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湘菜9 国宴名菜东安鸡

闲说湘菜9  国宴名菜东安鸡

“东安鸡”号称湖湘第一菜,主要是因为它一直是国宴的主菜之一。1949年开国大典的国宴,主持者就将其列入主菜之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欢迎宴会上也有这道菜。

东安鸡也叫“东安仔鸡”或是“东安醋鸡”。这道名菜从出生到出名,经历了三个朝代的演变。

远在西晋时期,这道菜叫“陈醋鸡”。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于应水之滨设立县治,叫应阳县。后来经过历朝历代变更,变成了现在的东安县。古时候有一位县令为县衙挂匾,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召集各乡父老前来祝贺,请当地名厨操刀把勺,大摆宴席。按照当时的风俗,正规的酒席到了第五道菜就是鸡肉,叫“鸡开口”。那一次的“鸡开口”吃起来有点酸,酸开了食客的胃口。散席以后,县令把厨师叫去,问他怎么想到在鸡肉里放醋调味?厨师忙跪在地上说:“当时很急,错把陈醋当料酒放了,为了除醋味,立即加了一些花椒、生姜。下不为例,请县令大人恕罪!”县令笑起来,高兴地说:“恕什么罪呀!起来起来!大家都说这放了醋的鸡很好吃,我要嘉奖你!”一时巧合,竟创造了一道名菜,“陈醋鸡”的做法从此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清末时期,东安鸡改称“官保鸡”。出生于东安的湘军将领席宝田晚年辞官归里,常有湘军将领到他家做客,酒席中上了这道“陈醋鸡”。家厨为了增加鲜味,在“陈醋鸡”里加了些陈年豆腐乳汁,做出来的“陈醋鸡”不但酸辣可口,而且香脆有余。曾国藩等人吃了,赞不绝口。左宗棠问及菜名时,席宝田本想说“陈醋鸡”,可又觉得这名字太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曾国藩随口说:“这是席宫保家的特产,就叫'官保鸡’吧!” 这个传说未必可信,因为那时交通不便,几位湘军将领一同跑到东安县去做客,似乎不可能。曾左二公是否去过东安席家,未必可考。但席保田用这道菜待客,并由客人取名,应该是真的。

民国时这道菜叫“东安鸡”。北伐胜利以后,湘军主帅、东安人唐生智定居南京,后来居住长沙。唐生智交友广泛,待客常以“东安鸡”做压轴菜。大厨做好的仔鸡,切成十六块摆在盘子里,看上去还是一只完全的鸡。部下和同僚吃过之后,都说这道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客人问这菜叫什么名,唐生智随口说这是东安鸡。郭沫若的《洪波记》曾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唐生智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设宴招待他,正宗的东安鸡菜味特佳。

烹制东安鸡有三大讲究。一是本地的仔鸡,二是本地的米醋,三是本地的红辣椒和花椒。在外地要吃上这道菜,不可能全部讲究,但仔鸡这一点是不能马虎的。鸡必须是1市斤至2市斤未下蛋的母鸡。姜必须选用红砂土生长的紫姜。红辣椒各地都有,除了调味,主要是调色,几片红椒,鲜艳夺目。花椒只能用当地七叶花椒。仔鸡经大火快炒,加入上述各种调料,香、甜、酸、辣、嫩、脆六味俱全。辣是舒舒服服的辣,酸是熨熨帖帖的酸,麻是妥妥贴贴的麻。

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东安鸡这道名菜,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不但进入了以淮扬菜为主打菜系的国宴,也早早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现在分布世界各地的湘菜馆,大都以这道菜为招牌菜。虽然因原料、工艺的差异,未必是原味正宗,但东安鸡这个名称,一直是湘菜爱好者的首选。在长沙的街头,常常会看到以东安鸡做大招牌的菜馆,那大都是正宗的东安人在里面主厨,原汁原味,不妨进去一试,可以大饱口福。

当然,如果要学习制作东安鸡的绝活,还是要亲自实践,下面介绍正宗东安鸡的制作方法。

备料:

主料:小母鸡750克

调料:小米辣椒30克、生姜80克、东安米醋300克、味精3克、鸡精5克、花椒5克、鸡油50克、红辣椒60克、辣椒粉8克。

制作步骤:

1、将小母鸡宰杀干净后,再将其肉洗净,放入汤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焯约5分钟,至鸡肉八成熟时捞出晾凉。葱切段,生姜切成丝;

2、将鸡肉切成条。干红辣椒去蒂、籽,切成末;

3、炒锅内倒油烧热,下入花椒、干红辣椒、生姜丝煸炒,下入鸡肉,倒入料酒、煮鸡肉的汤,用精盐、白糖、味精、鸡粉、醋调味,翻炒至鸡肉条熟后,放入面,勾芡收汁,淋香油即成。

制作要诀:

1、选用鲜嫩小母鸡肉。

2、把握好火候,水煮至断生即可,否则炒出会老而不鲜。

3,装盘讲究,鸡头鸡翅保持完好,最好能够拼成一只趴窝的母鸡形状。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77级中文班毕业。记者出身的作家,高级编辑、教授,湖南日报社(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照片摄于美国堪萨斯州,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旧居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