘草6克 干姜4.5克 附子6克
8.定志丸 治健忘,并能开心益志。
茯神9克 人参6克 远志3克 菖蒲3克 茯苓6克 合欢9克
(六)胆 病
《内经》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然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又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盖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专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诸脏无病。故小柴胡汤加减,为治胆病之主方也。
胆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口苦,太息,咽痛,干呕,胆怯等症。
柴胡24克 黄芩9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大枣4枚 生姜9克 人参9克
2.加味温胆汤 治胆火癫狂者。
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菖蒲3克 远志3克 胆南星3克 枳实3克 竹茹6克 生姜9克
(七)胃 病
《内经》云:胃病者,腹chen(月真合)胀,胃脘当心而瘴,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又云: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而为十二经之长。化糟粕,运精微,转味出入而为传化之腑,与脾相为表里,脾气运化,散布各经,诸气既受其气,人因以长,或受寒停食,或从热化而为胃家实,故有以上诸症。
胃病方:
1.苓桂术甘汤 治胸胁支满者。
茯苓15克 枝枝6克 白术9克 甘草3克
2.大半夏汤 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人参9克 半夏12克 白蜜30克
3.启膈饮 治食已即吐者。
贝母3克 人参9克 丹参6克 郁金1.5克 荷蒂5枚 砂仁壳1.2克 茯苓4.5壳 菖蒲1.5克 杵头糠12克
4.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人参9克 麦门冬30克 半夏4.5克 甘草6克 大枣4枚 粳米9克
5.加味平胃散 治腹chen(月真合)胀,胃脘当心而痛,并治伤食嗳腐吞酸者。
苍术9克 厚朴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谷芽6克 麦芽6克
(八)大 肠 病
《内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病者,腹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邪,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
大肠病方:
1.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
附子9克 半夏15克 粳米18克 甘草3克 大枣4枚
2.四逆汤 治泻而四肢逆冷者。
炙甘草6克 干姜4.5克 附子6克
(九)小 肠 病
《内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
小肠病方:
1.加味五苓散 治诸疝。
伏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木香6克 桂枝9克 木通9克 橘核9克 白术12克 川楝3克 荔枝核6克 小茴香3克
加减法:寒甚者,加干姜、附子;热甚者,加黄柏、海藻;小便如膏者,加菖薢、萆薢;气逆上冲者,去白术,加桂心、当归、吴茱萸;囊肿如水晶状者,加薏苡仁、桑白皮;痛不可忍为瘀血,加桃仁、红花、乳香;筋缩者,加薏苡仁、木瓜;顽麻不痛者,加川芎、槟榔;痒者,加蒺藜。
2.橘核丸 治小腹、睾丸肿痛。
橘核9克 吴茱萸4.5克 香附9克 川楝子1枚(烧) 山楂核9克 荔枝核6克 小茴香3克
外用雄黄30克,白矾60克,甘草9克,煎水洗,其肿自消。
(十)膀 胱 病
《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膀胱病方:
1.五苓散 治阳虚不能化水。
茯苓3克 猪苓3克 泽泻4.5克 白术3克 桂枝l.5克
2.猪苓汤 治阴虚不能化水。
猪苓6克 泽泻6克 茯苓6克 滑石6克 阿胶6克
(十一)三 焦 病
《内经》云:三焦病者,腹中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流,即为肿候。华佗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气也。统领一身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内外上下左右之气。盖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乃脏腑之总管,统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若足肿者,宜牡蛎泽泻散。
三焦病方:
1.小柴胡汤
柴胡12克 黄芩6克 半夏9克 人参9克 甘草4.5克 生姜6克 大枣4枚
2.牡蛎泽泻散 治腰以下有水气者。
牡蛎9克 泽泻9克 商陆9克 海藻3克 瞿麦9克 常山6克 天花粉6克
(十二)五旁七伤六极
按:何谓五劳?《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是为五劳。七伤者,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悲怒气逆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强力入房,举重,久坐湿地则伤肾;风雨寒暑则伤形;大恐惧不节则伤志,此为七伤。又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拟方于后,随症采用。
五劳七伤六极方:
1.小建中汤 治五劳七伤,小肠急,脐下膨胀,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huanghuang(“目巟”合),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然痛,小便赤黄,尿有余沥,梦交,失精,惊恐,虚烦者。《金匮》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大枣4枚 生姜9克 饴糖30克
加减法:诸不足者,加黄芪;心下悸者,加茯苓;痰多者,加半夏;血虚肠燥者,加当归;健忘者,加远志。
2.广济丸 治五劳七伤六极,八风十二痹,消渴,心下积聚,使人身体润,服之多情性,补益养精。
生地黄36克 天门冬30克 菟丝子60克 石斛30克 当归30克 白术30克 甘草24克 肉苁蓉21克 山药18克 人参24克 元参18克 麦门冬30克 紫菀18克 杏仁24克 大黄18克 牛膝18克 茯苓24克 防风18克 麻仁24克 地骨皮18克 蜀椒9克 干姜9克
3.六味地黄丸 治虚火上炎,腰膝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失血,消渴,头目眩晕,耳聋齿摇者。
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加减法:腰痛,少腹拘急,饮一溲一,气短微饮,少腹不仁,及妇人转胞者,加肉桂、附子;痰喘者,加五味子;肿满者,加肉桂、附子、车前仁、牛膝;声哑者,加五味子、沉香、诃子、人参;咳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大渴不止者,加肉桂、五味子;火不归元,口舌生疮、齿牙浮动,面红目赤者,加肉桂、附子、元参、白芍。

