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渠水注》所涉鸿沟、荥泽、圃田泽等考略

A1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也。

渠水,即“狼汤渠”。《水经》中《渠水》一篇,即指此河。[1]狼汤渠,或作蒗荡渠、莨汤渠。即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鸿沟。《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县:“有狼汤渠,首受济,东南至陈入颍。”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中牟县北,至开封市东南折而南流,经通许县东、太康县西,至淮阳县东南入颍水。自战国以来为中原水道交通的干线。魏晋后,开封以上改称汴水,开封以下改称蔡河。[2]鸿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运河之一,它的开凿使黄淮平原第一次形成完整的水上交通网。其干流自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至大梁(今开封)后转为南流,经由陈留通许、陈县(今淮阳)等地,最后在项县(今沈丘)附近注入颍水,沟通了黄河、济水、汳水、睢水、涣水、涡水、沙水、颍水、淮水等自然河流,形成了素有鸿沟运河体系之称的水运网络。鸿沟运河的开通不仅改变了黄淮地区的水运格局,而且也给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其引水口和渠首段经流的问题,至今仍存歧见。肖冉等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深入探讨了战国至魏晋时期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的变迁过程,认为:战国时期,魏国在荥阳一带的实际控制线当在魏长城以西,包括当时的卷邑、衍邑等,魏惠王初开鸿沟运河时,其渠首段是利用流经魏国境内的济隧河道,而不是利用流经韩国境内的荥渎河道;秦兼并六国过程中,消除了国界的障碍,并在广武山设置了敖仓,为水运转输方便,遂将引水渠道西移至距敖仓较近的荥渎河道,并在荥口设置水门,以控制航运;东汉后期,荥渎被黄河泥沙侵淤,鸿沟渠首段再次西迁至有柳泉、广武涧等清澈溪水注入的石门水河道,并一直沿用至隋开通济渠。[3]

泲()水,即古济水。《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说文》作“泲”。《汉志》注引师古曰:“泲本济水之字,水声”[4]济(泲)水为古四渎之一

荥泽,按杜预荥泽,在荥阳县东结合Google earth作海拔及方位校验;荥泽约今古荥镇东乃至东北一带成片的低洼地带。侯卫东认为荥泽的形成与距今70003000年间本地的暖湿气候有重大关系,古济水、今索河、枯河和贾鲁河等河流均给荥泽补水,则是直接而重要的原因。荥泽的形成年代至少为商代中晚期之际,很可能更早就已经形成。荥泽的消失是一个过程,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方面的,即干冷气候的影响;人为地决其附近下游的黄河水,也会造成水源流失,应该也是荥泽干涸的原因之一。公元1世纪荥泽主体上成陆,南北朝提到的荥泽水域已经很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荥泽了。[5]近年来,肖冉等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认为按今荥阳枯河、索河、贾鲁河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郑庄、石河城、小双桥、王寨北、大河村等遗址,以及春秋时期的垂陇故城遗址的分布情况看,推测荥泽的方位与范围大致为:北可与黄河相连,南不出郑庄、石河、小双桥、王寨北等遗址,西不过广武山,东不越垂陇故城,受黄河泥沙影响,西汉末年荥泽日益淤堵,自汉平帝(前1-6年)后,荥泽塞为平地,东汉时几成平陆。然仍谓其地为荥泽,因北与河、济相通,西晋时尚有积水,唐初彻底淤成平陆[6]

图表 1摘自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1页

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迳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哧、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密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邱、大盖、牛眠、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中牟县之圃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及郑州东。《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薮曰圃田”《尔雅·释地》:“郑有圃田”。[7]黄富成、王星光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圃田泽湖域宽泛,古人活动的文化遗存分布于濒水的高岗台地上。然至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之时,圃田泽已萎缩为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的狭长地带,其间还有众多沙岗。结合在圃田泽湖域核心地带发现的大量汉晋时期的文化遗迹,可以推断,两汉之际的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直接导致这一区域地表水显著减少,圃田泽湖域范围迅速萎缩:一方面裸露的大量肥沃湖泽地为人类的生存定居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自此以后风沙堆积情况加剧,导致这一区域环境恶化,圃田泽与鸿沟水系渐趋分离。[8]

 史念海先生认为凿通黄河与大梁之间的鸿沟水道,是魏惠王改造开封附近水道的最主要措施。该段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水经注》卷二二《渠水》引《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年(前360年)入河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甫田即圃田泽,魏惠王首先凿通了黄河与圃田泽之间的水道,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荥泽与圃田泽之间的河道。因为鸿沟的上源,从河口到荥阳北一段,是利用了济水故道,在那里接受了自荥阳西南流来的旃然水(索水),再流人荥泽,济水自荥泽东流,鸿沟自荥泽东南流入圃田泽。[9]吴朋飞等认为魏惠王凿通了荥泽与圃田泽之间的河道,然后又为大沟而引甫水,即从圃田泽引水向东流向大梁,是为大沟。对于大沟与圃田泽的关系,北魏郦道元指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这说明当时渠水位于圃田泽的北部,而在战国时大沟则是从圃田泽直接引水,两者是有差异的。[10]

