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籍方志专家有的曾撰文称:“(旧志书)前后矛盾”。从文本比较学的角度说,专家们的结论似乎是没有问题的。
但,查考动态的历史事实,恐怕远比文字记载要复杂的多,很难一句话说完说定;凡是试图一句话搞定的,终陷作茧自缚,原本就是虚假命题的就难得自圆其说的自我困扰之中。山雨不想盲目地附和专家们的说法,只想与同好者一块儿开动各自属于自己的脑筋,运用手边有限的参考资料,有限度地捋一捋过往的那些本土历史风云与身边的千年往事:清嘉庆四年(1799)戚学标本《涉县志》在卷一《疆域类*沿革》中说,“春秋属卫”。而在卷七《杂志类*考辨》中却说:“春秋时,涉属卫,此相沿旧说,非实据也。“卫”在今卫辉淇县,相距四百里,未必广地至此。”方志专家们有的意思是,不仅仅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修纂的《涉县志》对同一个问题记载不同,说法不一,就连同一部志书卷与卷之间也存在着“前后矛盾”的情况。山雨认为,作为“彰德四才子”之一的浙东戚学标修志时的本意并非有意自相矛盾;其“沿旧说”,定用“春秋属卫”的观点是明确的,只是存有疑问,遂说“非实据也”,并没有另立他说的意思。由此看,“属卫”是“旧说”;“属魏”和“属晋”,相较而言,为两种“新说”。那么,从版本学的角度看,一般来说,“旧说”往往因其近古而更近真,“新说”则易因“年湮日久”,资料不存,杂说纷呈,反倒只因为求妥当而过度委绥诸说反倒更易削足适履地流于“失真”。山雨更关心,为什么会众说纷纭?为什么会有“旧说”?为什么又有了“新说”,还两个?大约是,春秋乱世,局势动荡,攻伐多有,一地隶属无常,时长日短,标准不一,学说杂沓,莫衷一是,自然而然地在文字字面上变得颇为令人费解是也!
先考索“属卫”一说。先贤戚学标认为,“非实据也”。山雨觉得,既为“旧说”,总有一定凭依和一定“来路”,哪怕只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传说”。以旧的《林县志》论说为切入点:言乎其形腾胜,(泛指林县),西负太行,北阻漳水,东与南两面俯瞰相卫(相是相州府,古安阳。卫是卫辉府,古汲县)。势若建瓴,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其中附有林县四界要口表,涉及到任村镇的有峪门口(前峪)任村集北15里,古城,任村集北25里,盘阳,任村集西北15里,杨耳庄,任村集西北8里。在打开明代《彰德府》历史古地图,我们发现,直到明代,林县涉县在行政区划上还是“一体”的,为什么?山水相依。有地理和军事战略意义上的一体性(与任村相临近的就有涉县合漳乡的“交漳口”“黄龙口”西达镇的“东达城”“西达城”“河口”还有“匡门口”等)。所以,“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强”本身已隐含这样的意思:当年,卫国与晋国联盟征伐之际,涉林或一体为卫地(至少漳河以南的涉县地怕是如此),晋之东拓“启土”而后属晋。这大约就是“非实据”的“属卫”说之渊源也夫?!至于“属魏”(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抄本,清顺治十六年(1659)刘璇本),山雨更倾向于认同“属魏(氏)”的观点。因为春秋战国分水岭即“三家分晋”,广义地说,是一个百年马拉松过程。诸说并存,各有理据,这里暂不详论;仅就如今通说,春秋(时期),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而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风水岭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然而,韩赵魏三家真正从周天子那里获得诸侯封号却已经是公元前403年了。这也是一种“春秋终结”论调之“标志”。若此,三家分晋,各成一“国”是要迟多了。但,谁又能否认前边的50年(前453至前403),涉县早已归属“魏”氏统治之下了呢?!所以,“春秋属魏”说自有道理,并不为错!再说“春秋属晋”(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黄泽本,民国21年(1932)张晓屏本)。
明代彰德府地图
追索晋之源起,为周朝诸侯国名(前1033至前376).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为韩赵魏三家分灭。晋景公时,败给楚,转而经略北方。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再败楚,复霸天下。晋悼公时,独霸中原,直达霸业巅峰。晋平公后,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赵简子此时筑更乐井店一带的“简子城”)。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晋分三家,惯称“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此三家为诸侯,三家分定。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不可一世的晋国正式消亡。晋国被《左转》,《国语》和《史记》等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之一,鼎盛时,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和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省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涉县无论是作为河北南部还是作为河南北部(彰德府之“西北鄙”),均在晋之域内,“属晋”一说,简直无懈可击!然而,关于史实的文字记载,还是经不住抬杠式的深究。就有人说,“涉,春秋涉侯国”。元代史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马瑞临《文献通考》卷316《舆地》潞州涉县条率先著录。作为春秋“方国”,“涉国”之论,似不可疑。且,春秋早期,各个国家,并不是紧紧挨着的,在其龙兴之地周围,或远或近,有着非常广袤廖无人烟的隙地。当时,为祸猖獗的赤狄(潞,洛,泉,徐,蒲等部落),也是强大的政治集团和政治势力。其时,秦,晋两国开始强大,赤狄部落被迫东迁,到了太行山区(包括涉县),讨灭那里的邢,卫二国(前662年灭邢,前660年12月灭卫),直到前594年6月至前588年,晋国灭狄。显然能够看到,在较长时段内(约72年),涉县一带“属狄”(磁县就有九侯城,也称“九鬼(赤狄)城”),此时正是春秋中前期!!!可以说,要笼而统之地说春秋涉县“属什么”,实在不好众口调和;要说旧时的修志前贤弄“矛盾”了,也太冤枉古人了。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