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洒扫
□高友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起首的这句话,可以还原成这样一幅图画。旷远的乡村,晨光熹微,鸡鸣不已,各家门户打开,陆续有人出来,到村里的井台挑水回家,先洒水压住浮尘,再挥动扫帚,将落叶枯草尘埃扫开,露出洁净的地面,扎着篱笆墙的庭院顿显整齐明净,空气里飘散出草木的清香,一天的生活就此开始,充满农耕文明的仪式感。古老的乡村生活难说富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费心劳神。黎明的洒扫,是一天辛苦的热身和序曲,也是耕读传家的具体呈现,先人希望借此培育一种美德。读《吴金印传》,有一处情节引人深思。由于父亲经常外出谋生计,吴金印十三四岁就担负起了家里挑水扫地的重任。每天早晨上学前他要先把水缸挑满水,然后洒水扫地,让贫寒的家里体面干净。后来,勤快善良的他主动把邻居70多岁的五保户吴杨氏家挑水扫地的事儿包揽下来,让全村百姓对少年刮目相看。后来,大家一致推举他出来给大伙办事儿,当干部。有个文化学者得悉吴金印的早年经历后,将他的成长比作汉朝的“举孝廉”。黎明的洒扫,往往是一个家族深刻的记忆。我家祖传的老院很大,足有七八分地,种了不少榆树、枣树、香椿等,清扫一次要费很大力气。记得爷爷经常清晨带领我们兄妹几个洒扫院落。爷爷身材高大,年轻时凭一副担子养家糊口,往来太行白陉古道,肩挑百多斤走山路如履平地。爷爷用的扫帚是特制的,相当于普通扫帚的一个半大,挥动起来,飒爽带风,在院地上留下细密均匀的纹路。我们拿不动爷爷的扫帚,爷爷便自己动手,给我们每个人量身打造一把,手把手教我们使用,直到动作像模像样。爷爷是个好木匠,擅长用竹材做桌椅板凳,竹扫帚更不在话下。竹材来自县西南山阳村一带,据说当年竹林七贤就在此地吟啸悠游。旧有山阳、白沙两口大泉,竹林遍地,竹子得泉水滋养,长得很粗壮。我们从小跟着爷爷扫院子,在日复一日的洒扫中长大,有过苦累怨尤,也受益匪浅。长大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肯尽心尽力,不曾计较太多。只是现在,这样的历练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农村的街道和地面都已基本硬化,甚至盖起了和城市一样的楼房。城市住宅小区有物业打理,洒扫仅限于自家的单元房。更何况,工具也在不断革新进步,从竹制的大扫帚、拖把到吸尘器,再到扫地机器人,日新月异。扫地机器人价格已从每台数千元,降到千元上下,袖珍的仅二三百元,迅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周末宅在家里,悠然地看书,窗外阳光温暖和煦,扫地机器人在脚边轻柔地吟唱,这是怎样的惬意和幸福!黎明的洒扫,不再是家庭必须的劳作,也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消失,但其内涵值得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