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的力量:透视日本古建筑修缮前后对比分析
修缮的力量,古建筑修缮前后对比(日本合辑,欢迎补充)
日本的文物建筑修缮从明治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到如今重要文化财及以上级别的古建筑已经修了上千座。这些古建筑中有一些修缮前与修缮后差异较大,充分展现了修缮对于保护古建筑、改造古建筑风貌的重要作用。虽然很多古建筑修缮前的照片并不好看,但我想这也是更全面认识它们的一个方式,并且我也想让人知道,日本如今很多亮丽整洁的古建筑并不是一贯如此的,而是近代以来经过修缮的结果。
P1 东大寺大佛殿。建于1709年的大佛殿,是如今东亚最大的木构古建筑。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不行,才两百年,就一身毛病了:屋檐下沉严重、梁架歪闪摇摇欲坠、木柱腐朽严重等等,于是修缮时把梁架全部改为用钢铁支撑,极大地破坏了原真性。而建于同时期的太和殿,虽然体量略逊,但三百多年来梁架几乎稳固如初。
当麻寺西塔
正仓院
东大寺
药师寺东塔
东大寺转害门
旧富贵寺罗汉堂
P2 当麻寺西塔,我觉得这个塔修缮是相当成功的,在没有改动主要结构的情况下,让原本危如累卵的塔重新容光焕发了。
P3 正仓院
P4 东大寺南大门,原本应该是由于出檐过于深远加了擎檐柱,这也说明了大佛样的结构不是很安全。
P5 药师寺东塔
P6 东大寺转害门
P7 旧富贵寺罗汉堂。它的身世就比较传奇了,它被改为塔堂是比较晚近的事,但也是无奈之举。旧富贵寺三重塔建于平安时代,不知是什么原因,根据撤去前的照片,它失去了屋顶、墙壁和天花板,仅剩下底层4根柱子勉强支撑着两手先的斗拱,被吹放的临时房屋所覆盖。被撤去的罗汉堂遗材被保存在东京细川护立邸的仓库里。遗材的状况在解体后,在接近废材的状态下被长期放置,超过了通常的解体修理即传统的修理技术的界限。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活用平安时代的材料,最后复原成了今天能看见的单层塔堂,可以说是起死回生了。就这么个几乎是假古董的东西,还是重要文化财
P8 新药师寺本堂,修缮后简直能称得上改头换面了。
P9 法隆寺金堂。修缮前后变动主要是在山面,在明治的一次大修时,当时主持修缮的建筑师把被认为是后世改动的山面月梁改成了四架大叉手。这种风格性修复在当时十分常见,但是日本如今修缮古建筑应该不会这么做了。
P10 平等院凤凰堂。平等院凤凰堂在平成阶梯大修时,没有改动结构,只是把外表重新涂上了丹土,变漂亮了很多。至于会不会破坏文物。。。其实之前已经被破坏过一遍了。平安神宫的出现导致了20世纪铅丹涂神社在全日本的普及。铅丹涂的这股流行浪潮波及范围相当大,甚至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解体修缮的平等院凤凰堂也在外表重新绘制了铅丹涂装——然而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面貌的,因此在2012年的修缮中又将外部涂装复原成了丹土涂。不过内檐彩画还是原物。日本对于高古修缮基本不会重绘彩画或者涂装,晚期的一些古建筑则会对彩画进行修缮,以保持光鲜亮丽的外观,最典型的就是东照宫。这种做法和中国也是差不多的。
P11 清水寺三重塔,外表重绘了铅丹之后效果立马不一样了。然而铅丹涂装的一个劣势就是容易氧化,若不定期修理,就会变成清水寺三重塔修缮前那种样子。
P12 八坂塔(法观寺五重塔)
最近还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天平版(第一版)东大寺大佛殿的结构也不是很稳固,历史上也加了很多辅助结构来续命。下面摘自一篇论文中的一些描述。
