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后人的唯一真迹,被乾隆珍藏了一辈子,位列十大名帖之首
对于一个专业的书法家来讲,考验其学习能力的最高标准是什么?王铎曾经给出过答案,他说:书不入晋,终入野道!
意思是说,倘若你的书法没有深入学习晋人,没有较好得到晋人笔法和结字技巧的训练,那么只能算是“野路子”。
王铎此言,也并非是主观臆断,我们纵观晋人之后的书法家,没有一个成名的书家不是通过学习晋人而成长起来的,包括“初唐三大家”、“宋四家”,元代以赵子昂为核心的“复古一派”,以及明代的诸家,皆是如此,或者是说对于魏晋深入得越多,领会越多,那么你的成就则会越大。
而书法史到了宋代之后,就已经见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了,到如今,我们能够见到了王羲之墨迹大多是唐代的双钩摹本,这些摹本,尽管极为精良,但是在意趣和细节表达上,依旧不能完美再现晋人面目。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十大传世名帖”,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则是一件被书法界公认的唯一一件晋人真迹。
这件作品的作者乃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是魏晋笔法的重要传承人,他就是王珣,这本帖乃是著名的《伯远帖》!
我们从古代的书论和多年的书法实践过程当中不难发现,魏晋笔法乃是家族之间传承了,到了唐代这种笔法的传播逐渐走向了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所以那个时代的书法家非富即贵。
而王羲之的笔法技巧,在王珣的这件真迹《伯远帖》当中体现得尤其完备!
赵子昂曾经说过:昔得古人数行书,可以成家矣。
而作为一个书法学习者,倘若能够将王珣的这件真迹《伯远帖》临摹精透,那么对于魏晋笔法的领悟,将卓然于众人之上。
启功先生对于《伯远帖》曾有诗评:
“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意思是这件作品乃是一件彻头彻尾的晋人法帖真迹,跟唐代的双钩摹本完全不一样,乃是书家的必临法帖。
对于《伯远帖》的气质,张锡庚先生的评价可谓至论,先生说:
“王珣的《伯远帖》宗法'二王’而启示后人:既是一种纯真的晋韵,特别是它的线条松散而突出东晋士大夫的风度韵致和潇洒出尘的气息;又用笔随意而精到,情绪平和而淡远,间架动荡且飘然,瑰丽多姿,文采风流。”
学习晋人书法其实技法还在其次,但是技法是基础,最主要学习的核心乃是“韵味”,这种韵味在张先生看来乃是一种“贵族气质”,这种“气质”表现在了行止见识和独特的浪漫气息,体现在字法上能够形态完全不同,但是骨子里却是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
?我们看晋人书法,同一个人在书写不同作品的时候,气质完全不同,更不用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人了。
通过这件《伯远帖》,你能够完全窥见什么是真正的晋人韵致,当然看到这一层是在反复打磨技法的基础之上的,这件《伯远帖》,前有乾隆皇帝的大字题跋,后来历代名家的题跋,华贵异常,乃是北京故宫的“镇馆之宝”。有人估价过,这件作品能够价值10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