圃田泽,西临郑州,尔雅十薮,郑有圃田,左传曰原圃,源自郑州,入八里河,流入中牟境为大泽。

——《中牟县志》

湖水泱泱,

春草芊芊,

渔歌欸乃,

农夫耕田。

已经消失的圃田泽,

不仅是郑州老八景之一,

也是上古时期天下九泽之一。

沧海桑田,

借由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

一个全新的圃田泽湿地,

已经出现在郑州的新东五环旁边。

圃田泽今貌(上述图文摘自网络)

又有一渎,自酸枣受河,导自濮渎,历酸枣,迳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或谓是渎为梁惠之年所开,而不能详也。斯浦乃水泽之所钟,为郑隰之渊薮矣。渠水右合五池沟。沟上承泽水,下注渠,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也。今其地为五池乡矣。

酸枣县,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酸枣县: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十五里。《元和志》8 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名 汉属陈留郡。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属东郡,移治今延津县北十五里。[11]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综合推析颇疑秦酸枣县故城即今延津县南古墙村战国城址(备注:城址位于延津县新安乡南古墙村北,城址全貌因黄河淤积不详。现存一段南北长700米的城垣,墙宽1 0米,夯土筑成。曾在此发现大量战国铜镞.俗称此为“鬼打城”。)[12]

十字沟,史念海先生认为由酸枣县(今河南延津县古墙村)西南黄河崖边和濮渎(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条别濮水)一块引出的十字沟,就是南流到鸿沟里的。这条十字沟中间截过了南济和北济两条水道。作为人丁开凿的水道,这样截过其他的水道并不是不可能的。其目的显然是要增加鸿沟的水量。[13]

五池沟,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方舆纪要》卷47中牟县:“亦曰五池口,今涸。曹魏嘉平二年,司马懿讨王凌还,魏主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宋张洎曰,莨宕渠自荥阳五池口出,注为鸿沟是也。”[14]


[1]《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3页

[4]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343页。

[5]侯卫东:《“荥泽”的范围、形成与消失》,《历史地理》,第二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2页。 

[6]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3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8]黄富成、王星光: 《先秦到秦汉“圃田泽”环境变迁与文化地理关系考略》,《农业考古》,2014-02-24

[9]史念海,论济水与鸿沟[A].河山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08.

[10]吴朋飞、徐纪安、马建华:《“引河沟灌大梁”初探》,《中原文物》,2016-02-20,第56页。

[11]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791页。

[1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261页。

[13]史念海,论济水与鸿沟[A].河山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08.

[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0)

相关推荐

  •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联通水系(图)

    隋朝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隋朝大运河 ...

  • 睢涣之间

    "睢涣之间"考辨 姬兴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睢""涣"皆水名.东周战国时期,二水共同的源头是"大沟 ...

  • 板渚记(黄河行40) 冯并

    . 板渚记(黄河行40) 冯并 冯并  经济日报  2021-5-22 收录于话题 #黄河行 .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河,她与我们一道经历昔日的苦难,更经历了苦难中的抗争.黄河, ...

  • 北道刊误志(第二部分)

    赤开封县(笔者加) [赤开封县]本汉县(功臣表高帝十一年,陶舍封开封侯),属河南郡(今县南五十里开封故城,即汉治所)晋属荥阳郡.东魏于此置开封郡.北齐天保七年废.隋县省,开封,六年复属汴州,炀帝改隶荥 ...

  •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4.大运河前世今生「龙舟不返」

    隋唐两朝的两对帝王父子 --有关从杨坚到李世民的历史阅读 卷三·大业.贞观纪事(上) |第五章 大业宏图:杨广的执政生涯 |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的确是应该也值得好好说一说. 就像长城是秦始皇永不离 ...

  • 城市冷知识5: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市冷知识40条,你了解多少条?

    郑州简称郑,是河南省的省会,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全市总面积7567平方公里,辖6个区.1个县.5个县级市.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郑州被称为&q ...

  • 《水经注》里的鸿沟---《水经.渠水注》考略

    A1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启封县故城等考略

    A8 渠水右与汜水合,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县故郑都也.王莽之左亭县也.役水枝津东派为汜水者也,而世俗谓之泥沟水也.<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所谓东汜者也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大梁城等考略(修订稿)

    A5 又东迳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 曹公垒(曹太祖垒),按前文应在中牟台(官渡台)南.当地学者称今中牟官渡古战场旅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博浪泽、官渡等考略

    A4 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沈清亭,古地名,在中牟县北部.但具体不详. 博 ...

  • 《水经.渠水注》所涉中牟地域等考略

    A3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 ...

  • 《水经.渠水注》所涉京县、管邑、黄渊等考略

    A2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 不家沟水,简称不家水.俗称管水.隋以后称郑水. ...

  • 《水经.淄水注》所涉稷下学宫、葵丘等考略

    A7 左思<齐郡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戊戌,伐雍门之萩,乙亥,焚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濰,南及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晋献子 ...

  • 《水经.淄水注》所涉利城、东安平城、广县等考略

    A3 △又东过利县东. 淄水自县东北流,迳东安平城北.又东迳巨淀县故城南.征和四年,汉武帝幸东莱,临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受名也. 利县(故城),利城遗址位于博兴县店子镇利 ...

  • 《水经.淄水注》所涉淄博原山、岑山等考略

    ○淄水 A1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 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 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