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来:灵雨汤-治吐衄】22

灵雨汤治吐衄急

灵雨汤治吐衄急,四君去术加丹皮,半夏干姜侧柏叶,脉微舌淡效最奇。

患者金武宪,男,55岁,朝族,患咯血已数日,一直由李大夫诊治,口服药片,肌注安络血,静脉推注止血芳酸等,无效。近二日,咯血量增多,觉喉中腥痒,即咳嗽,吐出都是血。李大夫劝其服中药,并请我为其诊疗。

患者自述:以往身体健康,无吐血衄血病史,脉舌也不见有特殊异常,诊脉时又觉喉中腥痒,急到室外去吐,我随其到室外观察,血色鲜红,连吐数口,大约在20ml左右。仍用止血芳酸20毫升,加入25%糖40毫升中静推,一日一次,共二天量。中药灵雨汤原方二付:党参10克,甘草10克,茯苓10克,干姜15克,柏叶15克,丹皮15克,半夏15克。水煎二次,分三次服。

7月10日,上药服完,出血量大减,停用西药,中药原方二付续服。7月12日复诊,上方服完,咳嗽时仍有血丝,余无不适感。因该患者属社会减免,为节约药费计,为开白芨300克,每日用50克水煎服(本想用散剂,因制备太麻烦,故大其量而水煎服)。之后余即赴山东探亲,20天后返回,见到该患者,知其上药服完即愈。二年后随访,患者病未复发。

按:灵雨汤是我老师关云武推荐的经验方,出于《黄氏医书八种》,为黄氏经验结晶关师说:“灵雨汤止血大效,专治吐血紫黑成块者。”(郭按:吐血量多,紫黑成块,大多是胃出血)我用此方治吐血数例,但都非大吐血,也不是“紫黑成块”,其中以此例吐血量最多,止用原方四剂而血止,可谓效果良好。

更忆余初学医时,一次衄血甚剧,塞住双鼻孔则血从口中出(我从小至青壮年,经常衄血)从午至暮,出血量起码要超过300ml,诸法无效,头为之晕,太阳快要下山时,仍衄血不止,我突然想起试用灵雨汤,于是径抄此方,急煎服之,药刚喝完十几分钟,血即自止,真可谓“复杯即愈”。当时家人都说可能事赶凑巧,不然,哪能这么快呢?我也觉得有这可能。后来数次用于吐血证而屡收显效,始信此方疗效确不一般。

在此例之前,我在黑龙江虎林县种畜厂,有王增礼的父亲名王录功,患支气管扩张咯血,在县中医院住院一个多月而不愈。求余诊治,也录原方,原医生见方不以为然,岂知三剂血止,调理而愈。我在临床用此方,凡觉对证者,均录原方,并不加减,就是为的试验此方疗效究竟如何。

灵雨汤:见《黄氏医书八种》之《四圣心源》卷四,黄氏说:(用此方)治大吐瘀血者。临床上治疗吐血衄血证,一般都是采用凉血止血法,用温热药来治疗出血证者比较少见,唯有黄氏采用之。而且理论独特,提出治吐衄之证,以降胃气为主。张锡纯对他的这套理论有着很深的理解,在他所拟的治吐衄方中,温降汤就是这一理论的实施和发展,在59年(?)出版的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就有张氏引黄元御论半夏降胃气而治吐衄的大段原文,惜后来再版时把这些引用的原文都删去了。今我再查原书,把黄氏原文录之于下,以便观览。

黄坤载曰:“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咳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

胆为少阳之府.属甲木而化相火.顺则下行.而温肾水,相火宁秘,故上清而下暖,逆则上行,出水府升火位.故下寒而上热。然甲木所以息息归根温水脏者.缘于胃腑戊土之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飘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胆胃上逆,木士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者.须用收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胃为病本,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痰扫荡,肺腑冲和,神气归根.绵绵不竭矣,血原于脏而统于经,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则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则血病上逆。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气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与虚劳惊悸,本属同原。未有虚劳之久不生惊悸,惊悸不止不至吐衄者。当温中燥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庸工以为阴虚火动,不宜半夏.率以清凉滋润之法.刊诸纸素.千载一辙,四海同风。〈灵枢》半夏秫米之奥旨(治目不瞑在邪客篇).鲜有解者,可胜叹哉!”

