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在也不见》再见不易,在见更难
有一部电影,叫《再见,在也不见》,很多人看到会有疑问,难道不应该是“再见,再也不见”吗?就像我们人生的很多离别,一声“再见”之后,再也不会见。
但是,“在也不见”却并不是一个病句,印象很深的是林俊杰曾经唱过一首歌叫《美人鱼》,其中有歌词是:“我愿意化作雕像等你出现,再见再也不见,心碎了飘荡在海边,你抬头就看见……”歌曲讲的是美人鱼和王子的凄美爱情故事,却又因为海天之隔只剩不忍相见的怀念。
如果说林俊杰的歌,和影片的故事,还不算太搭界,那么由孙燕姿演唱的主题曲《在,也不见》或许更准确的表达了影片的情感真意:“都是背影何必回见,熟悉的泪陌生的脸,不断再见还能说多少遍,已经尘封的能不能视而不见,不敢再见不想再面对面……”
没错,在这里,一声再见之后,即使再能遇见,也不会去见,一声再见之后的故事,就这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是什么原因,让就算再难得的遇见之后,也不去见?这便是《再见,在也不见》所讲述的三段复杂而纠结的情感故事,爱情,亲情,友情,最是愁肠百结的人间情。
但是,《再见,在也不见》能被公众记忆,绝非是这个费思量的片名而已,而是本片清新真诚的故事背后,是庞大的国际团队共同的创作,是横跨中国广西、中国台湾、泰国曼谷、新加坡等四个主要拍摄地,总共穿越了77万平方公里的拍摄行程,是来自中国、新加坡和泰国的三位导演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库的亲历合作,是陈柏霖、杨祐宁、蒋雯丽、秦沛等联合主演的情深意重。
陈柏霖在影片中,依次担当起三段故事的男主角,从技术员到小白领到大学教授,从与流亡父亲的“断舍离”,到与好基友的“生死恨”,再到与旧情人的“思想起”,陈柏霖在各种角色间无隙转换,无论是为人子,为人友,还是为人“情儿”,人的一生,其实也充满了各种角色扮演,有的需要循规蹈矩,有的需要大逆不道,有的需要铤而走险,有的需要悲天悯人……但无论如何,离别之后,再也不愿见,其实是一种心结。
但终究,影片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释然,虽然内心一直坚持“不见”,而在影片中,却一次次终于得见,首段故事中,陈柏霖以陌生人的身份与自幼离去的父亲重逢,真正坐在一起的时候,曾经的仇恨,是那样的云淡风轻;第二段故事中,陈柏霖与当年与父亲溺亡有莫大关系的基友面对面,完成了帮即将上绞刑架的他带回骨灰埋葬的心愿,生生死死,已然伴随一捧泥土被深埋;第三个故事中,相比前两个故事更具层次,陈柏霖一边寻找着当年的老师兼情人蒋雯丽,一边又吸引着年轻而懵懂敏感的女学生,见,再见,不见,又见……其实是一种轮回。
看《再见,在也不见》,虽然纠结,其实更多的价值在于释怀,那些在你内心过不去的坎,不想见的人,不想面对的曾经和现在,在你勇敢应对之后,才发现时过境迁,一切已经不过如此,衰老而艰辛的父亲,早已被人生所惩罚,无意之中酿出大错的基友,在最绚烂的年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朝思暮想的姐弟恋,已经回不去曾经的狂热,没错,再见不会改变一切,再见之后,时间却已经悄悄改变了一切。
最后,需要补充介绍的是,本片以开幕影片的身份,揭幕了2015年的第52界台湾电影金马影展,这是内陆影片首获此殊荣,但影片与金马奖的缘分不仅于此,三导之一的忻钰坤曾凭自己的首部电影长片《心迷宫》,获得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而本片的制片人和监制陈哲艺,在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成为最大赢家,他凭借作品《爸妈不在家》一举夺得了最佳原著剧本(陈哲艺)、最佳新导演(陈哲艺)、最佳女配角(杨雁雁)、最佳剧情片四个重量级大奖。所以说,将于5月13日上映的《再见,在也不见》很有可能成为今年五月影坛的一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