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将“入伏”,今年哪天入伏?为何夏至不热,三伏天才热?
前言
导读:夏至后将“入伏”,今年哪天入伏?为何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同?
在6月份的下旬,又将要迎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节气,那就是夏至节气。
夏至是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它也叫“夏节”、“夏至节”,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人就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节气。
它的时间点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者是22日,当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时就迎来了夏至节气。这个时候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了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此这一天北半球的日照时间也是最长的。
有人以为夏至,说的就是夏天到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据《恪遵宪度抄本》中对夏至节气的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因此夏至的名字由此而来,其中“夏”为大的意思,而“至”为极,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夏至节气以后,阴气,阳气开始衰退。
之所以说夏至节如此重要,那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它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民间有祭神祭祖的习俗,只是后来淡化了。现在不少地区依然流传着夏至节气吃面条、消夏避伏的习俗。
夏至三庚数头伏
到了夏至节气以后,天气确实也炎热了很多。在民间有着“不过夏至不热”的农谚,说的是到了夏至节气以后,天气才真正热起来了。因为在夏至节气以后,就要进入三伏天了。
所谓“三伏”,指的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其中细分为“初伏(头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伏”的意思,简单说起来就是“藏伏”,因为这个时间段天气非常的炎热,而古人认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至于何时入伏,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太清楚了,毕竟它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同,而算起来也比较的麻烦,于是更多的人都是等着看新闻。当伏天到了,就知道是哪一天了。
但是在过去可没有这么方便,哪一天入伏,都是要经过推敲而来的。其中何时入伏的一个判断顺口溜便是“夏至三庚数头伏”。指的是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出现了,就从这一天开始入伏了。
其中头伏是10天,而末伏是立秋节气以后所出现的第一个庚日,也是十天。如果立秋和夏至节气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也是10天。但立秋和夏至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那中伏就延长10天,足足有20天。
为何每年入伏时间不同?
估计不少人也有这个疑问,夏至节气是每年基本不变的,都是在公历的6月21日,或者是22日,可是入伏每年的时间却变化很大,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所流行的可不是现在的公历,而是“干支纪日法”,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然后循环使用的。比如甲子、乙丑、庚午等。
其中每逢“庚”字的日子,就被称为“庚日”,它是十个天干中第7个字,每十天重复出现一次。从夏至节气在公历的时间虽然是固定的,但是干支纪年法的日子却都是变化不定的,只因一年是365天(366天),可是干支纪年法是60天一循环的,所以才导致每年的夏至节气不同,后面出现庚日的时间也就不同了。
今年的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这天是农历六月初二,庚申日,因此这天就进入初伏。前面也说了初伏是10天,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以后的10天,而今年中伏有20天。
由于三伏是按照农历计算的,虽然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同,但是它大约是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和8月上旬。
为何夏至不热,三伏天才热?
按理来说,夏至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面了,日照时间也是最长的,可是为什么夏至节气不热,反而要再过二三十天,等到中伏的时候才最热呢?
这个就是所谓的“热在三伏”,其实并不是说第三伏最热,也不是三伏都热,一般是三伏中的中伏是最热的。之所以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其实主要是和“三九”对应,真正热的时候还是“中伏”阶段。
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到了夏至节气以后,虽然这天的白天时间最长,但是之后一段时间,依然是白天长于黑夜。而白天地球会从太阳吸收大量的热量,晚上也会散掉一些,可是吸收的要比散掉的热量多,所以会有一定热量的余存,并且这样会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三伏天的中伏到了,余存的热量最多了,气温也就最高了。
同时还要一个原因,那就是在三伏天期间,雨水比较多,空气中的湿度较大,再加上温度很高,就如同一个大蒸笼一样,所以这个期间的温度高,而且还很闷热,又热又潮湿,让人受不了。
结束语
马上就要进入夏至节气了,可是夏至到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后面还要温度不断的升高,等到了中伏的时候才会最热。而今年的中伏是在7月21日-8月9日,这个期间段才是最热的哦,你们做好准备了吗?现在你家乡热不热呢?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