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荷包
“剪子叮当响,铰一个荷包样,把什么绣在那荷包上?托人送给我心上郎……”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
抗日战争时期,做木工活为生的民间歌手汪庭有以庆阳民歌《绣荷包》为基调,编唱出一首哙绝人口的著名民歌——《绣金匾》,一度唱响全国,至今仍有传唱,《绣金匾》是以庆阳民歌《绣荷包》为基础改编,而引言““剪子叮当响,铰一个荷包样,把什么绣在那荷包上?托人送给我心上郎……”就是《绣荷包》中的原词。
“荷包”一词其实是香包最流行最通俗的别称,在全国流传的民歌小调中,有数十种不同版本的《绣荷包》,所以说荷包这一叫法并不局限于陇东的庆阳,比“香包”这一称谓更为源远流长。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荷包做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它既扮演着饰品、礼品、定情信物等许多的角色,而且演化出许多诸如“烟荷包”、“钱荷包”一类的实用性生活物件;
而之前,香包只是荷包的一种,香包继承了荷包原有的精良织绣造型技艺,并填装了香草之类的药品,逐渐演绎为五月端午的节令物品,成为防止各种毒虫侵扰,辟秽驱邪的祥瑞;今天的香包,更为广义的囊括了端午荷包、针扎、烟袋、药枕、裹肚、鞋垫等系列织绣的所有,已成为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的总称。
01
端午香包——民俗节庆的祥瑞
民间传说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每年五月五日是“五毒日”,午时(午音同五)“三五”相重,妖魔鬼怪就出来活动,传说中古人很难避过这个时辰,如果避过就能平安,否则就会给鬼怪害死;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托梦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金属、香气,只要带上金属和香气之类,就能避过妖魔鬼怪之害。于是人们就在身上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与香气之类来避邪驱魔,这种做法,俗称“压午”,渐渐地发展演变为今天的端午人们佩带香包(荷包)的习俗。从民间故事及传说来看,香包更多是端午节的应节物品,却也是人们佩戴或馈赠的礼品饰品,是寄托祝福和驱魔消灾的祥瑞。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逢端午节把香包戴在女人及孩子身上禳灾祛病的习俗,香包与端午密切结合,端午总因香包而多姿多彩,充满魅力,香包也因端午而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特殊节庆意义;香包是端午的魂,香包是驱邪避魔的宝,香包更是传情的使者,定情的信物,自古到今,一直都有许多爱情男女以赠香包表达爱意或做定情信物的。
无论是亲朋馈赠,母亲的缠绕,抑或情人一针一线的织造,香包从香味到工艺之美,都浓缩着深深的爱和绵绵的情意。在庆阳这块两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是浓缩着香包织绣之绝技,传承香道之瑰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在看过庆阳的香包之后大发感慨说:“我考察过全国的香包,好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庆阳,一个是云南。相比之下,庆阳,特别是庆阳的正宁香包是最好的”。
端
午
安
康
02
香包节——千岁香包助燃的盛世凯歌
2001年春,文物专家在对庆阳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搬迁时,在2号石像塔体内发现了一只刺有变形梅花、荷花及缠枝花纹饰的香包,这是一只荷叶盖手包造型的香包,香包采用黄褐织锦底料,彩色丝线绣莲花海棠纹饰,以玛瑙玉石带链装饰,周身穿有十七颗宝珠。由于这座石像塔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距今将近1000年,所以这只香包被美誉为“千岁香包”, “千岁香包”在石塔里存放近千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千岁香包的发现进一步促进了庆阳香包文化的挖掘和推崇,也为苦思冥想提高庆阳社会知名度的领导学者提供了思路,从而推动庆阳香包文化节的兴起。
