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宋仁宗嘉佑元年-1121年宋徽宗宣和三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大获赏识,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通过对风尘歌女特有口吻的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其细微的心理状态,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概。
相传周邦彦居于京城汴梁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也听到李师师的艳名来凑热闹,常微行到李师师家中。一次,周邦彦正和李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躲藏。皇帝满脸笑容的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后来,他填了这首《少年游》,送给李师师。
词的上阙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并[音bīng]刀”是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出产的剪刀;“如水”是形容剪刀的锋利;“吴盐”指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幄”即帐;“兽烟”指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并州刀具像水那样澄澈光洁;伴橙子的吴地细盐洁白似雪。美人用她的纤纤玉手亲自为心上人解剥开新鲜的橙子。华美的帐幔已经温暖,袅袅的香气氤氲着春室,一双情人相对而坐,共同徜徉在音乐世界的笙曲中。简单几句,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身分,关系,情态,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词的下阙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柔腻逼真。“谁行[音háng]”是谁那里的意思;“直是”即就是,真的是。夜深了,男子起身向与女子告别,女子低声问道:你现在去谁那里入宿呢?此时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霜浓路滑,真的是几乎没有人行走了,不如就别走留下来吧。全词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深长。
这首词的表情措语,语工意新,且分寸掌握极好,“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无半点俗气,媚气。
《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白话译文: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流逝。祈求春天暂留片刻,可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飞鸟,一去杳无痕迹。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夜里一场急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多情人有谁来替落花共惋惜?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着窗槅来传递情意。
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叶话语,表现出无限地离思别情。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俏媚地斜倚。花儿呵,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惟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李都蔚点评:
周邦彦词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既浑成自然,又精致工巧,他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能把它们融化在全篇中,显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周邦彦词中透露的忧伤,用雅丽的词句排列组合着,形成一股流动的淡淡愁绪,绝不过激,就如低度美酒,让人微醉,但又不致激动人的神思。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对于婉约词和豪放词的某些缺点,他都尽量避免。因此,周邦彦的词深得后人赞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词咏写对蔷薇的怜惜并表现伤春之情,寄寓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以美人喻鲜花,用爱的柔笔抒发自己的迟暮之感,使花园的寂寞与人世的幽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词人惜花伤春的同时,也在自怜自伤,“惜花”更“惜人”。
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起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是伤别;“愿春暂留 ,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是伤春。开头起得突兀 ,又笼罩全篇,读后使人产生一种十分凄切、紧迫的感觉 。“愿春暂留 ”三句紧承慨叹春光将尽,客里光阴虚费而来,从感情上再加强一层。这三句一波三转:愿春暂留,春不但不能暂留,而去如飞鸟之疾,且影迹全无。这在感情上一层进一层地反映出词人对将去之春的痛惜留恋之情,所以说是“千回百折”。不但愿春暂留片刻而不可得,而且她转瞬即逝,杳如黄鹤。这在多愁善感的词人是何其伤心难过之事。接着就用“为问花何在”提问,淋漓尽致地描绘蔷薇花凋尽时的惊心动魄。风雨摧花落是敏感的诗人们常用的题材。这里词人听风听雨,彻夜无眠。他虽没有出外行走,但在想象中,无数蔷薇花片,已在桃蹊柳陌上乱点轻翻,可怜玉碎香消,有谁怜惜,只有蜂媒蝶使,屡屡叩窗,算是在给倾国佳人哭泣送葬罢了。这是何等“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场景啊!
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开始写词人清早起来,步入东园,他绕着无花的蔷薇,踽踽独行,凭吊谢后的蔷薇,发出轻轻的叹息声。“岑寂”“静”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凄冷和词人心头凄冷的交织。接着作者以生花之妙笔描写花之恋人。写他静绕蔷薇丛下,已经脱尽残红的柔条却牵住他的衣服,似有无限离别之情要向他倾诉。蔷薇茎有刺,挂住人的衣裳 ,本是常事 ,但词人用一比拟便生生将花写活了。其次写人惜花:正当词人心灰意冷时,偶然瞥见枝头上一朵残花,就顺手把它摘下来,插在自己的头巾上,她瘦小憔悴得可怜,但有花终胜无花,不料这样一插,却勾起了旧事,当此花盛开时,那时还有玉人同在,鲜艳的花朵插上美人的钗头,是何其绰约多姿。最后一个形象更是奇情异采,匪夷所思。落花的命运,无非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此处却残红 “尚有相思字”,借用“红叶题诗”的典故。花落水流红,在残红本身也无能为力,但词人却满怀痴情地嘱咐说 “漂流处,莫趁潮汐 。”否则你如有“相思字”,我怎能见到呢 ?花去人留,两美相别,仿佛死别生离。真有余音袅袅不绝之感。
此词采用了层层铺叙、曲折尽意的艺术手法。作者捕捉到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复铺陈花尽春空之境和惜花悼春之情,使主题逐步深化。把人与花之间的感情,写得缠绵深婉,回旋往复。作者还成功运用拟人手法,把落花之态 、长条之情 、残英之神形象可感地描绘出来。全词笔触细腻,融情于景,构思精巧,回环曲折,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