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云||涑水河畔温公祠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山西省南部夏县有一条涑水河,河畔有一座占地百余亩的茔祠,祠内有坟茔、祠堂、杏花碑亭、禅院和一座高大的神道碑楼。

这坟茔里葬着何许人?本是一人一穴一道碑,而这神道碑楼和杏花碑又是怎么回事呢?

茔祠正门镶一扁额:司马温公祠。司马温公乃一代名臣司马光也,故事《司马光砸缸》为妇孺皆知;巨著《资治通鉴》又为历代统治者安邦治国所必鉴。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亲临其葬,追封司马光为温国公,谥“文正”,命侍读学士苏轼撰写碑文,哲宗皇帝下诏书:司马光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编写《资治通鉴》功绩卓著,为此,还亲自题写了“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司马光的墓前竖起了一幢巨大的神道碑,且盖了木结构碑楼。然而,残酷的政治斗争并没有使司马光这位九泉之下的故人逃过厄运、幸免于难或是盖棺定论。在他死后不久,政敌进谗构陷,司马光虽未遭发冢、破棺、暴尸之厄,却被哲宗追回封赠,其碑、文尽被其政敌砸毁深埋,惟御额和龟趺幸存。金皇统九年,县令王庭直来拜谒茔祠,闻守茔僧人讲述往事,不由感慨系之。遂令人挖残石,终在龟侧一杏树下得之。至此,碑始重见天日。由于碑断文灭,财力所囿,王庭直在众僧及司马光族人的协助下,巧妙地将残石加以整理,即以原碑之宽为现碑之高,磨制为大小相等五石,以寻访到的原拓为蓝本,篆刻重立之(其中刻原文四石,刻重立碑记一石)。故称“杏花碑”。到了明朝嘉靖二年,河东巡盐御史朱实昌前来拜谒司马公,又特选巨石并亲笔书丹,利用原额原趺,依宋碑规制,终于再现原碑浩气雄风。现祠门外楼内所竖即是。其螭首之大,龟趺之巨,碑身之雄,为华夏罕有。

司马光为世世代代人所敬仰,不然,历经几次改朝换代,皆有爱戴者竭尽之能了却数代人的心愿!

历史永远在演变和更迭之中,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人文长河,祠前那栩栩如生的司马光砸缸和司马光殚精竭虑写青史的铸铜像无疑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时时能感受到司马光的磊落与坦诚。

两幢神道碑上的碑文是一样的,只是笔迹不同而已。碑文2300余字,为一代大文豪苏轼所撰。才高学富的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代表人物,他的散文通达流畅,气势纵横,情文并茂,豪放飘逸,读后,会使人荡气回肠。而他给司马光撰写的碑文,虽然未被收入文学史,却也是他的散文风格的再现。我是在乘火车时躺在卧铺上解读这个碑文的,火车摇晃的节奏非常容易地将我的思绪带到千年之前,在与古人的对白中,我自己的境界也随着对司马光人格的敬仰乃至对苏轼笔雄力厚、曲折回旋大手笔的崇拜而升华。碑文是以北宋正值太平盛世的大背景展开的,哲宗即位三年,政治清明,百官尽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大变。凡是朝廷要办的事情,不费多大周折就能办到;而朝廷所厌恶的事情,不费力,也就消失掉了。人们都说,朝廷一举一动正合天意,差不多又是太平岁月了,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裕。天下清明无讼,好象又回到了真宗的咸平、景德盛世。

接着,他写道,有人问他:皇帝和太皇太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达到这种太平的局面呢?他回答说,《易经》中《大有》一篇讲,上天扶助,吉而无不利;孔子也说,上天所扶助的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人,世人所扶助的是守信用的人。朝廷不仅守信用,顺规律,而且选任贤能,所以,苍天处处佑护,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如今,皇帝和太皇太后,不仅讲信用,顺天理,而且重用司马光,招纳天下贤士。苏轼感慨:司马光是以文章名扬于世,以忠诚和仁义取得皇帝信任的。朝廷熟悉是很自然的,为什么天下四方的人都知道他呢?读书、做官的人知道他还可以理解,为啥连那些农民、商人、士卒都知道他呢?再说,不仅中国人知道他,为何连那些地处蛮荒之地的外国人也知道他呢?他隐居洛阳十八年,默默无闻,如同当年居于陋巷的颜回,焦虑得如同当年流浪在江边的屈原,同老百姓别离的时间太久了。可是,他的名声却如同雷霆贯耳,河汉在天;如同老百姓的亲人一般,凡是知道他的人,哪怕是愚昧无知的妇女儿童,难以教化的兵士和蛮人,甚至于一些奸诈邪恶、心怀杀机的小人,无不收敛自省,对天叹息,甚至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司马光回京任职时,人们蜂拥在他的马前,那些卫士们更是举手长跪,以极其恭敬的礼节迎接他。辽人、西夏派使者来我国,或是我国使者到了他们的国家,他们都要先问司马光的身体情况。司马光逝世,京城市民停止了一切活动,前往吊唁,有的卖掉了自己的衣服买上祭品向他奉献,街巷两边站着千千万万的人哭送他的灵车。皇帝命户部侍郎、内省官员护送归葬故里,他二人回来说,那里的民众知道司马光去了,哭得如同死了亲人一般。从四面八方来送葬的,足有数万人。广东、广西的父老为祭奠司马光,设置佛堂,请僧尼为他念经,其词甚为恳切悲哀。在家里供奉他的画像的,更是家家如此。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这是天意!一个普通的人能感动苍天,其中,必有原因。若不是道德纯正专一,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有人送给别人千金,别人并不感谢他;有人只说一句话,别人却甘心情愿去死。这就是待人诚与不诚的原因。滔滔大水,难以持续一个早晨;而屋檐上滴下的水,却可把石头滴穿,这也是专一和不专一的原因。真诚专一,就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就连古代的圣贤都是这样的,何况司马光呢?司马光的道德人品之所以能感动天地、人心,如此巍峨高大,那就是笃诚、专一。

苏老先生精辟独到的语言涵盖了司马光为人为官为臣的功绩与品格。在杏花碑前重温司马光的一生,他对赵宋社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言:“三十余年西复东,劳生薄宦等飞蓬。所存旧业唯清白,不负明君有朴忠。”以“清白”和“朴忠”来概括他的行为和品德,是当之无愧的。一生行事正大光明,对朝廷绝对忠诚。但是,宋哲宗为什么追封其为“司马温公”,固然有许多因素,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则是他主编了一部辉煌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辉煌的历史著作,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是一部贯通古今,旨在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的著作。“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元人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是一位历史伟人,集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在涑水河畔的司马温公祠前拜谒这位历史巨人,则会由衷地感受到历史之所以能够赐予后人如此丰厚的遗产,也就是因为有司马光这些不但能用自己的政绩创造历史,而且还用自己的智慧编修历史的先驱。

历史是民族永恒的教科书,司马温公祠将会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教益。

作于2003年5月

作者简介:刘小云,女。中国金融作协、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杏花诗社副社长。著有长篇小说《陆家儿女》(与大姐合作)、散文集《情到深处》《峰高水底清》《晓云秋雨》、诗词评论集《云心思雨》、人物传记《层林尽染》等作品集。

留言之窗

*刘小云||一部书写近代山西金融业的史书 ——拜读黄鉴晖先生的《山西票号史》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