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和孩子聊得很嗨,是何时?

1

亲爱的欢乐:

昨晚,加班。回家路上,9点左右,姐姐来电,说:“妈妈,你几点到家?等着你回来卧聊哦!”

卧聊,是我们大学时代501宿舍每晚的保留节目。11点,熄灯。八个女生躺在老式的上下铺的床上,七嘴八舌,天南地北地聊。聊到开心处,笑声一片。

青春岁月,睡觉,似乎是一件很不情愿的事。总要等卧聊的声音渐渐轻下去了,大家才依依不舍地进入了梦想。

几乎每晚,都是如此。

2

不知从几时起,我和你们之间,也有了卧聊。

我所说的卧聊,是互动式的聊天,而非你们年幼时,我给你们讲睡前故事。我讲你们听,讲着讲着,你们睡着了。

随着你们渐渐长大,我们之间的聊天,就像在波心投了一颗石子,涟漪慢慢扩散,越聊越广。

记得,某晚,睡前和你们一起朗诵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关灯后,我们在被窝里聊起了唐朝的皇帝。从李渊说起,聊到武则天时,我说:“去年国庆节,我们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你们记得吧?”你们说:“记得呀。”我说:“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卢舍那佛的容貌,据说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的。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卢舍那佛的笑容也很耐人寻味。”你们竖起小耳朵,听得津津有味,问:“为什么卢舍那佛要模仿武则天?”“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某晚,和你们聊钟汉良的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的情节时,我忽然想起了广州的黄埔军校,就说:“你们参观黄埔军校时看到的那些历史照片的时代,就是钟汉良扮演的慕容四少生活的时代。”你们因为对这部电视剧感兴趣,对剧中提到的抗日战争也有了许多好奇和不解。后来,我们好像就在聊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了。

3

前几天,和一位对教育孩子颇有想法的朋友L聊天。她说:“看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好不好,只要问她一个问题,你最近一次和孩子聊得很嗨,是何时?”

我在心里琢磨了下,确实,言之有理。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他在德国,我在香港。电话上的对话,只能这样: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假期中会面时,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藉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4

“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藉口。”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问题,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

一开始,可能是父母忙。人的一生中,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可能是最忙的时候。这个阶段,孩子还小,工作上正是“撸起袖子拼命干”的时期。白天忙了一天,下班回家,最好就是在沙发上“葛优躺”,看会电视,翻翻报纸。如果老人愿意帮忙,孩子尽量交给老人带,老人无法帮忙的,希望孩子尽量自己玩、早点睡。这个时候,是父母不愿和孩子“聊”。

等孩子渐渐大了,正如龙应台遇到的问题那样,父母想和孩子“聊”了,但孩子,可能不愿和父母“聊”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简单到只剩下一日三餐和吃喝拉撒。精神层面的沟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

5

刚才提到的那位朋友L,她儿子已读高中,平时住校。某个周末的晚上,儿子问她:“老妈,我最近在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你读过吗?对人性的弱点,你怎么看?”

然后,朋友L和她儿子,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泡了一壶茶,在阳台上开始了夜聊。“那晚,儿子拉着我聊了很久,不肯去睡。他还说,老妈,你就像我的哥们。”

孩子,我也愿意成为你们的“姐们”,你们的“闺蜜”。在每晚的卧聊中,陪你们慢慢长大。

相见甚欢,心中甚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