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佳,却是隋唐乃至宋朝的生命线

唐代皮日休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中的河指的便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炀帝登基上位之前一直在扬州,因此对扬州念念不忘,不过这并非修建大运河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东汉开始,一直在向南转移,黄巾之乱后的诸侯争霸,中原军阀一片混战,大批平民和士人南下,到荆州或者是江东避祸,以及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晋室东渡,南方一直相对稳定。

北方人口稠密,粮食需求大,当地出产无法满足关中的粮食缺口,因此隋炀帝就想到了这招“南粮北送”,来解决粮食资源上的地域不平衡,而且隋炀帝曾经征集大军三次征伐高丽,需要调遣大量粮草资源,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也就成为了必要。不过可惜的是,修建京杭大运河正如同秦长城一般,征调大量民力使得百姓叫苦连天,最终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因此覆灭。唐王朝因此才能够后来居上,而隋朝修建的这条大运河同样成为了唐王朝的生命线。

唐朝二百多年历史上,曾经爆发过许多战争,如果我们从地图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许多战争都是围绕运河周围展开的。比如武则天上位后,徐敬业不服因此在扬州发动叛乱,而扬州正是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可以说是战略要地,一旦徐敬业控制了扬州,就能够截断从江南运输而来的赋税。正所谓大炮一响,白银万两,打仗打的就是钱,一旦截断了武则天的财路,自然就能够不战而胜。而武则天同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派遣三十万大军南下,迅速平定叛乱。

而持续时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尽管唐军和叛军围绕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展开会战,不过双方都对京杭大运河沿线十分重视。叛军依靠永济渠维持财政,唐军则是死守汴河,比如在平原之战中,颜真卿正是通过掌握了永济渠,迫使安禄山放弃进攻潼关。而在著名的睢阳之战中,由于张巡严防死守,安庆绪攻下睢阳之后,无法继续对富庶的江淮地区用兵,从江淮远道而来,源源不断的赋税输送到唐军手中,唐军才得以勉强维持。

相比于安史之乱,唐朝后期的裘甫起义尽管规模不大,但是却让唐王朝惊恐不已,根源就在于裘甫控制的浙东地区正是唐朝的经济命脉,如果不及时派兵镇压,那么一旦裘甫席卷东南,江南的财富无法通过京杭大运河转运到长安,那么唐朝覆灭也就不远了。远在桂林的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尽管远在南方,却让李唐王朝殚精竭虑。而后来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尽管攻克了都城长安,却因为没有控制运河沿岸,因此不久便被李克用和朱温等人剿灭。

而等到唐末各地藩镇自立,巴蜀和江南地区纷纷割据,不再向长安进贡,唐朝的生命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倒计时,因为唐朝的繁华富庶是以对江南的经济控制为前提的,失去了对京杭大运河的控制权,自然也就难以为继。别看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貌似声名不佳,不过的的确确是隋唐乃至宋朝的生命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