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通过“大拆大建”的方式使老旧小区“复兴”!

01
楔子

过去的两年,良子密集的参与了很多老旧小区的修缮设计工作。自以为积累了很多一手的经验,正在为此沾沾自喜之时,“不幸”参与了一个上海市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竞赛。
人在忙于生产时,其实很难抬头看路,总认为自己采用的方式是最正确的。但等脱离生产,冷静下来后会发现,其实很多“动作”未必那么正确,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方法。
这次的竞赛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梳理以往的“经验积累”,并形成一些有深度的“成果”,下面这些思考拿出来和良有方的朋友分享,欢迎斧正。

02
观念转变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更新就是要拆了造新的,上海前几年大的政策方针也是按照“拆改留”来提的。
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了。再加上市中心拆迁成本的日益升高,政府的导向也从“拆改留”调整为了“留改拆”!
尽量去保留城市的文化脉络,城市的记忆,城市的。。。
为此上海还发布了一个叫行走上海的“共享社区计划”。其中包括“社区空间微更新”主题活动,“创新园区计划”,“魅力风貌计划”,“艺美乡村”开放平台和“休闲网络计划”。
城市更新正越来越像”绣花一样精细“!
原来大众普遍认为的”老房子不值钱“、”修的房子不牢固“、”改造的房子花不了几个钱“。。。这些观念也在一个个”网红项目“出现后,不攻自破了。
其实不管是新造还是”修缮“,都应该辩证的看。在既定的大框架下,只要预算充裕,两种方式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管是外形美观,还是功能实现。
03
视角转换
伴随着走街串巷深入到城市的”毛细血管",良子越发的感觉到城市更新需要转变视角
以往做新建项目,我们的业主(管理者)也好,我们的设计者也罢,采用的都是“上帝视角”,一直都是在规划。但人的行为随着时间变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即使过往的规划是科学的,到现在可能也“不适用”了,更何况许多拍脑袋的决策。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良子提出“使用者视角”的概念。用个例子来解释下,便于理解。
一个迪士尼的传说:
迪士尼在大片的草地上不设计路,而是等试运营一段时间之后,由游客踩出痕迹,再进行园路修建。这就是使用者提出的解决方案,解决的也是使用者的“问题“。

在小区里进行更新活动,虽然居民有无数种”声音“,但总还是有迹可循的。这里介绍一个小区——无锡春江花园。这个小区通过居民自治(业委会),虽然小区0.5元的物业费,7年自治后还节余1000万元。堪称是“小区治理的典范”!

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到了”居民自治“!

完善自治网络,在居民区形成居委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居民小组,楼组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居委会组织体系,在农村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对人、财、事的全面监督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不断健全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项目形成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居委会工作评价体系,以居村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居村自治。
另外,随着“大数据”采集和应用的深入,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精准的被捕捉和描述,所以从“规划者视角”到“使用者视角”转变成为了可能。
04
需求改变
A.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代际关系”的变化

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比17.3%。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比11.4%。

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城市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使得祖辈看护孙辈在很多城市家庭成为了必然。

B.

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健身热潮”

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工作和业余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不断减少,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迅速攀升,人口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改善健康状况,关键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最经济、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全民健身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

早在2016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户外健身需求。我国便制定了《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也使得健身步道进入小区成为了必然。


C.
经济发展带动“亲子活动社区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居住小区内室外环境和功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活动区作为居住小区内儿童参与游玩、交流和休息的频率越来越高,越发的重要。
05
方式改变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房子作为既有建筑,存在已经是既成事实,传统的设计手法很多都不适用,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下。
案例一:
在上海的规范中,对既有高层建筑的空调外机隔板有要求,要加设现浇混凝土承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植筋的方式,一是施工深度达不到要求,二是既有建筑的结构梁位置是否符合植筋要求也尚未可知。三是高空作业成本比较高,与传统的空调支架相比,简直是用“高射炮打蚊子”!
规范就是按照“新建”的思路编写的,没有考虑既有建筑改造的实际可操作性
案例二:
我还碰到过一个门卫的改造,在原外墙上加设了一层格栅。但是结构工程师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一定要将格栅的基础与既有门卫的基础相连。节点上居然还把配筋也连在了一起。
试问,哪个工人能在不拆除上部门卫的情况下,将下部基础相连呢?
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设计师缺乏“改建”思路的“恶果”,设计出一个完全没有可行性的可笑方案
在旧改类项目中,“大拆大建”的思维要改改了,我们要学会“精细化设计”!
我们要通过
一棵树

一组晾衣杆

一个休息亭

一个风雨廊

一个口袋广场

创造出适合居民交往的不同生活场景。不一定要“大而全”,一定要因地制宜,真正体现出社区温度,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指数。
06
交互改变

小区在物理上是由“建筑和建筑围合的空间”组成的。而社区是由人和人信息交互和感情交流组成的。

所以除了上述“硬质的”、“物理的”更新小区的方式。社区同样需要“软质的”、“感性的”东西去充实其中。

通过互联网

我们每一个个体能轻而易举的连接世界

通过物联网

我们可以使得“万物互联”

但人和人的交流却越来越少

越来越冷漠

社区的温度

不光体现在作秀似的“助老爱幼”上

更应该存在于

邻里日常的一个微笑

一个“招呼”之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