2002年6月6日,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庆阳市西峰区隆重开幕,多位国家领导人题词并担任总顾问,甘肃省领导、国内14位著名学者任顾问,中外嘉宾2950人莅临,亚欧美非澳等14个国家与地区友人与会,20万群众大联欢。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修平、朱军烘托起欢庆的热潮,1万只气球和信鸽,84个彩车和方队,1200名演员的大型文艺节目《荷花飘香》,彭丽媛等九位明星演出的[陇上家园之夏]晚会,周祖公祭大典,万人签名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经济文化论坛,香包商贸展销,25亿元的14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200多位记者现场采访,20多家媒体报道,用媒体的形容是——盛况空前,硕果累累。
“节临端午荷包香,人逢盛会歌如潮”,此后十多年里,庆阳香包节每年一届,每每端午或中秋前后,庆阳市的各香包企业社团,文化团体,都会如期集聚在岐黄大道(原世纪大道)周边的香包展场里,一时间彩旗招展,歌舞汇粹,香包展棚鳞次接毗,琳琅满目的各色香包、工艺品、展销商品及小吃摊点热捧出一场节庆盛会。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被称为庆阳市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的符号,香包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而成为从“炕头经济”走向文化产业,香包节也担负起庆阳招商引资、走出甘肃、走向世界的桥梁,香包节取得的巨大成果,在官方变成一连串的数字说明,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集已聚了3万多农户、15万多农民,拥有30多个基地和110多家企业,年生产香包500万件以上。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支柱产业公司就有三家,注册50万元以上的正规文化产业公司46家,各类生产销售公司591个,生产大户10000余户,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端
午
安
康
03
香包香道——农耕文明与岐黄文化的奇葩
2008年9月,在第六届香包文化节举办的同时,庆阳市在全国首次提出“中国香道”这一概念,并把“庆阳香包,中国香道”、“中国香道,千年养生之道”作为核心价值,力求为中国香道文化研究和以“庆阳香包”为代表的系列产品研发开创更加广阔的空间。
“香道”,顾名思义,这一品牌字眼对许多普通百姓(包括笔者)来说,想一下子悟透却着实有些吃力,如果把“岐黄香道”这四个字结合在一起,许多人都知道“岐黄”代表了岐伯和黄帝,代表了《黄帝内经》等一系列的养生之道和中医药学说,更代表了中医的本身,但对香包和香道的关系及理论,却需要做一定的深度透析,无论你解释为“有关「香气的艺术」”或是“以香为载体、以道为内核”的中国养生之道,大众仍然会觉得笼统和迷离。当然如果再深一步,说“香道就是以养生为目的,以香味为载体,以精神、心理、生理修炼为对象的思想、行为、物品体系”,大多数人或许就可以品悟出其中的某些哲理。
其实生活的本身胜于一切的哲理学说,“芳香可以开窍,清香可以提神,浓香可以悦情,淡香可以宁心”这种浅明的道理却人人都懂,就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样,人们喜欢香味就象人们喜欢美好的东西和事物,人们食以香饭,调以香料,饮以香酒,居以香室,服以香衣,珮以香包,沫以香汤,熏以香雾,洒以香露,燃以香草无不都是追求一种美感和享受。
