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三国志》的36个思维模式(13):长远思维
君子之行,皆积小以成高大。
君子的品行,都是积累小的德行而后成为大的德行。——《三国志·王册诸葛邓钟传》
在魏蜀吴三位皇帝中,刘备可以说是最“颠沛流离”的一个:他率领部队剿灭黄巾军有功,当过小官,但不满上级的苛刻辞官而去(临走前还打了上级一顿);后来跟随东汉将领毌丘毅,兵败后投靠公孙瓒,再投靠徐州的陶谦,“三让徐州”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白捡了大便宜的刘备,却没能守得住徐州——他收容了吕布,却被对方“喧宾夺主”、霸占了徐州。无路可走的刘备,不得不反过来投靠吕布,屯兵徐州周边的小沛,但没多久又被吕布赶走。
后来,刘备还投奔过曹操、袁绍、刘表,以及刘表的儿子——刘琦……
如果我们把刘备看做是一位创业者,可以说,他在40岁之前的人生,是非常“失败”的——他不断地跳槽,去大公司担任过高管、去小公司打过杂,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公务员”。自己也创业过几次,但都失败得很彻底,搞得妻离子散。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刘备这段经历,做的完全是“没有积累”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积累”呢?
那些可以不断提高我们能力的工作、以及随着工作时间越长、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可替代”的工作,就是“有积累的”,比如教师、医生、律师、文案策划等;
什么样的工作没有任何积累呢?
就是那些每天都在做重复工作的人,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但对自己没有任何的提升,比如出租车司机、商场营业员、高速公路收费员、快递员等跟体力劳动有关的工作。
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任何职业都值得被尊重。只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些职业毕竟是“没有前途”的。
或许刚开始,你觉得这样的工作还不错,清闲、按时拿工资,但做的时间越久,就越发现没有意义。随着年龄增长,自己被年轻人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大。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做这些职业,怎么办呢?
或者:我从事的工作虽然看上去很体面,但其实也是在不断重复,应该怎么破?是不是该辞职?
我的看法是:不要冲动就辞职,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有效、也更容易!
《三国志》说:君子之行,皆积小以成高大。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君子的品行,都是积累小的德行而后成为大的德行。”
虽然作者是想提醒大家“品行”的重要性,但我觉得,后半句也是重点——“皆积小以成高大”,也就是说,任何大事情,都是“积小”而成的。
当然,不是每一件小事都能通过积累、变成“大事”,这里面的关键是“积累”。
打工,应该积累什么?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
第一,积累经验、提升眼界和格局。很多人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五年以后能做什么?
第二,积累工作技能。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岗位上得过且过,偷工减料,表面上看是老板的损失,但实际上却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第三,积累人脉资源。平台再大,业务再多,也是公司的,你辞职的时候,除了资历、技能和人脉,什么都带不走。
三国时期,刘备前半生碌碌无为,不断跳槽,看上去是一个“失败者”;但其实,他完成了自己创业资本的“积累”——第一次起兵剿匪,他收获了关羽、张飞两位兄弟;投靠公孙瓒,他收获了常山赵子龙这员猛将;投靠刘表,他请到了卧龙诸葛亮出山,后来还收服了老将黄忠……
再加上人尽皆知的“皇叔”身份,刘备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接纳他。 另外,正是因为前期的各种人脉积累,刘备在自主创业的时候,不管多落魄、都有人死心塌地的跟随他。这种情况,跟曹操、孙权完全不同。 比如,官渡之战前,曹操有很多部下都私下写信给袁绍,希望战后能在袁老板那里找到一份工作;赤壁之战前,孙权手下三分之二的人都主张“投降”……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工作经验、技能和人脉,是一定要积累起来的。如果你什么都没积累,那么最起码,你也要给自己积累一个好的“名声”。
好名声未必能让你百分百的成功,但在你跌入低谷的时候,不会让自己摔得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