三、五官九窍病

(-)目 病
《内经》云:肝开窍于目。肝属风木,肾水为母,心火为子,主藏血。风火交煽,则为目病,故凡目病初起,暴赤肿痛者,皆风火之为患也,宜驱风散热饮;若大便秘者,宜泻青九;若兼寒者,则成翳膜,宜退翳汤;如无红无翳,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者,肝肾虚也,宜滋肾补肝丸,或磁朱丸。
目痛方:
l.驱风散热饮 治目病暴赤肿痛者。
川芎3克 当归6克 羌活6克 防风6克 薄荷3克 连翘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栀子6克
2.泻青丸 治颊肿面青,目赤头痛,大便秘者。
川芎6克 当归9克 羌活6克 防风9克 栀子6克 大黄6克 龙胆草9克 甘草3克
3.退翳汤 治目疾暴亦生翳膜,畏日羞明者。
菊花6克 密蒙花6克 白蒺藜9克 蝉蜕5个 木贼l.5克 甘草3克 青葙子3克 决明子6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加减法:热甚者,加黄芩、黄连;夜甚者,加夏枯草,便秘者;加芒硝、大黄。
4.滋肾补肝丸 治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无红、无翳、无膜者。
生地黄12克 山药6克 山茱萸6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枸杞9克 菟丝子9克 茺蔚子9克 玄参9克 当归9克 菊花3克 细辛1.6克
5.磁朱丸 治神水散大,昏如雾露中行,渐观空中有黑花,观物成二体,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又治耳聋耳鸣。柯韵伯云:治聋癫狂症如神。
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二)耳 病
《内经》云:肾开窍于耳,心气亦通于耳。耳病者,心肾不交,水火未济也。如耳肿痛者,宜凉膈散加减;若肿痛而流脓者,宜加味四物汤;如心肾虚,水火未济者,宜滋肾丸。少阳经脉绕耳。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者,宜加味小柴胡汤,或《医林改错》方。经云:耳中宗脉之所聚,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流,脉有所结,故耳鸣,宜保元汤加升麻。
耳病方:
1.凉膈散 治耳、目、口、鼻、咽喉等病。
薄荷6克 连翘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栀子6克
加减法:衄不止者,加丹皮、生地黄、茅根;喉痛者,加牛蒡、黄芩、玄参;牙痛者,加石膏;耳痛者,加菖蒲、羚羊角;舌痛者,加黄芩、黄连、木通。
2.加味四物汤 治耳肿痛流脓者。
生地黄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菖蒲3克
3.磁朱丸 治心肾虚,水火未济而耳聋者。
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4.加味小柴胡汤 治呕苦,耳聋,目眩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香附6克 菖蒲3克 人参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蔓荆子6克 黄芩4.5克
5.《医林改错》方 治耳聋者。
菖蒲3克 川芎6克 香附9克 柴胡9克 甘草3克
6.加味保元汤 治宗气不足而耳鸣者。
