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 李新:追寻在山峦怀抱里
我们一直期待着你的关注| 第 246 期
追寻在山峦怀抱里
文 | 李新
自大山里走出来,今生就注定不可以割舍与山的情结。心绪相融得久了,自然而然心有灵犀,每当稍微有些点滴空闲的时侯,无须过多言语,与知心之友便向小城周边的山峰、山寨、山谷、山村、山关、山寺奔袭过去,畅意追寻。从春天到冬天,这样的雅致与追寻、抑或是运动与休闲,便一直不曾间断地坚持了下来。
年少的时候,牵牛到大山凹里放草,牛自顾大快朵颐。我便闲散了,于是总喜欢爬到山顶向着远方的天际静静地眺望,目光与太阳一起移动,却怎么也越不过层层叠叠的山峦。我总爱想:“山的远方是什么样的世界呢”?
我老家牛头山的山顶上,有遗存的山寨,高高大大,一律石墙、石屋和石砌的井,空无人烟,那时我总可以找见碎破的瓷碗、碟盘,用来刮刨刚刚挖出的野生桔梗、苍术、麻葛等药材。那时,在已残破的寨城外放牛时,我又会苦苦地思索:“古人是不是都去了山寨之外的天地了呢”。
至今,背后远方的古人于我而言,没有明了的答案,只有无尽的追随。
家乡大悟县位处鄂北门户要塞之地,境内的峰峦冲谷、关塞要道都是奇妙之地。与好友常提及“闻名遐迩的鄂北三关,不妨转一转”。当然,这一定是遂愿成行了的。
鄂北三关即今天大悟境内的九里关和与大悟山水相连的广水市境内的武胜关、平靖关。古代,三关是中原腹地进入江南的三条重要通道。之所以重要,皆是因为高山险阻,过道难行,因为巍巍大别山与桐柏山脉横亘中原,像攥紧的拳头从东向西扼锁住南北通道。群山环绕的三关,山陡峰险,雄踞楚豫,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用武之地。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为争夺地盘,在三关西部襄阳、东部淮水流域多次兵戈相见。这便使得三关北部义阳(今河南信阳)成为战略要地,你争我夺,那实在谓之激烈,南部宋以后的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开始享有“北控三关”之称。
文化血脉相连、传承,我对遗失的故往总有着难舍的追寻与倾情的关注。前前后后的时间里,我多次登过、越过九里关、武胜关、平靖关,在三关的群山和寨城里寻找历史的遗迹。
闭目,细细地思想。从洪荒到今天,人类携手日月一路走来,历经石器、青铜、铸铁时代直抵信息网络时代,在如此迅捷地由物质消费步入精神消费强烈需求的世间,回望来路,总会找到一个如入梦境随心所欲般的快感。
其实,我倒不是感叹踏访鄂北三关在历史处在中原战略要地与南北交通咽喉要道的重要性,这三关放在高速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也只能是古遗迹罢了。如今,鄂豫交界处的三关,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铁等直接穿关而过,通达无限。曾经的踞险之利,已是今日社会繁荣发达、昌盛的见证。
永远令人叹服的恰恰是鄂豫相交融、相贯通的山峦怀抱!
绕丛林山道、攀峡谷溪流,徒步至顶峰,你才可以体感山峦怀抱的温度和壮美。山峦都是水系的分水岭,当你山野里健步,穿行到山梁之上,才能看到远山浩浩,风雾辽远。山岭、脉道,总是那么深沉、幽远,那么让人留恋、动情。
进入大山,总有更多的感怀是畅意在茂林修竹、清溪涧流的山岚行踪觅道间,这无不让我想起《旧约·诗篇》的感叹:“天离地有何等的高,他的慈爱也何等的深;东离西有多么的远,他使我的过犯也离我多远”。
身居在山城,大悟就是一特别之地。你看,东有孝感市全境内最高峰的五岳山、南有新五师中原司令部驻地的大悟山、西有千年佛教古遗址娘娘顶、北有十八潭风景区悟峰山、中有大革命策源地的礼山。众山峦温暖地怀抱着大悟城。如今,转走在这些逶迤的峻岭中,一台台高耸云天的银白色风机依次排开,三叶形的金属风叶迎风起舞,飘忽不定的风儿,被化成了源源不断的电能。
地处鄂东北大别山区的大悟县,既是华北平原干冷气候和华中平原暖湿气候的交汇带,又是两大平原的“屋脊”,对流生风,风能资源丰常丰富。近几年,中国广核、中电投等央企相继进驻大悟,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座座高山都进行了风电开发,目前风机装机容量已接近50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已居湖北省第一,被誉为中原风电之都。早在2010年,大悟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红色老区、绿色能源、高铁新城……这是山城大悟向世人“递”上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从每座已成为风电观景的高山脚下,一路爬上山峰区后,看山脊蜿蜒,听峡谷清波流淌,心中定会感慨全国十大将军县的大悟,不仅有高山美景,更有革命战斗的故事在大山深处一代代传颂,红色革命的精神带着大山威严的气息在世间流芳。中原突围第一枪在这里的群山峻岭中打响,解放战争在这里拉开序幕。进山访民,总能听见那些血雨腥风的壮烈故事。红色热土,只要到来,就能感受到革命情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缅怀中经历思想的洗礼。
每寻访一处留在大山里的革命遗迹,身后的来路都是深深的刻度,这样的行路,与座座群山,以及远去的人自然有了长长的连缀。正是这些革命遗迹的存在,我们才可以在存留的历史见证中感悟到生活的修行和精神的持守。