香包之所以能被人世代青睐和传承,不仅在其香,更在于精裁细绣的良好手工技艺及赏心悦目之美。这种特性也易让人们联想到“香”字的注解,在一些学术刊物里,香的定义是这样的:“香”,本指谷物芬芳或好闻的气味,可引申为气味美的通称。而“包”字在除了“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和“装东西的袋”等意思外,还包含“容纳、总揽等多重深意,“包”字的内涵在于“壳”之美,包罗万象,博大有容。香和包的结合,演绎成内有各种植物芳香气味,被用来装扮节庆、祭天祈地、驱鬼除妖、驱虫辟邪和增加情趣的荷包及与之相关工艺品,细细回味,先民的睿智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更令我们震憾。
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这应是关于香道的早期记载了,但《封神榜》中小哪吒的红兜肚也有斗邪必胜的效果;《白蛇传》中的老和尚用雄黄酒逼白蛇现原形的章节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香道文化的一种阐释。
古人认为病为邪杂之气,经口鼻而入,而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虫蛇厌之,闻之远遁,也减少了传染源。这也许是香包被国人久爱不舍的原因。也是老百姓绣荷包(香包),戴荷包,用荷包……并以香包来驱邪,来避魔,来禳灾,来表达某种情感和寄托的原委了,而笔者更坚信,大多的老百姓绣香包戴香包都是在顺应和传承,他们或许讲不出太多的道理,只习惯了一种习俗,一种审美与爱好的结合和发扬,香包之香道或许只是庆阳农耕文明发展与岐黄文化演艺进程中无意播下的一朵奇葩,这也可以称之为“道有道,非常道”了。
端
午
安
康
04
香包织绣——一针一线传承的民间瑰宝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是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秦时为北地郡,隋改称庆州,宋代定为庆阳府。这里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黄帝内经》的诞生地,也是《千岁香包》的出土地,浓郁的农耕文化环境和厚重的黄土堆叠培养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灵巧智慧与文明传承,香包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千年不竭,代代相随,终于演绎为中华民俗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
在传统里,庆阳话称男人为外前人,叫女人为屋里人(或做内人),男人司外,女人主内的分工在俗称里表达十分明确,男人推崇耕作创业,女人讲求针线茶饭,所以女人的心灵手巧是女人内在美的标准,父母对女孩的教育中也把缝补织绣做为生存生活的基本工,人常说“狗大自咬,女大自巧”,庆阳女孩适从了“七岁八岁学针线,十三、十四进绣房;绣房轻针绣鸳鸯,百样故事上嫁妆”的民俗传承,在灵巧的追求与创造上传承和发扬了香包文化的进程。
庆阳女孩从七、八岁穿针引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练针功,到十五六岁学会画花刺绣,绣裹肚、枕头,做鞋制衣,她们追求绣下的针脚 “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追求丝线勾勒,五彩搭配的和谐韵味,每位姑娘都会为自己出嫁前做许多精致的嫁妆和“陪纺”,包括婚嫁时穿的绣鞋,赠丈夫的鞋垫烟荷包,赠姑嫂的针扎和手帕……临出嫁前,姑娘浑身上下刺绣裹体,打扮得花枝招展,一箱包的“陪纺”更是为展示灵巧和教养而设的布展。
传统的庆阳香包以五色丝线缠制,或用碎布缝制,内装雄黄、艾叶、白芷、川芎、芩草、山奈、甘松、等香料和中草药;其按制作技艺可分为“绌绌”类(“耍活”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等类别;而按照佩戴方式则可分为:头戴、肩卧、胸挂、背负、脚蹬五种类型。勤巧的庆阳妇女,在各类香包的设计和图案绣制上总是用尽心计,凝尽一腔情思,从一朵简单的梅花、菊花到寓意深厚的娃娃骑鱼、双莲并蒂,每一针一线都为追求亲人康泰,夫妻恩爱做心计。
