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第一季已完结。
这是2021年第一部,感觉没动用什么注意力和意志力就追完的电视剧。想必把小说故事搬上荧幕的导演也甚是欣慰了。
在这个注意力如此稀薄的时代里能把电视剧追完的人,不是极其无聊消磨时间,就是能在电视剧里学到一些“东西”。
之所以用“东西”来形容并非贬低原著小说故事和改编剧无内涵,而是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皆看个人悟性,这事情说到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许普罗大众的人生底色本就黯淡无光没有什么太多的波澜起伏。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即便发生在普通人的生活里了,也不过世俗碎银几两皆为柴米油盐,饱暖思淫。
朝九晚五的人生,刻板的重复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精神上的极度匮乏,所以催生了无聊和寂寞。
为了缓解和消遣,为了排解寂寞和孤独。人们把注意力投入到了“精神食粮”中体会作为一个平凡人难以经历的喜怒哀乐,体会那另一种惊险刺激,跌宕起伏且丰富的虚幻人生。
传说《赘婿》这部小说,作者写了十年,写了467万字。堪称历史小说里的巅峰之作,它将武朝的时代背景渲染得淋漓尽致,那种奸臣当道、忠臣志士报国无门的愤慨与无奈,描绘到了极致。
所以在看《赘婿》的时候,你能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无力感,以及悲愤感,这是其他很多历史小说都做不到的。
我的学生,常问我::成年人,该看点什么书。说实话,大脑思维认知类的工具书和哲学心理学是我必看的,而小说则是我看完工具书,必须细读的一种文体。
什么原因,下面有个视频:
作者,似乎把一生的见闻觉知都写进了《赘婿》,字里行间藏满金句和引人深思的语录:“你之前觉得人性本善,那不见得对,如果这样的一件事就让你觉得人性本恶,那也只能说明你的狭隘。人性混沌,分不清善恶,但它并不坚定,易受诱惑,会变成什么样子,要看外力。在我们的人生里,有时候会遇上一个人,她如同闪电般出现,就那样的,改变了我们的一辈子。“只知些许眼前利益,却看不到自身的脆弱。其实道德真正束缚住的不是升斗小民,那些有能力有力量有智慧的人,才是被束缚得最多的,道德这东西一旦放开,普通人沾点蝇头小利,沾沾自喜,他们不知道这个时候那些大人物,枷锁每放开一点点,他们伤害的就是千百人的利益和人命。人性这东西,很有趣,也很残酷,好与坏都是混在一起的,如果你想要好的东西,那就要努力,总觉得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话,也许忽然有一天,道德降到某个程度以下,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将来有一天,走的太快,你要记得你现在的心情,该停就停,该退就退,不要勉强,免得到最后反倒舍本逐末,忘了自己要什么。握不住的沙,随手扬了它。即便回到现在,你也没有失去什么......天风卷动春日的韶光,卷动夏日的雷雨,卷动秋日的黄叶,卷动冬天的冰雪,滚滚而来,滚滚而逝。一个旧的时代就要过去了,而在新时代到来之前,人们还要经历无数的战乱与冲突,无数的悲恸与苍凉。“这两条真理的第一条,叫做天地不仁,它的意思是,主宰我们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是不可变的客观规律,这世界上,只要符合规律,什么都可能发生,只要符合规律,什么都能发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期待,而有半点转移。它的计算,跟数学是一样的,严格的,不是含糊和模棱两可的。”“而构成对错衡量的第二条真理,是生命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我们姑且叫做,万物有灵。世界很苦,你可以憎恨这个世界,但有一点是不可变的:只要是人,都会为了那些好的东西感到温暖,感受到幸福和满足,你会觉得开心,看到积极向上的东西,你会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万物都有倾向,所以,这是第二条,不可变的真理。当你理解了这两条,一切都只是计算了。”所谓历史,与故事有其共通之处,只是由于历史真实发生过,于他人的说服力便更强一些。但归根结底,历史也好故事也罢,真正有用的,是它蕴含的教训,是寄托于前人而又反照自身的一个过程。