曾经闭塞,大悟红色胜地和生态绿色先前都藏在深闺,人未识。而今,坐高铁28分钟下武汉,18分钟上河南信阳,4个多小时直抵北京、广州,两个小时到达郑州、长沙。红色与绿色并重的大悟,宛如妙龄少女,胭脂淡抹,容颜迷人、身姿婀娜。猎奇揽胜五岳山、雄山奇峰大悟山、虎踞龙盘仙居顶、风光秀丽九女潭、峡谷幽深十八潭、十里飞瀑三天门、休闲度假龙潭湖等,铁寨、装八寨、擂鼓台奇石林立、巧夺天工,乌桕红叶、色彩分呈、绚烂多姿。红色激荡万人心,山水迷得游人醉。
山峦的怀抱,孕育精灵。这精灵,是大悟绿茶。有山必有茶。
山脉横亘的大悟,谷深山高,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掐一把土壤能挤出油来,即便是沙砾也富含硒、磷,这必出产优质茶叶。《湖北名优茶》有言:大悟绿茶色泽翠绿,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叶底嫩绿匀齐,饮后止渴生津,令人心旷神怡、齿颊留香,回甘润喉,冲泡耐久。《大悟县志》记载,大悟种茶产茶千余年。自唐代,始为朝廷贡品。清末,大悟绿茶因独特品质,跻身名茶之列。
唐代陆羽著《茶经》,至今尚有大悟黄龙寺流传的神奇传说。陆羽编撰《茶经》,云游天下,考察茶种,于中原诸州考察毕,怀挟佳种,取道九里关南归,途径黄龙寺,远听寺中朗朗诵经声,近见殿堂香客云集,因幼时受僧抚育,亦僧亦俗,佛缘之情,便去参拜住持。围炉恳谈,顿觉住持乃得道高僧,悉暂住学道。陆羽见寺中小僧,参禅之际,常昏昏欲睡,便惠茶种,并传制茶之法,乃去。临别留言“饮之可提神醒脑,有益参禅”。
数年,陆羽复经黄龙寺,住持奉上香茗,陆羽饮之大惊。此茶形、香、色、味俱佳,细品,醇厚柔滑,神清气爽,赞称极品。住持道:“此茶乃君所授,君必熟之,何故惊诧?”陆羽曰:“别处种植此茶,其味虽佳,却不及今日所饮,故而惊异。”住持道:“茶种虽同,而山水有异,味故相殊,此乃一山出一物之精灵也。”陆羽遂又留住数月,进一步向僧众传授茶技。这正是同有心境的人不期而遇,在天籁之音下,就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无穷意境和力量。
还有一传说流传大悟三里城,当年乾隆下江南,路过九里关,听说了这个故事,亲自登黄龙寺品尝高山茶后,龙颜大悦,圣旨有令,宫廷年年须有黄龙寺茶叶。
大悟绿茶名称应始于明洪武年,有考证。佛经《禅门日诵》记载,1393年,进士出身、曾任布政使、按察使、通政使的李道元,因“蓝玉案”逃至大悟山大悟寺出家。寺内僧侣,在谷雨后摘取新茶嫩枝,经杀青、烘烤等工序,制成金黄色片状茶叶,饮用时,滚水烫壶,炭火烤壶,待壶内水气蒸发后,放入茶叶,滚水冲泡5分钟,斟出茶水鲜亮清香,饮后神清气爽、四体通泰。因大悟山周围地区多流行“疠气”,寺僧以茶相赠,施药治病,无不灵验,人们尊称为大悟绿茶。
畅行于山峦间,那些始于唐、宋、明、清时代的古寺古院,既是希望、信仰、力量的托付,亦是过客驻足眺望远方的幸福驿站。然而,太多的历史遗迹与民间美好的故事都在风雨兼程的来路中散去了。当所有的繁华喧嚣过后,时光与生命宛若烟尘,一缕缕,飘逝而去。在这舒缓能量的空间站位,我想必总有神秘的力量存在。
上高山、进得松木掩映的茶园,陶醉在人、山、水、茶的美景里,陶醉在天、人、地合一空灵的既深远又可触摸的意境里。“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这苏轼般的生活乐趣,能有谁不羡慕?在深山里寻访,山民们说能安守几亩茶山,能一辈子安逸地靠山种田,做好绿色产业,心中是特满足的。以清泉煮茶,飘洒天地灵气,不重虚华,心中自有无限的淡泊与宁静。从这一点来讲,大悟山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
在山峦怀抱里追寻,是心灵在感应、在阅读。你看,那每一座山,都会因为位置、朝向不相同,进而或高或低,不断交替,明暗映照,虚实变化,其风骨、质感,肌理、层次、气度也就不一样了,色度各一,于是也便精彩各异了。人生也正如此,伴随着不同的位置和方向,总有平淡、高潮、低谷相交错而显丰富,只是所有的高潮落幕后,一定是再次流入平淡、安静。
那太多的山水是牵引我“身未动,心已远”的线索,在忘我的行走中,总有“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的洒脱在心中涌动。走走、停停、看看,你的历程会让你发现,美好的世界被打开了,景色怡人,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奇妙,那么鲜活,风轻云淡,让人品味,赏析不够,至此所有的幻想被悄然无声地丢掉了。你一定会心悦诚服泰戈尔所言:“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这是不是一种“体验精神”呢?我说不准。
不过,如此看来,无论是高山、低谷、平地,其内在的哲理实也并无明显的别样。所走过的每一段道路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生哲理,或高山,或低谷,或平地,当我们让意念彻底放松,放下内心的骄傲,选择谦卑接纳时,便会发现每一段人生经历背后都隐藏着珍珠和祝福!
我们一定要记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END-
- 关于作者 -
李新,男,湖北大悟县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大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一级)、电视播出工程师、记者。刊物发表作品逾200万字,部分作品入选文集、年鉴并获奖。
推 荐 阅 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