人参6克 黄芪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升麻3克
(三)鼻 病
《内经》云:肺体属金,开窍于鼻。凡暴流鼻涕而咳者,肺受风寒也,轻者杏苏散加减,或止嗽散加减,重者复花汤;若久流鼻涕,不闻香臭者,鼻渊也,宜辛夷散,或七物汤;若火炎上而衄者,宜生桅散,如大便干者,宜泻心汤。
鼻痛方:
1.杏苏散 治伤风咳嗽,暴流鼻涕者。
杏仁9克 苏叶6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草3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前胡6克 生姜9克 大枣2枚
加减法:有热者,加黄芩;寒热往来者,加柴胡;自汗者,以苏梗易苏叶,并加防风;无汗身痛者,加羌活,泄泻腹满者,去枳壳,加苍术、白术;头痛、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粉葛。
2.止嗽散 治一切咳嗽。
紫菀9克 百部9克 白前根6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荆芥6克 橘皮3克
加减法:舌净无涕者,去荆芥,加金银花;舌白有涕者,加橘皮,甘草;咳而咽痛者,加牛蒡子;咳而胁痛者,加前胡、枳壳、赤芍;咳而肩背痛者,加茯苓、白术;咳而引动少腹者加生姜、茯苓、附子;恶风者,加防风;恶寒者加麻黄、细辛;有热者,加黄芩、杏仁;虚咳者,加百合、金银花。
3.复花汤 治风寒咳嗽,喘息,喉间有声者。
旋复花9克 荆芥6克 白芍6克 前胡6克 半夏6克 甘草3克 苏子9克
加减法:冬日恶寒、无汗者,加麻黄、杏仁。
4.辛夷散 治鼻流涕,不闻香臭者。
辛夷6克 菊花6克 蔓荆子6克 苍耳9克 藁本3克
5.干金七味汤 治鼻渊症。
菊花15克 白芷10克 通草6克 木香24克 川芎10克 细辛3克 辛夷24克 当归24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三服。
6.生栀散 治鼻血。
生地黄15克 栀子9克 蒲黄6克
加减法:大便秘者,加大黄,流血多者,倍生地黄。
(四)口 病
《内经》云:脾开窍于口。口之于味,味者五味也。口甜者脾火也,宜泻黄散;口酸者肝火也,宜左金丸,或龙胆泻肝汤;口苦者心火也,宜黄连汤;口辛者肺火也,宜泻白散;口咸者肾火也,宜知柏地黄汤。经云:膀胱遗热于小肠,上为口糜,口中糜烂者,宜甘露饮;但舌尖痛者,宜导赤散加黄连。
口病方:
1.加味泻黄散 治牌热口甜。
石膏9克 藿香6克 栀子6克 黄柏6克 防风9克 甘草3克
2.左金丸 治肝热口酸,并治左胁痛。
黄连180克 吴茱萸30克
3.龙胆泻肝汤 治肝热口酸,或苦者。
龙胆草6克 栀子6克 黄芩6克 木通9克 泽泻9克 柴胡6克 生地黄9克 当归9克 甘草3克 车前仁6克
4.黄连汤 治心热口苦。
黄连6克 黄芩9克
5.泻白散 治肺热口辛。
桑白皮9克 地骨皮6克 甘草3克 薏苡仁12克 竹叶3克 黄芩9克
6.知柏地黄汤 治肾热口咸。
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枣皮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知母6克 黄柏6克
7.甘露饮 治口中糜烂,吐血鼻血,小便黄赤者。
麦门冬9克 天门冬9克 生地黄9克 熟地黄9克 黄芩9克 枳壳3克 石斛9克 茵陈9克 甘草3克 枇杷叶1片(去毛)
8.导赤散 治舌尖痛,小便赤,茎内痛,热结不通者。
生地黄15克 木通9克 竹叶3克 车前仁6克 甘草3克
加减法:痛甚者,加黄连、灯心。
(五)喉 病