郭按:因寒因热皆可使胃气不降。然因热胃气不降者人犹多知之,因寒胃气不降者,则知者甚鲜。黄氏论胃气不降,专主因寒一面.盖有所感触而言也。我这里也只是谈灵雨汤,故不及其他,不要误解为所有血证都用此方也。辨证之法,大概说只在于脉舌无火热黄燥之证者,即可用之。而我用此方治血证,也只限于吐血,衄血,咯血证(上部出血),而不用于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妇科崩漏等),也是本于上述所论而有所悟了.

说到吐血,可能会有很多人会联想到影视剧中的一些桥段,比如有的因一时过于气愤,突然口吐鲜血,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公谨气得口吐鲜血;还有的是因长久的算盘落空,导致怄得不行,突然口吐鲜血,孔明火烧司马懿而突然天降大雨,诸葛亮怄得口吐鲜血。当然,这只是影视桥段,实际上吐血的原因有很多。

中医认为,吐血多因热伤胃络,或脾虚失摄,或胃络瘀阻等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在临床上一般会有虚实的辨别,实证多由于胃热及肝火,虚证多属于脾气虚弱。但是在临床上一般属热者居多。所以在治疗上一般多以清热、泻火、降逆、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为主要方法。一般不要使用升散燥热的方法,以免血随气火上逆而加重出血。

那么,对于吐血这种疾病,黄元御是如何认为的呢?

黄元御认为是胃气不能下降,导致脏腑之血随口而出,所以治疗吐血,当以“降胃为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胃气不降呢?

黄元御认为是土湿,而土湿的原因是寒水太旺,于是水寒土湿,中气抑郁,血液流通不畅,所以凝滞瘀涩而血色紫黑,聚积的多了装不下了,自然就要排出来,由于胃土被抑郁了,所以堵住了下行之路了,于是只好上行,随口而出。所以,凡是呕吐瘀血,颜色紫黑而成块状,一般都是“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除了,寒湿就会增加,往往会吃得少而不消化,喝得少而不小便。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所以大吐瘀血,准没好事。

那么,大吐瘀血是不是没得救呢?显然不是,至少有一半的生机,所以,黄元御创下了“灵雨汤”。灵雨汤由“甘草二钱,人参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柏叶三钱,丹皮三钱”七味药组成的,一般煎服方法是煎大半杯,温服。黄氏认为,这个吐血的病症,主要是“中下湿寒,凝瘀上涌”,所以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用茯苓、干姜,“去湿温寒”;侧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灵雨汤是在黄芽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丹皮、侧柏叶组成的,这三味药究竟有什么奥秘呢?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侧柏叶“秉秋金之收气,最能止血,缘其善收土湿。湿气收则金燥而自敛也。其诸主治,止吐衄,断崩漏,收便血,除尿血”,丹皮“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泻郁热而清风燥……通经脉,下胞胎,清血热,凉骨蒸,止吐衄……”但这三味药,妙在半夏,奇在侧柏叶。而此方所加侧柏叶,源自《金匮要略》柏叶汤,专治“吐血不止”。

需要下行的血液,如果被肺胃之气逆转,就会导致血液没有下行之路,这样会导致血液变质,并使血液上涌。长期如此,就会旧血刚去,新血又瘀,逆行清窍,已经轻车熟路了。如果这个时候再用时清润方面的中药,只会加重寒湿,一旦中气败亡,就离死不远了。如果“温中燥土”,使得“阳回湿去”,应该再用半夏降其逆气,使得胃气下行,瘀血吐出来了,鲜血就不会再吐出来了。如果下寒偏甚的,可以加用蜀椒、附子等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