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后如厕记忆
世界上第一个马桶疑似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岛,城市下水道系统大概也只有150年左右的历史。
1881年,英国工程师查德威克描述:通行的粪便处理方法采用中国传统的运粪桶,掏粪工用手处理粪便,没有消毒,没有除臭。
传统中国人的观念里,肥水不流外人田。粪便被视为恢复土地肥力的重要来源,抽水马桶这种发明是浪费行为。
汉朝皇室粪坑是与猪圈连在一起的。记载:汉景帝刘启陪爱妃贾姬如厕时,野猪居然冲进厕所惊动御驾。后来的人们称用于小便的为虎子,盛大便的为清。传说唐代避讳李世民祖父李虎的名,改称为马桶,后世保留至今。
宫廷中的皇帝妃嫔的马桶是用玉雕琢而成,民间的马桶有用石头做的,也有用木桶做的。梁王柿园陵墓出现的中国最早使用的石制坐便器,令人称奇的是坐便的脚踏石上还刻有精细的花纹、长青树等图案,整体线条流畅、细腻,美仑美奂的纹饰除了装饰作用还有着防滑功能。
民国早期公共厕所只有男厕所,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建起女厕所。
最早使用简易的木质的或者铅皮的粪桶。没有专门存放马桶的私密空间,小姐们怕熏了消化系统,会让丫鬟点上一枝香,再挂上一道布帘子。民国前期的女大学生,她们的厕所的秘密就是藏在床底下那只桶。
坊间传说女影星陈燕燕,当年汽车上必带的东西就两样,一是扑粉盒,二就是马桶。
现在个别农村的连茅厕,仍然把猪养在茅坑里可能也只是个传说。
图片为上海目前唯一的民国时期的公厕,也是现存最老的公厕----方志上海拍摄。
PS:海上公厕简史
看文明,观厕所!
清同治三年,工部局在大马路虹庙后建第一座公共厕所。
清光绪十二年,公董局在沟渠码头建成首批2座公共厕所。
清光绪十三年,公董局在十六铺码头、金利源码头(今十六铺客运站),建造上海首批附设小便池的公有公厕2座,供码头装卸工等如厕使用。
清光绪十八年,公董局在法租界部分公厕始试装水冲装置。
清光绪二十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在元芳路(今商邱路)、玛礼逊路(今茂林路)、头坝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附近,建造上海首批装有煤气灯、自来水的公有公厕4座。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始用混凝土建造公共厕所。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建造了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西弄内、新闸路南斜桥港东、熙华德北路(今长治北路)弄内各1座,马霍路(今黄陂北路)3座,共计6座混凝土结构的公共公厕。
清光绪三十二年,工部局卫生处与电车公司各出50%经费,在公共租界各路电车终点站建造简易公厕。是年公共租界共建公有公厕24座。工部局卫生处还在公共租界中国公园,建设有3个大便蹲位并附有小便池的上海市区首座公园公厕,解放后为河滨公园今四川路桥南堍东侧内。
清宣统元年,地方绅等十余人在华界南路,集资建造公坑1座,为华界第一座公有公厕使用。
清宣统三年,公董局出白银1565两,在菜场、集贸市场和黄浦江装卸码头旁边,建造了52座简易公厕。这些公厕造价平均不足金利源码头和十六铺码头公有公厕造价1/8。
民国6年,公董局在老西门菜场和孟神父路(今永善路)菜场附近,建造上海市区最早附有管理室的公共公厕各1座。
民国9年,工部局卫生处在公共租界试造水冲式公有公厕。
民国19年,华界公有公厕建造由马鸿记专利出资建造。建成开放后除向市财政局缴纳规定的清洁捐外,10年内厕所产权及售买草纸、粪便出售经营权归建造公厕的粪便承包商所有;10年后,公厕产权、经营权无条件收归国有。
民国15年华界闸北商埠公署始建造混凝土公共公厕4座。
民国16年,公共租界狄思威路(今溧阳路)、华记路(今永定路)、大沽路、通州路和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旁5座公有公厕皆用自来水自动冲去,以后工部局卫生处遂大批建造水冲式公厕。
民国18年,卫生处在公共租界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建造上海第一座专供儿童使用的儿童公共厕所。公共租界共建水冲式公厕23座的同时,在行人密集和工人、小商贩集中地段,也建造设施简陋的简易公厕。
民国37年,北火车站旅客、难民增多,车站周围屎尿遍地。市内平江、江淮、吴江、扬州、江宁等公所、会馆人口大增,当局恐碍观瞻,又怕滋生时疫,市卫生局在北火车站四周建造了8座公有公厕,在公所、会馆处建造了6座芦席棚结构公有公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