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漫谈:如何识证
望闻问切是中医人的基本功,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怎么办?这其实是困扰中医爱好者的一个大问题。
幸运的是黄帝内针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方法,随证治之,把各种病的表现都归集到症上。抓住症,也就找到了入门路径。
什么是症?《黄帝内针》一书如是说,所谓症可以表述成是机体能够感受到的异常,而机体常见的症,不外酸、麻、胀、痛、痒、热、寒等,当然还有二便的异常、饮食的异常、呼吸的异常、睡眠的异常等等。症有可以定位的症,也有需要定性的症。
简单来说,症就是身体不舒服的部位或表现。识证,就是去辨识身体不舒服的部位或表现所在。
识证首先是明确症的三焦定位,根据患处所在的部位,结合躯干以及四肢等三焦划分,确定上、中、下三焦的具体位置。
比如头痛,症在上焦,直接在掌部或脚部取同气即可。
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明白了人体三焦划分的基本规律,根据症状所在的位置直接对应即可。
这里要悉心领会的是对三焦部位的灵活定位和应用,尤其阴阳倒换时,如何确定三焦同气,往往可以打开很多用针思路。
比如下肢寒冷,从四肢三焦定位来看,涉及上中下三焦;但是从全身来看,又可看做是下焦,这样用针就简便很多。
再比如说,以手臂为整体划分三焦时,掌根是上焦;但是以手掌为整体划分三焦时,掌根又可视作为下焦。这样一来,用针的灵活性、多样性就大大增加了。
其次是根据患处所在的区域范围,找出症所涉及的相关经和络。
有些症可直接按其分布范围确定与之相关的经和络。
比如颈项疼痛,看疼痛所在的具体位置,如果是在后颈正中,那就是督脉和太阳经循行之处;如果是颈项左右两侧不适,那就要考虑是阳明经循行之地;如果是在太阳经和阳明经这两者之间,那就是少阳经的成分居多。
再比如说是腹部不适,要看不适区域的面积有多大,覆盖腹部哪几条经络,而不要去看里面到底是哪个脏腑、脏腑哪个位置、是何原因导致。
有些症需同步考虑循行体表和体内的经络。
比如喉咙不适,就要考虑居中而过的任脉,两侧分布的阳明经,以及里面循喉咙两侧的少阴经、后侧的厥阴经等。
有些症的表现,患者说不清具体位置,或者通过患者自述还不能够确认,需要跟上一些其他诊断方法。
比如肩膀不适,可以让患者做一些前后摆动、上下抬举等动作,然后跟患者确认症所涉及的经或络。
不适症状所涉及的经络,有的可能涉及一条经络,有的可能涉及几条经络;有的虽然只涉及一条经络,但可能涉及上中下三焦等部位;有的症不一定在经上,可能分布在络上;有些症不能仅仅考虑患处局部,还要联系患者其他症状综合考虑,诸如此类,在审察时心中有数,用针时自然就有分寸。
有些症所在不是一个很明确的范围,而是一个具体的部位,比如流涕、流鼻血、鼻塞等鼻子不适症状,那么,循行该区域的督脉、阳明经、太阴经等就是需要考虑的经络。
再比如说耳朵不适,不管是耳鸣、耳聋还是其他不适,可以考虑的是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直接看症所在的经络来确定。
前面所述都是有明显部位或区域可以比较直观地辨识,有些病症不能定位,就需要通过定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度系数有点大,不过也没关系,可以先从一些常见的病症入手。
比如说感冒发热,可以按照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识证,如果患者没有出汗,可从太阳经着手;如果患者出汗了,可从阳明经着手;如果患者忽冷忽热,可从少阳经着手。这些是较为简单的辨识方法,如果辨证精确度要更高,那就得好好学习一些中医经典的知识。
如果有些症实在难以判断和辨识,怎么来应对?那就回到法则、回到法理上想办法、找出路。
比如说全身无力,导致全身无力的原因可能不少,但全身无力也是个症,是患者失中的一个表现,那么从阳明经、太阴经入手,就是一个较好的诊治思路。
当然,这些识证方法只是一些经验和体会,实践中肯定还有很多更好更巧的办法。但有一点要始终把握好,黄帝内针是简易之道,任何时候都不要复杂化,无论是怎样表现形式的症,最后都要化裁到阴阳上来落脚。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