《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而为痹。盖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木火上冲,发为喉痹。痹者闭也,病也。初起恶寒者,宜六味散加减;若有热者,宜翘荷汤加减;若现白喉,宜养阴清肺汤。
喉痛方:
1.六味散 又名利膈汤,治喉痛初起,恶寒者。
荆芥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薄荷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
加减法:热甚者,加黄芩。
2.翘荷汤 治喉痛初起兼热者。
薄荷9克 连翘9克 栀子6克 黄芩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12克
加减法:痛甚者,加射干、山豆根;肿甚者,加马勃;不能语者,加半夏。
3.养阴清肺汤 治白喉总方。
生地黄15克 玄参15克 丹皮9克 白芍9克 麦门冬15克 薄荷3克 贝母6克 甘草3克 枇杷叶l片(去毛)
(六)齿 病
牙床属胃,牙齿属肾。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牙齿痛者,胃肾病也。凡牙痛不外风、寒、火、虫。寒甚者,宜羌独汤;热甚者,宜清胃散;痛久属虚火,宜十味地黄丸。
齿病方:
1.羌独汤 治牙痛寒甚者。
羌活6克 独活6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生地黄9克 细辛3克 石膏9克
2.清胃散 治牙痛热甚者。
生地黄9克 当归9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丹皮6克 地骨皮6克 黄连6克 升麻3克
加减法:左上大牙病者,加龙胆草;左下大牙病者,加青皮、自芍;右上大牙病者,加知母、石膏;右下大牙病者,加黄芩、桔梗;上门牙病者,加黄连;下门牙病者,加知母、黄柏;虎牙病者,加石膏;虫牙者,加骨碎补、桃仁或蜂房。
3.十味地黄丸 治阴虚喉痛,口舌生疮,齿牙浮动,面红目赤等症。
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 附片子3克 玄参12克 白芍9克
(七)前 阴 病
前阴者,出小便之所也。膀胱胞室有病,皆可影响及之。兹所言者,仅常见之淋浊、癃闭等病。癃闭者,小便点滴不通,脐下胀闷也,宜滋肾丸。若淋沥不畅而痛,谓之淋,有劳淋、气淋、血淋、石淋、热淋五种。初起宜八正散加减,或五淋汤。若小便时下秽浊之物,绵绵如浆水状者,谓之浊。初起宜加味苍白二陈汤,稍久宜萆薢分清饮。
前阴病方:
1.滋肾丸 治癃闭小便点滴不通者。
黄柏60克 知母60克 肉桂6克
上药共研细末为丸,每服6-9克。
2.八正散 治淋病小便淋沥不畅而痛者。
瞿麦9克 扁蓄9克 栀子6克 泽泻9克 大黄9克 滑石9克 甘草3克 木通9克 车前仁6克
3.五淋汤 治一切淋病。
赤苓9克 白芍9克 栀子6克 甘草4.5克 当归9克 灯草5根 淫羊藿9克
加减法:石淋者,加发灰、火硝;膏淋者,合萆薢分清饮;气淋者,加荆芥、香附、麦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劳淋者,合补中益气汤;血淋者,加牛膝、郁金、桃仁,并入麝香少许。
4.加味苍白二陈汤 治浊症初起。
苍术6克 白术6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茯苓9克 甘草3克 黄柏6克 菖蒲3克 萆薢9克
加减法:如赤浊加连翘、丹参、莲子心。
5.萆薢分清饮 治遗精、白浊。
萆薢 益智仁 菖蒲 芍药各等分 甘草梢减半

