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一文掌握!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跟骨痛,英文名称:Heelpain。跟痛症是一个症状性名称,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跟部疼痛症候群。一般分为跟跖侧疼痛,跟后部疼痛和全跟骨疼痛三类。
每一部位的疼痛又各自由一些疾病引起。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尤以长期从事站立、身体肥胖者多见。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2:1。
病理病因
1
病 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论,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劳损、骨质退行性变化关系密切。Woolnough等将跟痛症称为“网球跟”,其发病机制与“网球肘”类似,属慢性损伤。
2
病理学
机械性因素-跟跖侧疼痛、后部疼痛:
神经卡压因素:
1、局部软组织炎症
2、骨质增生
跟骨高压症—全足跟痛:
其它因素:
1、跟骨骨折
2、跟骨肿瘤
3、跟骨骨髓炎
4、跟垫挛缩和脂肪垫炎
5、足跟跖侧软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疼痛。
诊断: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做出初步的判断。
1、足跟纤维脂肪垫炎简称跟垫炎:由于跟部被硬物刺伤或长期压迫、受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跟垫炎。患者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易引起症状,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状物。
2、跟部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后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
3、跖筋膜炎:患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尤其在晨起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4、跟骨高压症: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跟骨退行性变,导致跟骨内压升高。
跟骨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通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
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
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5、跟腱周围炎: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变粗大,局部有压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时可出现车轴绞轧音。踝关节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围炎常由于穿高跟鞋、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
辅助检查
1、X-ray
跟骨侧位或轴位:摄片视跟骨局部情况、骨刺的有无,及鉴别跟骨其他病变。
2、MRI
检查足踝软组织是否存在增厚、挛缩及炎症改变。
3、ECT
跟痛症患者常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有研究表明ECT对诊断跟痛症具有较高特异性,尤其对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
鉴别诊断
跟痛症在多数情况下,根据相关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1、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根据病史、化验和X光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2、跟骨结核: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化验及X光片检查可鉴别。
治 疗
1、休息,局部制动。
2、选择厚底、硬帮、内衬有软垫的鞋子。
3、可购买硅胶制品的围边式跟痛垫,或鞋后跟留置空洞,可以减轻直接摩擦。
4、理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
5、症状严重行封闭治疗,但在跟腱附近应慎重应用,多次注射可以引起跟腱的自发性断裂。
6、以上保守治疗的方法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是因为病在脚上,而人每天走路又离不开脚,所以跟痛症对病人的生活还是会造成很大影响。得了跟痛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走路,以避免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
2、慎用按摩推拿,尤其是使用牛角、木棍等硬物在疼痛部位刺激,这样非但不会使病情好转,还会引起相反的后果。
3、穿鞋时应选择宽大、柔软的鞋子,比如质地较好的旅游鞋,最好不要穿皮鞋。
4、每天睡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会有利于控制病情或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