随着日积月累的传承演变,庆阳香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庆阳香包剌绣手法多变,造形独独新奇,粗中又精,素雅艳丽。 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端
午
安
康
05
香包记忆——儿时端午的悠悠童谣
在笔者儿时的记忆里,端午的香包就如同七月七的“巧娃娃”和腊八节的“冰糖葫芦”一样,多彩而充满温馨的诗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包在庆阳还更多的被称做“荷包”,且是做为一种民间手工艺的存在,那时的香包并未进入市场,做为长辈给子女及亲友端午节馈赠的礼品,香包是集饰物与祝愿一身的节庆吉祥物,是孩子的“耍活”(庆阳人也称玩具叫耍活),更是亲情友情交流的使者,那时的乡村妇女们一有空就养蚕织绣,缝制端午的香包常常是积年盈月,积觅特色的丝钱布头,画、剪、缠、绣就象现在的人们看电视一样是一种消闲,一种交流,妇女们一有空走在一起,你缝我补,你织我绣,相互间交流促进的技巧的传承,朴实的馈赠把情感传递和交流,过端午送香包就象过年送年画一样质朴而亲切,有的是为了增进亲情,有时是为了表示友好,有的也是为了表心进孝,更有的仅仅是一种心情的使然,一份技能的炫耀。
笔者小时候每每在端午节前一月,甚至更早些时候就期盼着端午节的到来,期盼在五月的晨曦里去青草地上踏露割草,因为大人们说端午早上的百草都可以入药,孩子们去端午早上的草地上踏露就可以避邪防病,健康快乐。每每端午的清晨,总是天不亮就早早被母亲唤醒,手心脚心抹上雄黄,前额点上朱砂,肩上盘起老虎,背上背着被称做五毒的螃蟹或蛇,胸前挂起各式香包彩棕,虎头鞋上还伏着青蛙或老鼠,手腕、脚踝、脖颈都缠带上前夜就“潮”好的七彩线 “花花绳”,花花绳上系着“蒜骨朵”……全副武装,披挂一新的就会跑出院子去炫耀,去窑洞周边的绿草地上尽情奔跑,而在同一时间段里,我知道父亲正在割艾悬艾,母亲也会在泡炒二月就晒制的凉粉片,蒸枣儿馒头,打黄米酒,焖小米焖饭……当这一切一一备好、端上炕头,一顿端午的盛宴与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许久期盼拥抱,一个千年铸造的缤纷节日倾刻间更加的温情和诗意盎然。
回想那个季节的故事和传奇,那些精巧构思,细针密线缝制的香包,那些童年的耍活香草,我立时就感悟到生命的多彩炫丽和节庆之喜,感悟到我小小童年的骄傲。伴之而来的伤感是慧巧母亲的英年早逝。毕生未曾清闲的母亲有帮别人缝衣剪裁时细心收集布头线脑和边角碎料,她珍惜每一刻时光,用那些五色杂陈的布头织缝碎花递衫和荷包(香包)。而在时过境迁,童年不在的今天,再回首那些如诗如画的岁月,那份忧郁里又怎能抹掉浓厚的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脚下的黄土地,感恩先辈的丰富创造和传承,感恩这个世界拥有的美好。
岁月曾经的精彩包容了多少心血的铸就,多少的爱多少的风雨苍桑演绎出黄土地的农耕文明与香道。而在今天,我们在搜索非遗,宏扬民俗,却无有能避过经济时代的浪潮,象许多同龄人一样,走过了漫长的打工岁月,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间的奔波,我同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了城市的混血儿,接受了太多的现代文明与时代生活,却已无力将传统的端午和香包记忆同样深植于下一代的血液里。
如今的庆阳乡间,除过以经济为目的,专业的香包艺人和香包公司,普通的农村妇女已不屑于细针密线的香包织绣,大家更多的忙于给苹果疏花套袋,忙于栽植烤烟和别的经济作物,更多的年轻人出外打工,每每端午节来临,乡村镇街也渐渐变得象城里一样出现许多的香包摊和用杆杆挑着卖香包的人,而这些被零售的香包,也有许多并不是本地的公司织造的,庆阳最大的小商品批零市场——陇东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来自温州、义乌等地的小香包,有的甚至来自于云南,在这样的环境下,端午的荷包装扮也越来越没了彩头。
端
午
安
康
06
庆阳香包与香包节——一场期待创新的民族传承与历史使命