(八)后 阴 病
后阴者,肛门也。虽位居最下,然与肠胃有密切之关系。故仲景云,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爰本斯旨,而言痔疮与便血焉。夫痔者,湿热下注,经脉横解,而肛门生疮,焮肿疼痛也,宜加减清胃散。至便血一症;有粪前者,谓之近血,宜当归赤小豆散;有粪后者,谓之远血,宜黄土汤;有不分前后者,谓之肠风下血,宜济生乌梅丸。
后阴病方:
1.加减清胃散 治五种痔疮,兼下血者。
生地黄12克 当归9克 升麻8克 黄连6克 甘草3克 黄柏6克 黄芪9克 槐花9克 黄芩6克 地榆12克
2.当归赤小豆散 治粪前红。
赤小豆30克 当归12克
3.黄土汤 治粪后红,并治衄血、吐血不止者。
生地黄12克 白术9克 阿胶6克 黄芩9克 附子4.5克 甘草6克 灶中黄土30克
4.加味济生乌梅丸 治肠风下血者。
乌梅10枚 僵蚕9克 槐花9克 地榆18克

四、妇人小儿病
(-)妇 科 病
妇人之病,与男子同,其所异者,月经、胎、产耳。月经者,子宫定期出血也,以三旬而一至。病则有参前者,有退后者。参前为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黄连;退后或月经闭止者,为虚寒,宜温经汤;若时时淋沥不断,或大下鲜血者,谓之崩中漏下,宜胶艾汤。时下白物者,名白带,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或当归芍药散。又怀孕呕吐者,谓之恶阻,宜干姜人参半夏丸。临产艰难者,宜保产无忧散,或加味芎归汤;产后腹痛者,宜生化汤。
妇科病方:
1.四物汤加芩连 治月经参前者。
当归9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生地黄9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2.温经汤 月经过期不来能通之,月经过多者能止之,少腹寒久不受胎皆宜之。
当归9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吴茱萸6克 人参6克 桂枝6克 阿胶6克 丹皮6克 生姜6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麦门冬30克
3.胶艾汤 治漏下,及半产后下血不止,有孕下血或腹痛者。
艾叶3克 阿胶6克 甘草6克 川芎3克 白芍9克 生地黄15克 当归12克
加减法:有孕者,加杜仲、续断;无孕者,艾叶须炒焦。
4.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下陷及白带等症。
黄芪15克 人参9克 白术9克 甘草3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橘皮6克 当归9克 生姜3克 大枣4枚 牡蛎15克 薏苡仁15克 龟板l2克
加减法:白带甚者,加乌贼骨;下陷甚者,倍黄芪;红崩者,加生地、阿胶。
5.加味当归芍药散 治有孕腹痛及白带等症。
川芎6克 白芍9克 当归9克 茯苓9克 猪苓6克 泽泻9克 白术9克
6.干姜人参半夏丸 治妊娠呕吐者。
干姜6克 人参6克 半夏12克
7.保产无忧散 安胎神方。凡胎动皆可服之,临产且能催生。
当归4.5克 贝母3克 黄芪6克 艾叶3克 白芍6克 菟丝子6克 生姜6克 厚朴9克 荆芥3克 枳壳1.5克 川芎4.5克 羌活1.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胎损伤者,加杜仲、续断。
8.归发芎龟汤 治临产已动红者,服之交骨即开。
川芎21克 当归30克 龟板30克 发灰如鸡子大、烧
9.生化汤 治产后腹痛者。
川芎6克 当归8克 红花6克 桃仁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白带者,加牡蛎、龟板;腰痛者,加杜仲;阴户肿痛者,加益母草;阴户发痒者,加蛇床子、地肤子;中风头痛恶寒者,加荆芥;口无味者,加谷芽;恶油者,加山楂;血崩不止者,加生地黄、阿胶;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者,合小柴胡汤。
(二)儿科病——麻疹
小儿感冒伤食,惊风吐泻诸病,略与大人同治。惟痘麻两症,为小儿之特殊疾病。然自发明引种牛痘以来,痘症已经十分安全,无再假药饵治疗之必要。独麻疹一症,调养殊难,偶一失慎,每致变症多端,育婴者不可不留意焉。夫麻疹,先天胎毒也,发于心脾,流于肺胃,初则寒热咳嗽,鼻涕喷嚏,呵欠泪出,视耳下背脊等处,必有三五红点,宜宣毒发表汤随症加减;如麻疹肺热不清,气促发喘,鼻扇胸高者,宜补肺阿胶散;若胃热不去,牙龈腐烂,出血口臭者,名走马牙疳,宜加减清胃散。