但在后世浮躁的社会上,毫无辨别与思考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有时折服于所谓历史的真实,却从不以任何真实的历史来反照自身,大部分人只以真实来对照他人,获取些许的优越感,却从未发现自身所行与历史上众多愚蠢事例如出一辙。回想古代的一些书,当好人孝子,可以成状元,可以得皇帝赏识,到了现在,宣传的往往是做好事会死,这个做了好事的人,有多么凄凉。而由于社会民众逻辑辨别能力普遍不高,最后变成了一种氛围:若是这个人没有死或是没有过得很凄凉,那么他做的好事就不算,或者说这个人一开始就回想古代的一些书,当好人孝子,可以成状元,可以得皇帝赏识,到了现在,宣传的往往是做好事会死,这个做了好事的人,有多么凄凉。而由于社会民众逻辑辨别能力普遍不高,最后变成了一种氛围:若是这个人没有死或是没有过得很凄凉,那么他做的好事就不算,或者说这个人一开始就是为着利益做好事的。动机论让我们大家普遍的讲礼而不讲理,让一个普遍需要善意的社会却得不到善意。世人大多是平庸的,一如后世,世上多的是只懂背名言警句和心灵鸡汤的,甚至于连名言警句、心灵鸡汤都不会背的,也一样能活下去甚至觉得活得不错。但是在这之上,有方向有目的有辨别地付出十倍的努力,汲取和参考他人的智慧,最终形成自我逻辑体系的人,才能够应付一切新奇的状况,而老实说来,真正能够站到社会高层、顶层的人,除了二代,一定都拥有完整的自我逻辑体系,无一例外。借口当给别人,知道他们若怎样做,便不会输.你才知道防着他,缺点给自己,我才能看清楚自己。所谓人生观,确定这一个人,一辈子的要到的地方,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好的,就如同儒家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这个,就是好的。而所谓世界观:世界孤立于外,世界观,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心中对世界的规律是如何认知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糅合,形成价值观。譬如说,我认为世界是这个样子的,我要为天地立心,那么。我要做一些什么事,这些事对于我的人生追求,有价值,别人那样做,没有价值。“我很崇拜这种学问,无论其功过,能记录一些人以某种形式在某地生存过的东西,可称为艺术。儒学绝对是古往今来众多艺术中最为伟大精巧的一项,如此大的一片土地,如此多的人,以如此极端而又和谐的方式将他们统合在一种游戏规则之下,几千年的智慧,高山仰止……”小的时候,人们总是追求天地间的一定之理,以为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懂得了一句有意义的话,我的人生就能找到方向。但事实上,人的成长却并非以这样的模式出现的。你可以找到无数句看似有道理的话,甚至每一句话,都存在与它意义相反的同样有意义的言语。然后人们开始去看,别人说这句话时,经历的是怎样的过往,存在于怎样的环境,当人们终于能够感同身受,能理解前人的这句话是因为怎样的缘故而说出来的时候,智慧,才真正的得以传承。等到学习者终于能够理解许多人思维的核心所在,能够因此对比、举一反三的时候,他可能才刚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脱离读了几本书,仅能拿着名言卖弄的境地……单人、匹马、孤枪,从山上缓缓走下来时,阳光强烈,温度不低,但心中的感觉,犹如那年山神庙外的风雪。失去一切,无处依归,唯一的改变或许是,心里的痛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强烈而尖锐,它已经如同绵绵的酒劲一般,浸入身体的每一部分。人生之中,总会有一些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或是被遗忘,它只是会不断地在心里沉淀下来,化为与当初不同却更为沉重的一些东西。如同那样的痛楚,它会像是跗骨之蛆一般的往身体的每一处钻,从外向内的将人撕裂,再从内向外的将人掏空。当人们开始习惯的时候,整个人也已经变得空空荡荡,只余下那些痛楚与空虚结合在一起,填充原本拥有的一切。人的关系网有时候很有趣,当你在某个低层次上的时候,高层次的人,不会将目光主动地望过来,可如果你忽然表现得层次很高,人们的目光就会变得主动。有了这种主动”恩怨也就会慢慢产生了,虽然说仇怨是一种概率,但既然有这种高层次的关系,并不想主动地拿出来炫耀,没有意义,毕竟这些东西,是可以当成筹码存起来的,如今如果再遇上什么麻烦,可以用关系扫掉,但如果如今揭开这层关系,此后会遇上的问趣,也只会是这个层次上的了。
以上语录摘录
原著小说《赘婿》
2.特别说明:月收入低于1000禁止投币,未满18岁禁止投币!80岁以上禁止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