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漳水注》考略(关羽败走麦城处)

○漳水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

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

漳水,亦名漳河。沮漳河东源。源出湖北省南漳县三景庄自生桥老龙洞。南流经荆门、当阳市境,在两河口与沮水汇合称沮漳河。长207公里,流域面积2970平方公里。[1]

荆山,在今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沮、漳二水发源于此。《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即此。《汉书·地理志》称为“南条荆山”。西周时楚立国于这一带。[2]荆山主峰海拔1851米;因昔时山上盛产荆(灌木),故名.[3]

蓼亭,杨守敬认为蓼亭应当在荆门市西北一带。(守敬按:亭当在今荆门州西北。[4]

新城沶乡县,一作祁乡县。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南朝梁废。[5]

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

编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东晋隆安中移治今当阳市东北漳水东岸。南朝梁废。[6]此处所指“编县”应即东晋隆安中移治今当阳市东北漳水东岸之编县治所。

高阳城,在今湖北兴山县北丰邑坪。三国吴置兴山县治此。[7] 

许茂故城,东晋时期(公元317年至420年),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五年(公元401年),编县往北迁移到许茂故城,县城设在今荆门市区西北部与南漳县交界的石人山右侧,仍属南郡。[8]

又南历临沮县之漳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洈水,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八经》: 宜诸之山 “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水经· 漳水注》: “漳水又南,洈水注之。”《清一统志·荆门州》:洈水“按《水经注》所言洈水,以其地考之,河溶东南洋子港、流花珰、界溪港诸水当是”。[9]

当阳县,王琢玺等初步推断,秦汉至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之当阳县(治所)即在今岳飞城遗址[10]当然此处郦注所指是针对秦汉当阳县辖境而言,并非针对当阳县故城治所。

章乡,一作漳乡。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北漳水北岸。《三国志 · 吴书 · 吴主传》: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十二月,潘璋司马马忠 “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11]按方位及漳乡与漳水的位置等结合相关考古资料综合推析;颇疑漳乡与当阳市岗庙遗址有渊源。该遗址位于当阳市慈化镇群华村西南400米,系战国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暴露出灰坑、红烧土。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红陶,纹饰有绳纹、弦纹及镂孔,器形有罐、壶、盆、瓮、缸及筒瓦等。[12]

麦城,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四十四里两河乡东北麦城村。《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水经·沮水注》:沮水“又南径麦城西”。即此。[13](备注:麦城城址位于当阳市两河镇麦城村东北500米处,系东周遗存;残存城垣长约100米,底宽20米,顶宽8~12米,高6米,夯土垒筑。周围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器形有鬲、盂、罐等。[14]

图片摘自网络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杨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也。

枝江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北。《水经·江水注》:“其地夷敞,北拒大江,江沱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东汉改为枝江侯国,三国魏复为枝江县。东晋移治今枝江县西南百里洲。[15]

乌扶邑, 地方学者认为今当阳市河溶镇即乌扶邑。[16]按经文“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所述方位推析,颇疑乌扶邑与今当阳市河溶镇高家坡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河溶镇观基寺村东1公里处,系周代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 8~1米。暴露出灰坑、红烧土。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质黑陶,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鬲、豆、壶等。[17]

江陵, 我国南方著名古城名古称荆州。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部长江北岸,江汉平原西部, 为南北交通要道。春秋战国时为楚国都郢所在地。三国时为兵家必争之地。[18]

杨水,杨守敬认为此杨水即《沔水注》中“杨水上承江陵县赤湖”之杨水。并认为“非也二字,或是后人所加(守敬按:《沔水注》,杨水上承江陵县赤湖。《寰宇记》引盛弘之《荆州记》,楚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城,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此漳水入阳水之切证,郦氏往往曲附《汉志》,而此独据所见漳水入沮,径驳《汉志》,不疑水道有迁徙,与其平日矜慎之意殊不相合。非也二字,或是后人所加。[19]

沔水即今汉水。《尚书·禹贡》梁州:“浮于潜,逾于沔。”据《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县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汉书·地理志》 武都郡武都县:“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即以西源为正源。《说文》:“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则以北源为正源。《水经》与《说文》同。又沔水入江后,今湖北武汉市以下的长江,古代亦通称沔水,以至《水经》叙沔水下游直至入海。[20]


[1]-- 长江大辞典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3]-- 中国地名辞源

[4]《水经注疏》,第2702页

[5]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8]中共荆门市委宣传部编,荆门古城纵横,学林出版社,1984.10,第9页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0]王琢玺:汉晋当阳县小考&《历史地理》历史地理 第33辑[M]. 2016

[1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第253页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第252页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6]湖北省当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当阳文史 第8辑,,1990.06,第12页

[1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第250页

[18]--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大辞典

[19]《水经注疏》,第2704页

[20]--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