儿科病方:
1.宣毒发表汤 治麻疹初起,各症并宜,纵非麻疹,即是感冒伤寒,用之无碍。
 薄荷6克葛根9克 防风6克 荆芥3克 牛蒡子9克 连翘9克 木通9克 枳壳3克 灯草3克
加减法:初潮未透,或触冒风寒,出面反没者,加葱白、紫苏;已出面潮热大甚,口渴者,去荆芥、防风、葛根、薄荷,加生地黄、地骨皮、黄芩,或加麦门冬、天花粉、石膏;已收潮热,口渴者,去荆芥、防风、薄荷、葛根,加生地黄、玄参、麦门冬、黄芩、地骨皮、山栀仁、龙胆草、赤茯苓。其余见症加减,与杂病同法。
2.补肺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咳嗽痰少,气喘鼻扇者。
 阿胶9克 马兜铃6克 牛蒡子6克 杏仁9克
3.加味清胃散 治斑疹口舌生疮,牙龈腐烂。
生地黄9克 丹皮6克 当归9克 黄连6克 犀角l.5克 连翘9克 升麻l.5克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发作期: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I]

六、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八、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九、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定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I]

十一、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虚证:

5、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6、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7、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二、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十三、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暴泻:

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

久泻:

4、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十四、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十六、胁痛: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

十七、黄疸: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湿四脾柴淤逍遥。

1、阳黄:

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

2、阴黄:

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气滞血郁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十八、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十九、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4、痰浊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二十、中风: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

中脏腑

4、闭证:

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5、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

6、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7、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8、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二十一、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

阳水

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5、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6、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7、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十二、淋证:淋热八石苇劳比,沉?蓟柏膏清淋。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二十三、癃闭: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二十四、阳痿

1、 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

2、 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

3、 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

4、 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

5、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二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十六、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衄:

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4、吐血:

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

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7、紫斑

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七、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1、上消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3、下消

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二十八、内伤发热: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二十九、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1、气虚

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

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

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2、血虚

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

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

3、阴虚

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

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

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

4、阳虚

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

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

三十、癌病

1、 脑瘤

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

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

2、 肺癌

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

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

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3、 大肠癌

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

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淤汤

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

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

4、 肾癌、膀胱癌

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

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

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

三十一、痹证: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

1、风寒湿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

三十二、痉证: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虚痰,刚葛柔括蒌桂枝。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3、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三十三、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三十四、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三十五、乳癖

1、 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 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十六、蛇串疮

1、 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

2、 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

3、 气滞血郁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三十七、痔

1、内痔

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

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2、 外痔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

血热瘀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

三十八、脱疽

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

三十九、肠痈

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

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四十、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四十一、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四十二、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四十三、带下病:补完带五百

一、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二、带下过少:归营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

四十四、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十五、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六、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1、肾虚证: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四十七、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7、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8、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四十八、小儿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四十九、水痘:银胃

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五十、痄腮:柴济温龙

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3、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4、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放血疗法。

艾灸法。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放血疗法。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小针刀疗法。

中药渗透疗法。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灸法。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扶阳灸。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中药贴敷疗法。

中药渗透疗法。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小针刀疗法。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中药贴敷疗法。

(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中药贴敷疗法。

中药渗透疗法。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中药贴敷疗法。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

1.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3)操作:

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

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3)分推腹阴阳100次;

4)推三关200次;

5)退六腑600次;

6)推四横纹:四横纹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7)揉外劳官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100次。

(十七)小儿遗尿

1.毫针刺并艾条温和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2.推拿治疗:

(1)取穴:肾经、上马、三关、外劳宫、肾俞、八髎、龟尾、百会、丹田、三阴交

(2)操作:

1)患儿正坐位: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2)患儿俯卧位:以掌擦两肾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揉龟尾100次,按揉百会、三阴交各100次;

3)患儿仰卧位: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逆时针方向掌揉200次。

(十八)肩周炎

1.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3)推拿治疗

3.中药贴敷疗法。

4.中药渗透疗法。

(十九)颈椎病

1.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

(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

(3)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上肢肌力减弱,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放射异常;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压顶试验阳性;

(6)颈X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7)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

(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2~3个,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3.中药贴敷疗法。

4.中药渗透疗法。

5.小针刀疗法。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根性坐骨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压痛点;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4)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5)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丘墟、足临泣;

