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特辑|正确的奖励逻辑有多重要?
前些天,一位朋友因为辅导孩子写作业,犯了心梗;
去医院看望她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经历了生孩子的鬼门关,却不曾想败在了教育关。
随便翻翻网络新闻,总能轻易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丰功伟绩”。

辅导者气得脑出血;
被辅导者被训斥的两眼泪汪汪,甚至乳牙被亲妈一巴掌打进气管;
当然,作为家有学生的邻居,也不能幸免;

一位爸爸在辅导儿子写作业的时候,情绪失控,竟然将儿子的作业本烧了,并且从窗口丢了下去,导致楼下邻居差点被烧光:
……
写作业这件事,怎么就爆发出这么多家庭的鸡飞狗跳?

顿时,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智慧老人的形象和故事。
有一个独居老人,他喜欢午饭后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忽然有一天,一群小孩子午饭后,在他窗前的空地上玩踢易拉罐的游戏,“乒乒乓乓”的响声,孩子们又跳又叫,尘土飞扬。
几天过去了,这群小朋友们丝毫没有玩腻的样子,而这位老人对这种巨大的噪音感到难以忍受,加上他已经好几天没有正常午休了,精神有些支撑不住。
于是,他客气地把孩子们叫到面前,问他们能不能换个地方踢易拉罐,还说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
为首的一个孩子一口回绝了他:“不,我们就喜欢踢易拉罐,并且最喜欢在这里踢!”
淘气的孩子们不仅不走,接下来的每一天还都把易拉罐踢得更响亮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人重新把孩子叫到面前,和蔼地对他们说:
“我本来是个独居的老人,习惯了安静;
可自从你们到这里踢易拉罐后,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
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我觉得自己都年轻了好几岁。

这样吧,你们以后每天午饭后都来这里踢易拉罐,给我表演你们最精彩的绝活,我给你们每人五块钱。”
孩子们听完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老人把钱放在他们手里,他们才欢呼雀跃起来。
孩子们每天都很卖力的表演。过了几天,老人难过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经济不景气,只能从五元钱降到1元。
虽然他们的表情很不开心,拿了钱依然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一周后,在孩子们精疲力竭的表演过后,老人很为难地表示:
“你们表演的真不错,但是我实在没钱了,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听到了这句话,一下子炸开了锅:
“我们踢得这么辛苦,你才给这么一点点,是在打发叫花子吗?我们以后再也不会给你表演了。”说完愤愤地离开了。
从此以后,老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聪明的家长们,看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明白些什么呢?
孩子刚开始踢易拉罐,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喜爱,我们称之为“内驱力”,通俗点讲,就是“我要怎么样”。
当老人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奖励,将孩子从“我要踢”的思维转化成“为你踢”,逐渐把孩子的内驱力,转化为了外驱力,当外部的动力不足时,孩子会逐渐减少这一行为。
老人的奖励,反而破坏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这样与孩子互动的经历,你有没有很熟悉呢?

早在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实验,得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心理学效应——德西效应。
他把招募来的被试分为两组,让他们做一些趣味试题。
第一个阶段,没有任何奖励,两组被试完全凭兴趣答题。
第二个阶段,给第一组被试奖励,答对一题,奖励一元;第二组被试依然没有奖励。
第三个阶段,他宣布:“现在是休息时间了”。
在休息的时间里,依然属于实验的一部分。
结果,第一组被试大多数停止了答题,而第二组被试,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解题。
实验结果显示:在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们自发做题的兴趣反而下降了;而那些没有奖励期许的孩子,自发答题的时间明显比较长。
有时候一定的外部奖励,不但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影响了个体对事物原有的好奇和兴趣。

看到这里,肯定有家长急了:现在时代不同了,不提倡打骂孩子,奖励也不能用的话,那怎样教育孩子啊?
接下来,我向各位分享一些制定奖励机制的小常识,相信您看完之后,心里自会有一把尺子。
1.给孩子主动权;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好,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感谢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出了多少自由追求者的心声。
心理学意义上,怀孕五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了最基础的感觉;
从法律意义上,胎儿脱离母体独立呼吸;
总之,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眼前的这个孩子,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享有独立个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对于自己的生活,最有发言权。
所以,一定范围内给到孩子自由,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在成长,这才属于孩子的天性。

2.给孩子参与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为人父母一辈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在告诫我们若要想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爱戴的人,必须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可以。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学习,好像并不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必定伴随着一些痛苦的经历。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没有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站在更长远的立场,帮助孩子共同成长,制定一些奖励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奖励机制的制定,一定要参与方均充分地发表意见,家长认为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未必简单,家长认为不重要的内容孩子不一定觉得也无所谓。
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家长给出参考建议。

3.合理的奖励机制;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最终发现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同时,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来激发动机的这个奖品,一定要合乎任务的难度水平;
比如,较轻易达成的目标,奖励力度小一些;较难实现的目标,奖励的力度应加大一些。
4.不固着于物质奖励;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类主要有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如果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就很难激发他较高层次的需要;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要已经满足,那这个需要对他来说就不那么迫切需要满足。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再缺衣少食,所以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作为家长可以多选用一些非物质奖品;
比如,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全家一起出游的计划等。

5.奖励要及时、明确;
巴甫洛夫,是一名生理学家,他把狗作为被试,每次给狗喂食物的时候,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狗吃食物时会自然地分泌唾液,但红灯或铃声并不能使狗产生这一行为,把二者长期结合在一起后,狗面对中性刺激也会发生反应。

这个实验中很关键的两点:
一是时间把控;
二是刺激单一。
当我们给予孩子奖励的时候,也应该在值得奖励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及时的奖励;
同时,明确告诉孩子,是他的哪些行为赢得了这项奖励,相信孩子在这种强化下,也会逐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真正帮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孩子的成长之路有很多未知数,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奖励公式,了解这些奖励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励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你的孩子将收获怎样的性格和命运呢?
今天是6月1日儿童节,在这个充满童真、童趣、欢乐的日子,我们特别推出《学会正确使用奖励,激发孩子主动性》的课程。
其中,专家老师会手把手教给父母6个正确奖励的技巧,并且内附一套奖励顺序表。
但愿父母们能够在艰辛的育儿道路上少走弯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培育一粒良好行为习惯的种子,待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