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胶东|威海男人出警察精英
曾经有一种说法,说威海男人“殖民化程度”最高,基至干脆说“出洋奴”!根据最近一份统计资料,说香港的警察原籍威海的居多。1997年香港回归,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警察世家”,“父子警察”上溯乃翁,都是在威海招聘的。威海籍警员的忠于职守,克己为公等优秀素质得到了历任港督的高度肯定,特别是他们的任劳任怨,不怕吃苦,敢于维护社会正义的侠肝义胆都令港人给予他们崇高的信赖。威海男人的素质,真的有口皆碑。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威海男人是顶天立地的爱国者。老一辈见证了亚洲第一舰队的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在甲午之役的硝烟中表现了气壮山河的中国人的骨气。那刘公岛海域中漂泊的不屈的尸体中,大部分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威海籍水兵。
威海男人铭记历史传统,真是江山代有人出。前有戚其章,徒步采访了所有参加过甲午之战的老兵,又退了返乡车票,徒步深人崇山峻岭,在丁汝昌的故乡查到了丁军门的生年;后有戚俊杰,在国人对学术刊物兴趣冷淡的年代办起了《甲午之战纪念报》报刊,没有经费,没有编辑,却由季刊变成了月刊,而且他本人也由一个"草根学者”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贴”的权威。威海男人的文化品位令人叹服。
这种文史高峰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一个地域文化土壤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对威海男人来说,这种历史积淀结晶为“甲午情结。”,这种“情结”世世代代刻骨铭心,威海人,以及威海周边的人,乃至与威海沾点边的人,只要他是一个爱国者,就牢牢记住了“甲午耻”。冰心老人一提笔就泪流满面,不能再写下去,只能留下遗言“勿忘国耻”,到过《甲午之战纪念馆》的孩子,也会对妈妈说:“我长大了,要打鬼子!”从爱国主义的沃土起步,才有威海男人的情感高峰,组成了最强的地方“软实力"。
因而,威海地域文化是高品位的。威海男人的文化素质令他处望尘莫及。他们得风气之先,引领着文化潮流。
关心地域文化建设的学者都热衷于献计献策。他们聚在一起,千方百计为地方建设搞策划,竭精殚虑。大家的热情难分伯仲,可是水平却甚怕“横向比较”。旅游成为"黄金”产业之后,他处文人莫不舞文弄墨,精心创作导游词,编写旅游故事之类,可威海,却是在连缀的五个海滨公园内,打造了数里长的巨碑,刻的却是《威海赋》,洋洋洒洒两万多宇,囊括了威海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城市特点······简直就是一个石刻的威海百科全书。“造市运动”大时髦,连小小的杂货也来办什么购物节,地方主者更是争先恐后,顶多也就是倡办个母亲节、邻居节之类,其佼佼者放眼世界,来个什么颂国际儿童聚会就登峰造极了,可威海男人,一出手就是“环渤海高层经济论坛”,请的不是只瞪着一双好奇眼睛的儿童,而是刚刚卸任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邻国大亨。威海男人高屋建瓴,他们跳出威海看世界,“甲午情结”令他们有世界视角,而且根深蒂固。
威海男人缔造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地标非常不易,可是,你一进威海,就有雄伟宏丽的建筑群迎面扑来,那是市府的办公大楼依山而建。不奢华,但决不寒酸;不阔绰,但绝顶大气。其美,与“花园城市"绝对相称,恰似威海男人,雄踞在山巅之上,俯视一切、从容镇定,信心满怀地瞻望未来。
文章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