太阳经出现疼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环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针刺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腰骶部(命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

(3)推拿治疗。

3.中药贴敷疗法。

4.中药渗透疗法。

5.小针刀疗法。

(二十一)腰肌劳损

1.诊断

(1)持续性腰部隐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经常反复急性发作;

(3)查体见腰肌轻度痉挛,但活动受限不明显,局部有压痛。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昆仑

配穴: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合谷刺(一针多向透刺),用中强刺激;委中穴可直刺1.0~1.5寸,使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昆仑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小趾扩散。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针感为局部酸胀或向臀部放射。留针20~30min。

(2)刮痧治疗:腰部(疼痛部位、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

(3)推拿治疗。

3.中药贴敷疗法。

4.中药渗透疗法。

(二十二)膝关节骨关节炎

1.诊断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30min;

(4)年龄≥38岁;

(5)膝检查有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2.治疗方法

(1)取穴: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阿是穴。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腘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血海穴直刺1.0~1.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鹤顶直刺0.8~1.2寸。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温针灸,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向下扩散,阿是穴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3壮。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3.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4.中药渗透疗法。

5.小针刀疗法。

(二十三)中风(脑血管病)后遗症

1.诊断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语言蹇涩、失语加廉泉、通里、哑门;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环跳直刺3.0~4.0寸,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解溪、昆仑直刺1.0~1.5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哑门向喉结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

也可用“醒脑开窍法”。

(2)推拿治疗

(二十四)面瘫

1.诊断

(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2)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

(4)查体: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太冲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风池向对侧眼球针刺0.8~1.2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太冲直刺0.5~0.8寸。

(3)翳风穴艾条温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3.中药贴敷疗法。

(二十五)三叉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

(2)疼痛剧烈难忍,为单纯性面痛;

(3)在面部或口腔内有一个引发点,称为“扳机点”。说话、咀嚼、刷牙、漱口、洗脸均可诱发。

2.治疗方法

(1)取穴:

1)额部痛:头维、阳白、太阳

2)上颌痛:四白、颧髎、下关、地仓、迎香

3)下颌痛:夹承浆、颊车、下关、翳风

以上各不同部位均取:内庭、合谷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头维向上平刺0.5~0.8寸,太阳直刺0.5~0.8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眼及前额为佳,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有麻电感传至上唇及上齿部为佳,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夹承浆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下唇及下齿部为佳,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庭直刺0.5~0.8寸。

3.电针法。

4.穴位按摩法

(0)

相关推荐

  • 治虚劳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虚劳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虚劳证病的症状, ...

  • 谷松讲授《伤寒论》温里剂摘录

    ●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凝,必须温剂.纳凉饮冷,暴受寒凝侵者,当温之.体虚挟寒者,温而补之.-<医学心悟>.虚寒,虚寒,温而补之:实寒,温而散之. ●脾胃宜温 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 ...

  • 《证治准绳·女科》淋

    [大]妊娠小便淋者,乃肾与膀胱虚热不能制水.然妊妇胞系于肾,肾间虚热而成斯证,甚者心烦闷乱,名曰子淋也. [薛]前证若颈项筋挛,语涩痰甚,用羚羊角散.(身体痛.)若小便涩少淋沥,用安荣散.若肝经湿热, ...

  • ​常见病简易治疗法!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 ...

  • 收藏查阅:​常见病简易治疗法!(非常齐全)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 ...

  • ​常见病简易治疗法方剂!(非常齐全建议收藏)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 ...

  • 常见病简易治疗法!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 ...

  • 常见病简易治疗法方剂!(非常齐全建议收藏)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 ...

  • 〖穴位图解〗15种常见病特效治疗法,太厉害了

    〖穴位图解〗15种常见病特效治疗法,太厉害了

  • 常见病简易治疗!(春夏秋冬病杂病伤寒病)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 ...

  • 陈鼎三——常见病简易治疗(2)

    二.脏腑内伤病 (-)心  病 <内经>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载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孔子云:天命之谓性.肾为性命之根,性生于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 ...

  • 陈鼎三——常见病简易治疗(1)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