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会令得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是一个人最有可能做出成就的领域。看不见中医美好的人,都会纠结于五行阴阳是怎么回事/科不科学/和现代医学差别何在之类哲学乃至意识形态级别的问题。我学医,仅因为沉迷于此学问的高复杂度和立竿见影的疗效,我历来喜欢有挑战性的东西,中医理论的虚渺和效如桴鼓的效力,如古酒香醇幽兰,余音三日缭绕。
经于数年,学问渐长,从看症状套用药方,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其间有无数次彷徨、不解、殚精竭虑、灯火阑珊、明心见性。
这门学问的深度与厚度,足以令人托付终身。它需要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大信息整合与归纳能力,剥茧抽丝,披沙拣金,在治病一途,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能因为你喜欢编程,就觉得学中医古旧而落后。人身五千年未有变化,今日世界,仍在遵循旧规:花开花落,日升日落,天地四季,春满秋实。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来自黄帝内经的学问,本来就合乎人与世界之间的最高兼容度,在治病的问题上,中医的发展,一开始就建立在高山仰止的水准上。
在《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就建立了基本的治病法则:扶正祛邪、平调阴阳、调和气血津液、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等,在用药上,归纳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这些思路,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今日都不曾落后。想中世纪欧洲的放血治病,哪里来的可比性?)伤寒疾病的肆虐,催生了仲师的《伤寒杂病论》问世,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组方神妙莫测,在今日中国,最受推崇、最有影响力的经方派,就是围绕本书323方的运用,一味不增不减,对症可覆杯即愈。
必须要说,在现代医学竖立其极高门槛的疾病领域,中医仍有温酒斩华雄之能:那些大型医院穷极诊疗、束手无策的病症,居然能被轻扬如羽的中药治好,这算谁的讽刺?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参政,战乱纷争,上游荒淫,审美畸形,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且金疮、内伤、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要求层出不穷,中国第一部外科专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始而问世。
金元时期,中国气候渐变,游弋于世间的疾病又有了大的变化,新的思路层见迭出,方剂的配伍方法,君、臣、佐、使,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顺势出炉,从天下超过2万个方剂里,精选出788方,经典用药,规范天下。专注于儿科的《小儿药证直诀》,也在这一时期诞生,组方精良,包括六味地黄丸在内的诸多药剂,到今天,都有大面积的临床运用。....(以下略)。
中国的大国复兴之路,渐已明朗,中国的影响力逐步登顶,在慢慢成为全球共识。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下,中医正逐步纳入全球视野,被重新审视,疗效好才是第一,成本低才是重点,美国人迟早会明白这个道理,云开见日,终有一时。
所谓固步自封,不仅仅指不求进取,也指连自己都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固步”这个典故里的班嗣,觉得既然学了儒学,就不能学习庄子,这和现在那些学习了编程,就对中医大放厥词的人如出一辙。我曾精研过英文、法文、会计、建筑,但学问渐长,益发敬畏世界,难道学习不是为了让自己对任何事物,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吗?
技术永远服务于人,而人,永远要尊重环境,融入自然,互联网时代,一样如此,可笑这世界兜兜转转,也都是黄帝内经早已说明的道理。
中医,迟早,会是属于世界的主流学问,与西医并行,妄它诸般诋毁,又何所谓,须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无比的热爱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