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bá)流离
“
颠
沛
流
离
”
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做“颠沛流离”,这个词里的“沛”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翻开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足”部可以找到“蹎”和“跋”。《说文》的注解是:“蹎,跋也。”“跋,蹎也。”也就是说“蹎”和“跋”意思是差不多的。从后人引经据典的注释我们不难知道“蹎”和“跋”的意思都是“跌倒”。“蹎”和“颠”在先秦的时候同音或音近,所以“蹎”经常假借“颠”。“跋”和“沛”在先秦两汉的时候音近,所以“跋”也经常假借“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跋’,经传多假借‘沛’字为之。《大雅》、《论语》‘顚沛’皆卽‘蹎跋’也。” )
《诗经·豳风·狼跋》,现在很多人将“跋”解释为“踩踏”,但从上下文来看,“狼跋其胡,载疐(踬)其尾”,后句“疐(踬)”的意思也是“跌倒”,显然前句“跋”也是“跌倒”。“狼跋其胡,载疐(踬)其尾”其实意思就是“狼往前走被自己的颈部的垂肉绊倒,往后退被自己的尾巴绊倒。”
根据文献的反映,语言学家推测“跋”在先秦读音为[*bat],唐代演变为[*buɑt],今天,它在沿海闽语的口语里仍然使用,从闽东到闽南,大概都读[puaʔ8]。
“颠跋”和“流离”原来不放在一起说,大概在唐宋时期,文人才把他们放在一起造了一个词叫“颠沛流离”,大概是描绘极度困厄之人一路踉跄四处流浪的样子吧。
当然,大家会想到“跋涉”这样的词,它和“跌倒”有关系吗?笔者认为还是有的。“跋涉”的“跋”在经典的注解中一般被解释为“草行(在草地里走)”或“山行(在山里走)”,所以和表示“步行渡水”的“涉”连用,组成“跋涉”,意思是“走过艰难的路途”。而不管是在草地里还是在山里行走,障碍物总是较多,不管是草还是石块、土块,都可能随时绊倒你,所以在草地或山里行走,也被称为“跋”。
此外,今天表示“死亡”的“毙”,最初的意思也是“倒下”。“跋”和“毙”在先秦时期的读音很接近(都是並母月部字),它们很有可能是同源词。也就是说“跋”和“毙”最初来自同一个词,后来分化为意思相近,读音不一样的两个词,所以被写作两个不同的字。它们读音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周代方言分化造成的。
文稿:熊猫
图片:百度
排版:飞天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