从奈良时代进入平安时代初期,东大寺由一位名叫实忠的僧人掌权(担任“权别当”),他积极开展寺庙的营造、维持和维修工作。实忠将自己的业绩归纳为29条并记录下来。据记,他建造了大佛的光背,为东塔搭建了露盘等,在大佛殿尚有残留工程的同时又增加了40根副柱的维修工程。大佛殿虽属当时大规模的建筑,却在开光供养20年不到就暴露出了结构上的缺陷。再添加副柱是非常困难的,工匠大都避之唯恐不及。实忠于771年(宝龟2年)率领众匠在信乐的柚地区采得7丈4尺的木材,耗时8个月完成了维修工作。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的有关文物建筑修复工程的案例。
奈良末期开始活跃的实忠和尚进入平安时代依然继续活动。801年(延历20年)针对大佛后背出现多处破损,左手断掉了等情况,他亲自率领工匠前往伊贺的柚制作固定大佛的结构模型,将大佛加固成原来的样子。同--时期,他还加固了寺西外墙及中大门和南外墙,并建造了北大门;除此之外,他努力改善瓦片的品质,并竭力维持寺庙的运营修护。然而,他领导的大佛加固工程还没完成,就发生了以下事件。
827年(天长4年),实忠和尚那时已经检查出大佛的破损仍在持续,于是决定在大佛身后建大山以支持佛体。不过围绕原来破损是否同样在持续这一问题却仍有分歧,认为不会持续的一方觉得建个“小山”就好了,最后决定要建一一个“大山”,这样就必须切掉8根柱子。当年4月份切了2根,于是最早出现的迹象就是门一个个地裂掉。而太政官还是决定工程要按原计划进行。
大佛背后的山体一直保存到镰仓初期才被重源和尚拆掉。切下来的柱子在大堂里当滚子,因讹传为久米仙人所运,而成了名物。大佛殿正如《信贵山缘起绘卷》(日本四大绘卷之一,国宝,平安时代末期所作。其中尼公卷绘有东大寺)所描绘的那样,一直到整个平安时代都没有什么致命的破损,而这个事件却显示出由于对建筑与雕刻这两种不同文物保存维修时的判断失误,而导致了利益上的对立。(
从奈良时代进入平安时代初期,东大寺由一位名叫实忠的僧人掌权(担任“权别当”),他积极开展寺庙的营造、维持和维修工作。实忠将自己的业绩归纳为29条并记录下来。据记,他建造了大佛的光背,为东塔搭建了露盘等,在大佛殿尚有残留工程的同时又增加了40根副柱的维修工程。大佛殿虽属当时大规模的建筑,却在开光供养20年不到就暴露出了结构上的缺陷。再添加副柱是非常困难的,工匠大都避之唯恐不及。实忠于771年(宝龟2年)率领众匠在信乐的柚地区采得7丈4尺的木材,耗时8个月完成了维修工作。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的有关文物建筑修复工程的案例。
奈良末期开始活跃的实忠和尚进入平安时代依然继续活动。801年(延历20年)针对大佛后背出现多处破损,左手断掉了等情况,他亲自率领工匠前往伊贺的柚制作固定大佛的结构模型,将大佛加固成原来的样子。同--时期,他还加固了寺西外墙及中大门和南外墙,并建造了北大门;除此之外,他努力改善瓦片的品质,并竭力维持寺庙的运营修护。然而,他领导的大佛加固工程还没完成,就发生了以下事件。
827年(天长4年),实忠和尚那时已经检查出大佛的破损仍在持续,于是决定在大佛身后建大山以支持佛体。不过围绕原来破损是否同样在持续这一问题却仍有分歧,认为不会持续的一方觉得建个“小山”就好了,最后决定要建一一个“大山”,这样就必须切掉8根柱子。当年4月份切了2根,于是最早出现的迹象就是门一个个地裂掉。而太政官还是决定工程要按原计划进行。
大佛背后的山体一直保存到镰仓初期才被重源和尚拆掉。切下来的柱子在大堂里当滚子,因讹传为久米仙人所运,而成了名物。大佛殿正如《信贵山缘起绘卷》(日本四大绘卷之一,国宝,平安时代末期所作。其中尼公卷绘有东大寺)所描绘的那样,一直到整个平安时代都没有什么致命的破损,而这个事件却显示出由于对建筑与雕刻这两种不同文物保存维修时的判断失误,而导致了利益上的对立。(以上图文来源:鸿慈永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