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图书馆8件珍贵古籍赏鉴,其中一件是镇馆之宝
孔门七十二贤像不分卷 (清)焦秉贞绘 绘本
孔子此像册有图六十九幅。绘孔子及其弟子门人七十二人。其中四幅图绘双人,余者皆为单人单幅。首为孔子像,左下署题“钦天监五官焦秉贞恭绘”,下钤阴阳连珠“秉”(阴文)、“贞”(阳文)二印。其后依次为颜回、曾参、孔伋、孟轲等人像,正合《史记·孔子世家》“七十二”之数。
孟轲
卜商
公冶长
漆雕开、高柴此像册当为焦秉贞奉敕之绘作。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中,官钦天监五官正。受学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工人物楼阁,通晓测算。
焦秉贞绘制的《仕女图》像册采用工笔白描技法绘制,人物性格、结构丰富多样;神态、动作惟妙惟肖,展现出画师高然超绝的绘画技巧,韵味十足,令人叹为观止。宋刻本《抱朴子内篇》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晋)葛洪撰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临安府荣六郎家刻本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葛洪师事郑隐,悉得其练丹诸法。后师从南海太守上党鲍玄。晚年闻交址出丹,乞为句漏令,遂止于罗浮山,终年八十一岁。《抱朴子内篇》是一部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系统地整理了神仙方术,并提出将道家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的修行理念。
宋绍兴二十二年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为海内外孤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明清诸本皆祖此,一脉相承。
卷末有刻书牌记五行七十五字:“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见寄居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请四方收书好事君子幸赐藻鉴。绍兴壬申岁六月旦日。”清初藏书家钱谦益赞誉此牌记为一部《东京梦华录》。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诸家书目鲜有著录,黄丕烈曾云:“余家子书多善本,惟《抱朴子》无之……即世行本亦未闻有宋刻。”顾广圻亦谓:“(《抱朴子内篇》)《道藏》本为最胜,此外无复善本矣。”镇馆之宝——《聊斋志异》稿本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撰 稿本 存二百三十七篇《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问世三百年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
聊斋志异不分卷《聊斋志异》始作于清康熙初期,历时四十余年成书。手稿为抄清稿本。蒲氏身后,家人将此手稿藏于淄川城蒲氏家祠。清咸丰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携《聊斋志异》手稿远走东北,定居盛京(今沈阳)。光绪年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向其下属蒲价人之子蒲英灏借阅手稿,期间病故,自此半部手稿佚失。
他人代抄半部手稿,现存二百三十七篇。1950年,蒲氏后人将《聊斋志异》所余半部手稿捐献给国家。明珠记五卷(明)陆采撰 王无双传一卷 明刻朱墨套印本
陆采(1497—1537) 江苏长洲人。原名灼,字子元,号天池、一作天奇,别署清痴叟。性格豪放,不思举业,一生未仕。喜远游,酷爱戏曲,作有传奇五种。今存《明珠记》《南西厢记》(亦称《陆天池西厢记》) 《怀香记》三种,而《分鞋记》已佚,《椒觞记》仅存残出。《明珠记》是陆采依据唐人小说《无双传》创作改编的传奇剧本,讲述了王仙客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刻书者系明代吴兴闵氏家族,以应用套版印刷技术著称于世。
是书刊刻精美,版式疏朗,字体方正,墨色清润,为初刻初印之本。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书中版画插图,构图优美,线条绝精。绘图者为王文衡,字青城,吴门(今苏州)人,明代著名版画家。是书把明代版画和套印技艺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创意、设计、印刷的完美结合,闵氏此本也因此成为《明珠记》的代表刊本。是书为民国藏书家陶湘旧藏。陶湘(1870—1939),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陶氏藏书重搜集明本及清初刻本,明代闵刻套印之书为其所重。
琵琶记四卷 (元)高明撰 附录一卷 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琵琶记》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刻书者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湖州乌程(今湖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出版家,套版印刷技术的杰出代表人物。
《琵琶记》是凌濛初刻印书的代表作,刊刻精美,版式疏朗,墨色清润,图文并茂。该书由凌濛初进行解正并批评。
插图为王文衡绘。王文衡,字青城,吴门(今苏州)人,明代著名版画画家。王氏版画插图,构图、线描精绝,具有典型吴兴版画特色。
刻插图者郑圣卿,亦为当时镌刻能工圣手,能将名家绘画于梨枣之上达到高度完美的再现。是书为民国藏书家陶湘旧藏。陶湘(1870—1939),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明代闵凌刻套印本为其专藏。《扬子法言》宋淳熙八年(1181)唐仲友台州刻本
扬子法言十三卷 (汉)扬雄撰 (晋)李轨 (唐)柳宗元 (宋)宋咸 吴祕 司马光注 音义一卷 宋淳熙八年(1181)唐仲友台州刻本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历任给事黄门郎,后召为大夫。著有《方言》。
《扬子法言》是汉代扬雄拟《论语》体裁,以问答形式撰写,主旨在于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的著作。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宋景祐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自汉至北宋中期,《扬子法言》有多家注解。北宋司马光裒(póu)合当时仅存之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祕四家注解,自是以下,始有五臣注本出现。
宋淳熙八年(1181)刻本《扬子法言》,是五臣注现存最早的刻本,系海内外孤本。
此书历史上还发生过朱熹弹劾唐仲友动用公库钱,刻书营私的一段公案,更为其增添了传奇色彩。《御制盛京赋》清乾隆内府写本
御制盛京赋三十二卷 满汉合璧(清)高宗弘历撰 清乾隆内府写本 存二十一卷《盛京赋》是乾隆八年(1743)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今沈阳)所作的赋文,全文三千三百余言,包含序、赋、颂三部分。
清乾隆十一年(1746)高宗皇帝因为制玺刻印满文篆体不备,指授臣工傅恒、汪由敦、阿克敦、蒋溥等,广搜文献,汇集历代古汉字篆体,创制满、汉篆文各三十二体,乾隆十三年(1748)刊刻成书。三十二体曰玉箸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篆、穟书篆、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篆、雕虫篆、科斗篆、鸟书篆、鹄头篆、麟书篆、鸾凤篆、龟书篆、龙书篆、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盛京赋写本为傅恒等臣工恭呈高宗皇帝御览之本,从内容看,为尚未定稿之本。
▲龙爪篆
▲龙爪篆这部书恭呈御览稿本,如今仅残存玉箸篆、龙爪篆等二十一体,但可反映出傅恒等臣工整理满汉篆字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珍贵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