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往往会不同程度的被忽视、被冷落、被薄待、甚至歧视。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老师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数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

当然“问题学生”问题多多,关爱“问题学生”就要真正做到“以情动人,用爱感人”:要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他们会认为“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真的也变成假的了;也要做到“接受”二字,即能接受“问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同时要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去用心体会他们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在他们身上做到“真诚对待,善意理解,高兴接受,”我想一定会促进他们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就尝试着采用“课任教师包干制”使其得到彻底转化。“课任教师包干制”就是班主任要调动所有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个教师负责一名或二名“问题学生”,走进他们,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全天候”观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这样,原先被冷落的学生就会得到重视,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开始释放。这样,“问题学生”就会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有些“问题学生”还会成为学习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

一个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感到吃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从“小”成功开始,使他们从成功中找到快乐,体验成就感,从成功中树立起自信心,有时也可能是一种“欺骗”,但只要是善意的。如:一个成绩差的学生一次考了58分,他泪流满面地找老师借分,说家长看到他考试不及格会打他的,他保证以后会用满分还给老师。老师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个借分的学生由于获得了老师的“资助”得到了老师的关爱,鼓起了奋斗的信心,从考试不及格到考试满分,实现了他自己的许诺。试想,这位老师如果没有答应学生的要求,而是挖苦讽刺,甚至借家长之手“好好整治”他,产生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关爱学生,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爱打动他们。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人从来不知道学习欢乐的孩子,一人从来没有体验到克服困难的自豪感的孩子,这是一个不幸的人。”这就更需要我们走进孩子,不要让他们对一切都望而生畏。这些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采用“低标准,小步子”的模式对这些“问题学生”感化。这种“低标准”就是为这些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且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达到一个目标后再提高标准,激励他们从低到高,步步高攀,不断地争取高一层次的成功,形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用“小步子”前进,根据实际确定他们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教师此时应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把产生失败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这些“问题学生”时时有进步,处处有成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这些小小的成功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

(来源:中国校长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