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脾胃在疾病调理中的重要性
近两天用李东垣名方枳实消痞丸治好了两位患者的脾胃和胸闷问题,这个方我们之前的文章有解析过。其中有一个女士情况较为复杂,是因过服2-3个月清热的中药和消炎药,造成了脾胃损伤,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伴随症状,比如自觉胸部空闷、时常晕厥、眠差等,诊脉数虚而杂乱,是无胃气,火乘土位,故选用枳实消痞丸。此方大妙,为东垣救世所创,较仲景半夏泻心汤更是多了顾护人体元气的作用。方子里面有四君培正气,黄连除邪火,半夏散结实,枳实、枳壳(自加)、厚朴来理气滞等,所以对于脾胃大虚,又虚实寒热错杂,上下不通,中焦痞结的患者,用之尤妙。另嘱其中午服用生脉饮,如此二天即有大效,脉象转缓(滑弱),诸证皆除,与脉象相符。等后期了,也可以再辅助调理一下下焦虚损(生育小孩后出现),如果脾胃恢复,则补精药物很容易吸收而见效。
PS:现在基本每天晚上睡前,都要从大家中医上看40分钟的经典中医书籍才行,这些古籍都是我自己筛选出来的,研究价值非常大,如果你是医生,想学点别人不知道的诊疗技巧或神方秘方,我相信从古书中入手是非常合适的。而且我选的这些医家的理论都非常精纯,实践也都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读起来不仅帮助领悟,增长见识和智慧,还能修心潜性,使心态平和。
好了,继续上面的脾胃问题,这也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为什么古人要一直强调脾胃呢,因为脾胃是人体的第一道关口,生命是以水谷为本,故脾胃也为养生之本。上天在造物时,非常奇妙,因为我们的脾胃不偏不倚,是位于人体的中央,上有心肺,需要脾胃运输的气血津液来灌溉;下有肝肾,需要脾胃吸收的营养物质来滋养,如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脾胃不好,那么不仅饮食吸收不进去,而且服用的补益药物也可能补不进去,会粘在脾胃,而理气活血和攻邪药用了人体会更虚,所以中医是非常重视后天之本的。
上面所说的这些理论早在《内经》诸篇当中,就已经论述很清楚了。我们人体元气是否充足,基本都需要看脾胃之气有没受伤。假设无损,方能滋养元气,如果胃气本弱,饮食不节制、不规律,或是药物冷饮所伤等,则脾胃之气不足,而元气就不能充盛,这就是百病所产生的基础。
因此,临床上,医生想要治好病,就必须明察人体的气血情况,如此要首看胃气,首顾胃气,胃气无损,脉气无伤,那么再坏的问题也不需过多担忧,完全可以自行痊愈。如果缺乏胃气,脉象无缓滑之意,或真脏脉现,则即使身体暂处无恙,亦属不治。这是《内经》,以及后世医家如李东垣、张景岳、李士材、黄元御等大家给我们的经验提示,十分宝贵。
但是事与愿违,我发现现实当中的医生有些并不知道什么是元气,什么是胃气,开方大剂量的苦寒和抗生素,徒败胃气,胃气一伤,胸闷、心脏、睡眠、消化和男妇科等问题,全都出来了,如李东垣所说“脾胃内伤,百病由起”,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西医消炎药抗生素的出现,更加重了这一现象,抗生素用之得当,能救人于紧急,假设滥用则害人不浅,与中医的保正气,护胃气等思想大相径庭。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消炎和生命,哪个会更重要吗?希望每个人,无论是中医、西医还是患者,都应该重视到这一点才行,这些经典的理论不仅在日常杂病诊疗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肿瘤等重症问题上,也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