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重卦的产生:两两相偶,非覆即变
人们常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实,自伏羲画卦到现在,中华文明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圣人画出了八卦即三爻卦以后,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而形成六爻卦,进而建立起以《易经》为轴心的中华文明体系,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一直引领中华文明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
三爻卦怎么变成六爻卦呢?唐代易学大家孔颖达总结了重卦生成的规律,概括地说就是“两两相偶,非覆即变”。“两两相偶”就是指两个三爻卦上下相重,形成64个重卦;“非覆即变”即每相邻的两个重卦之间的变化关系。“覆”就是一个重卦的六个爻倒转过来,即上爻变初爻,五爻变二爻,依次变化,而成为另一个重卦。如:
“变”就是一个重卦的六个爻全部变成相对的爻,即阴爻变成阳爻、职爻变成阴爻,而成为另一个重卦。如:
特别说明的是,两个相同的单卦相重形成的的卦仍用原来的名字,如两个乾卦相重还称为乾卦,两个坤卦相重还称为坤卦。
孔子《十翼·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所谓三才指天、地、人,这是远古人类对人与人所依赖的环境的认识。以乾卦为例:地在下——初爻、二爻为“地”,天在上——五爻、上爻为“天”,人生天地之间——三爻、四爻为“人”。这反映了人与天地共生共存,情感命运相通相关。天有“阴阳”,表现在地则为“柔刚”,表现在人身上则为“仁义”。说白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说明人类要效天法地、尊崇自然。我们再回头去看老子《道德经》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明白其中微妙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