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旁听冰心上课被赶出,阴差阳错去了陈寅恪上课:毕生难忘
“有心摘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由巧合构成的,就像是1930年的清华园里的季羡林,如果当初的他旁听冰心课未被赶出去,他就不会一不小心走进陈寅恪的课堂,更不会有那一堂令他毕生难忘的课,和往后的种种。
不过人生的路从来都是如此,已然选择,便坦然接受。况且,季羡林极为珍视这份缘分。
季羡林先生是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入西洋文学系,后来又被称为外国语系。当时的冰心先生也在清华任教,因为她年轻,而且极富才情,所以引得不少学生去旁听她上课。
当时季羡林和同学也是去旁听的。但因为教室人满为患,细心的冰心便感觉出了问题。她严厉地说道:“不是本专业的学生,下节课就别来了!”自觉无趣的季羡林等人,便匆匆离开了。以至于后来的四年,再也没去过冰心的课堂。
时过境迁后,季先生和冰心谈及此事,冰心竟是一无所知的。各种是非,都心照不宣啦。无论如果季羡林还是要感谢冰心的,正是这次的“驱逐”,才有了季羡林与陈寅恪的这段师生情!
从冰心课堂悻悻离去的季羡林,阴差阳错地去了陈寅恪的课堂。当时陈先生讲的是佛学翻译文学,陈寅恪其实并不是个讨喜的先生,但他的讲解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本无意听课的季羡林被深深吸引。对于课程带给季羡林的享受,是他不曾想到的。从那之后他便成了陈寅恪先生,最忠实的学生和听众!
接下来季羡林与陈寅恪的交集,其实并不多,仅仅也局限在课堂里提问,还有校园里打招呼而已。陈寅恪先生平日里是极朴素的,一身长袍,还经常夹个布包,里边装的都是教材和备课资料。和当时不好光鲜亮丽的教授,是截然不同的。
任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看似普通的先生,竟是留洋归来,享誉中外的大教授,大学者。对衣着马马虎虎的他,对待治学绝对是认真的,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
他的治学理念与生活做派,对季羡林的影响是极深的,可谓是受益一生!在季羡林后来的采访中曾多次提到,他四年专业课学到的东西,远不及陈寅恪先生的课程对他的影响大。
清华毕业后,季羡林和陈寅恪就此分别了。之后季羡林在国内教了一年的国学,之后去了德国格廷根大学。这次他没有继续研究西洋文学,而是研究起了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可能从季羡林第一次听陈寅恪的时候,佛缘就已经在心里买下了种子吧!
更巧合的是,季羡林的老师和陈寅恪在柏林大学是同学。这也成就了中德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这次专业的转换是极其重要的。也为后来季羡林回国任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1945年,得知恩师陈寅恪先生在英国治眼睛。一直十分挂念的季羡林,连忙给恩师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里,季羡林把自己这些年所学所获做了详细汇报,并把他的一些学术论文一起寄了过去!
令季羡林没有想到的是,老师的信回的那么速度。信上恩师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最主要的是,他想向北大推荐,让季羡林回国任教。
知季羡林者非陈寅恪莫属,国外虽好,终不是家!经过多年战乱的离别,当时的季羡林是多么盼望回到自己的祖国啊!惊喜万分的他,随即应允。因着陈寅恪的帮助,46年秋天,季羡林终于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国土!开始了他历时37年的北大任教生涯。
德国的十年,正是二战的十年。季羡林虽然学术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他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一想到国家正遭受侵略,同胞都在遭受着煎熬,他心如刀绞。一腔热血无处寄,怎奈报国无门!现在好了,他终于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国土!他感觉心踏实了,有根了。
季羡林回国后,一直专心致力于治学,他要把这些年对于国家,所有的亏欠,一起偿还。不久后的一天,季羡林得知陈寅恪来北京了,立刻去清华园看望他!当时还未解放,外边也不是很安全。但这在季羡林看来俨然都不是问题。
三年间,他时常出入清华园。当时他知道老师喜欢天主教外国神父酿的葡萄酒,几经周折将得来的几瓶酒送了过去。在当时的情况下,那几瓶酒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这足可以看出陈寅恪在季羡林心里的分量,也看出他对恩师的尊重了。
有一件事,季羡林终身难忘。那是解放前夕,物价膨胀,经济崩盘。钱的重量都换不到米的重量。一生两袖清风的学术泰斗也不能幸免。那年到了冬天,老师根本无钱买煤取暖啦!
当时无计可施的季羡林,把情况反应给了胡适之先生!胡先生对于知识分子,是极为尊崇与保护的。适之先生当时是想赠送一笔美元,给陈寅恪救急的!但是被他断然拒绝了!后来一身傲骨的陈寅恪,只能卖掉一些心爱的藏书,艰难度日。对于陈先生这种气节,我是一直佩服的。
三年的相处中,季羡林经常会去请教问题,二人一起讨论,研究。有时他也会拿自己的论文过去,陈寅恪先生感觉好的,就会全力帮他推介。随着文章的发表,季羡林名声鹊起。陈寅恪先生对于季羡林的提携栽培,也是尽心尽力的。毕竟天资聪慧又刻苦勤奋的季羡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季羡林与陈寅恪的这段师徒情而言,没有输家,只有共赢!很难说是陈寅恪成就了季羡林,还是季羡林成全了陈寅恪?我们只需看到他们对于学术的贡献足以!这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段美丽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