从香包到香包节,从香包经济到香道文化,今天的庆阳,香包早已不单指带香味的荷包,更不是独指端午节庆的佩饰和馈赠,今天的香包涵盖更为宽泛,它几乎是囊括了端午荷包、针扎、烟袋、药枕、裹肚、鞋垫等系列织绣的所有,已成为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香的总称,香包节更演化成为一种文化,一个符号,一个名叫庆阳的城市品牌和名片集合。但在更多民众的眼里,庆阳香包产业及香包节的繁荣更多是一种假象,香包节节庆的规模一年不如一年,香包市场的发掘空间越来越小,表象里的节日繁荣无法遮掩市场的落陌和香包从业人员的迷惘。
以刚刚举办过的第十一届庆阳香包文化节为例,整个香包展场虽然拥有数百个布展展棚,香包种类也花样繁多,但却并无新意,与前几届香包节相比,几乎没有几种新品上市,更淡不上获得某种创新或专利的研发新品,在香包之香味(或说是香道)上做文章的就更少,机绣产品几乎占90%之多。对于这个市区人口不足四十万的新兴城市,节庆能招引的外地客商和游人极其有限,而城区老市民在参于过多年无所变新的香包节后,也早已视觉疲劳,香包节五天里所有游客的总和,或许还不及元宵夜前往和谐广场看烟花的游人多,而且香包的购卖力也极其有限,随着传统文化在公众生活中的渐渐淡化和香包产品成本的不断增高,端午的节庆氛围也大大不如从前,香包产品包括香包节的路子似乎越走越窄。
庆阳市政府所在的西峰区,自古有陇原旱码头之称,是典型的黄土塬和黄土残塬地貌,自古交通不便,近年来公路建设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只是打通了南下西安、东上兰州的连线,而非锁钥般之交通枢纽,即使在经济交通尚欠发达的甘肃省来说,庆阳也是拥有260万人口却全境不通铁路的特殊地区之一,庆阳的油煤资源开发给庆阳以东翼起飞的助动力,庆阳的红色革命盛典也是庆阳强推的丰富旅游资源,但庆阳仍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的制约,受打工时代与经济效益的时场化决择,庆阳的香发产业在这个电子科技盛行的时代里愈来愈缺乏竞争力,机织代替手织的同类香包产品的大批量复制并不是庆阳的强项,庆阳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是有心无力;时代科技元素的增加和情感倾注的缺失,让庆阳香包从民间市场一步步溃退;市场的开拓与营销模式的滞后,让庆阳香包的生产进一步遭遇瓶颈;节庆模式的单一及大众审美的疲劳等极大的限制了香包和香包节的质量;无论是香包抑或是香包节,都渐渐有了自斟自饮孤芳自赏的意味。
在第十一届香包节节庆期间,百度庆阳吧网友对“香包节”议论纷纭,香包节要不要继续,香包产业如何走的更远成为网友议论的热点,网友“瘦瘦的斑马鱼66”毫不留情地指出:“没有灵魂,没有创新,没有实用性,固然没有消费主体,试想哈,这种应该带有一定地域文化的产物,脱离了最初的手工,拿来收藏或者摆设有什么意义?
问题是尖刻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庆阳香包文化产业会走向消亡,改革和创新发展是一切救助的新生的动力,庆阳香包文化的现状在于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忘却了对其母体——包括端午节俗和民间潜力的有偿开发,香包不可能独立,香包发展的支点在端午,包括红色旅游,当然也可以是室居的装点和产品的包装应用。
香包文化虽然只是农耕文化与香道文化的一个小小载体,但其可挖掘潜力却相当巨大,从室居饰品到药枕、鞋垫,从驱蚊荷包、艾草拔罐试剂,甚至可以把绿色香道与光电科技融合在一起,这方面庆阳缺乏精品或龙头产业的研发,更缺乏诸如“505神功元气袋”、“脑白金”类似产品的强势推广和普及。
有网友提议香包文化教育从孩子做起,把传统的庆阳绣女文化普及给下一代;更有网友提议每年推出一个新的研讨主题或是举办香包节庆阳市七县一区轮流“坐桩”,发起民间参与的全民香包节、香包技能大比武。
关于香包及香包节发展的网言网语,只是一些朴实的民众语言,却更应唤起一些执行者的思考和畴谋,期待庆阳香包节越办越好,期待庆阳香包产业真正意义上走进万户千家,那怕是一方工艺手机袋或是一款绿色驱蚊香包,只要九州都知道有个品牌叫“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