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产 | 镇江路径:保护筑底色、复建强特色、文旅融亮色
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38年夏,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东进江南敌后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从此,镇江这座城市的红色血脉更加浓厚,红色文化底蕴愈发厚重。多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镇江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以及近百处红色遗址。如何保护利用这些红色遗址,成了镇江文广旅人谋划实践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在镇江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文旅厅的领导下,镇江市文广旅局带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走出了一条“筑底色、强特色、融亮色”的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有效实践路径。
路径一:原址保护,筑牢历史底色
红色遗址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历史的重要见证。2014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启动了红色遗址保护工作。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痕迹,助力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纪念馆全力做好原址保护工作,深刻筑牢红色文化历史底色。一是申报《镇江区域内抗战遗址(文物)保护和利用研究》课题并获得省文物局立项。二是成立课题组,走访调研了全市近百处红色遗址,并获取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三是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调研李塔村陈庄新四军坝、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等遗址,充分论证、研商并形成保护方案。
2015年底,纪念馆申报的“茅山抗日根据地(核心区)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获得江苏省文物局立项。2016年,纪念馆分别对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遗址实施了原址保护工程,并重新修筑了新四军水坝护坡,清理了坝体内的淤泥,使其重新发挥蓄水、引流、灌溉等为民服务的功能。如今,当游客观众透过原址保护区的钢化玻璃,看到低矮的土基墙、破碎的灰砖瓦时,历史的记忆瞬间唤醒,对于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路径二:异址复建,强化教育特色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包括纪念馆在内的全体镇江文广旅人开展红色遗址保护利用的初心与使命。遗址保护是第一步,而深挖遗址背后的内涵价值则是第二步。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增强教育实境体验感。2016年,纪念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分别异址复建了新四军修械所与新四军医疗所。同时,为了丰富实境教育形式,强化教育特色,一方面将复建的新四军修械所开辟为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培训的铁军大讲堂,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各类学员开展国史党史军史主题讲座,提升实境教育层次。另一方面,在复建的新四军医疗所内,推出以“把一切都献给党”为主题的新四军军工历史陈列展及新四军卫生工作史展。展览共展出数十件革命文物和数百张图片、资料,全面介绍了新四军军工发展历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异址复建的新四军医疗所
新四军军工历史陈列展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和中国实现防疫常态化的今天,纪念馆首推的卫生工作史展让当前的红色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接地气,更能让人们在与历史的比较中,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基于异址复建,纪念馆深度构建了“遗址瞻仰+讲座培训+展览感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新时代红色教育特色。
路径三:因地制宜,融入发展亮色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镇江市文广旅局领导纪念馆顺势而为,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为遗址所在李塔村陈庄的振兴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强化内涵支撑。一是主动将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等遗址保护利用纳入到陈庄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规划,构建红色文化旅游区,丰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点。二是将新四军井、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新四军坝串联成红色现场教学“重走铁军路”环节的经典线路,将陈庄红色遗址群、生态农场、乡村民宿、森林抚育等乡村振兴发展点,连点成线、连线为面,形成整体发展效应。如今,游客或学员在陈庄休闲、学习,不仅可以通过公共服务中心的宣传展板,看到陈庄因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带来的村容村貌及发展模式的显著变化,更能通过“重走铁军路”,深刻体悟到红色文化已内化为陈庄乡村振兴最亮的时代特色。
生态陈庄
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通过走“筑底色、强特色、融亮色”的红色遗址保护利用之路,构筑起城市历史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立面,并积淀形成名副其实的新时代文化“富矿”。
(作者单位: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编辑 | 宋奕璇
复审|郭晓蓉
终审|李 政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保护专刊》
2021年2月26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