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读书人的读书法
· 这是第3881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2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笔者每周六例行的文章就提前了哦,因为刚好要谈谈苏东坡及其朋友、相关人物的读书方法。
首先谈谈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吧。他的最大特点是,喜欢背书又抄书,像极了活体印刷机。这样,他就像一个不断输入更新的数据库系统,等到他要写各种策论、散文、诗词等等文体时,就能瞬间搜寻自己的脑库,引用各种案例、典故、历史,永远不会豪无头绪。
其实,喜欢抄书的读书人还挺多的,比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抄完读,读完焚,这样重复十几遍,就能达到像把铭文刻在青铜器上般永不消逝、忘却的效果。他还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七焚斋”。此外,顾炎武也喜欢抄书。
回到东坡,他还创造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读一本好书,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这个方法,被他记录在《又答王庠书》中(王庠是他的侄女婿)——“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孙子兵法·虚实篇》提到:“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如果十面受敌,应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比如,东坡读《汉书》,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总之,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目标。
他不光是对读书如此,对于认识事物,也总是要不断地随着时间、心境和修习程度去反复体会,比如写庐山,他就写过三次,第一首诗是“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第二首诗是“自昔忆清尝,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第三首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后一首才最最经典,长久流传。
好书应该百看不厌,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定好某个主题、某个角度去阅读,这种读法,就像在为写论文而收集材料一样。其实,“研究式写作”才是最好的“读书促进法”。借着某个主题性人物或关键词,疯狂阅读这个领域相关的文章。比如,我这个阶段写苏东坡,就已经读了十几本书和一百多篇论文了。
古代的经典书籍比较多,可以这样数遍阅读;现代的经典好书不多,对于普通书而言,也可以带着一个视角去翻看,这样便于集中精力吸收某方面的营养为我所用。
东坡阅读的范围很广很驳杂,有一次他在一个道观看了很多道家书籍,很是兴奋,想要全部读完,还写信给弟弟苏辙,想着弟弟会很羡慕他,遇到这么多好书。不过苏辙竟然不以为然,他的学习方法跟东坡显然不同,他不喜欢太庞杂,他只喜欢读经典,曾写诗道:“道书世多有,吾读老与庄。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骈傍。所读嗟甚少,所得半已强。有言至无言,既得旋自忘。譬如饮醇酒,已醉安用浆。”
每个人的个性特质不一样,可以借鉴别人的,但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自己信仰自己的,自己投资自己的,自己积累和升华自己的,但也要理解和借鉴别人的。
他俩的父亲苏洵在读书方面更奇葩,更具个性,这个老爸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不过最后也没有考中进士。他开始要做凤凰涅槃般的事情了——一把火把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烧了,从头再读书,并且六年多不动笔,发誓读书不成熟绝不写任何文章。所谓“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终于后来可以做到“我手写我心”“言必中当世之过”,欧阳修也极度赞赏他的《权书》等文。
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的个性,提供后世借鉴的方法。比如东坡喜爱的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困于物,不惑于情,潇潇洒洒地读个书,领会个美妙,人生也无憾。
东坡曾赞誉诸葛亮:“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而诸葛亮是怎么读书的呢?他简直是太从容了,正常作息,从来不强调勤奋苦读,就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这真是“别人家的孩子”,天生智者,一颗平常心、闲适之心,高高凌驾于人家的紧张焦虑、熬夜苦修之上,真是赛神仙。
再谈一个人,东坡的伯乐欧阳修。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严谨的、绝对自律的读书人,他曾经选择了《孝经》《论语》等十部书,然后数了数字数,哦,45万字,规定自己每天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读完;每天背150字,这样七年时间可以全部背熟。他的阅读名言是——“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每天做功课的方法,也值得碎片化时代的我们借鉴!其实碎片化时间阅读没有什么不好,黄庭坚在《答苏迈书》中写过“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读书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只是碎片化的内容不好,形不成坚固的知识体系。无论大人孩子,一定要每天试着练习同一件事,形成肌肉记忆,持续加固某个领域的认知和体会。
在精神气质上,与苏东坡最像的人该是王阳明,很多喜欢苏东坡的人也喜欢王阳明,王阳明被贬龙场,把自己关在石棺中,最终悟道成圣,形成心学体系。这经历跟东坡被贬黄州,获得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和独特文风一样。王阳明的读书方法是,背诵经典,以无心之心读书。经典的作用在于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自己的性情,其目标是中正平和。而读书不要刻意追求速度和数量,心中不要有所牵绊,因为一有束缚,内心的真正体悟就会有所走偏。
曾国藩与东坡的联系也是那座石钟山。曾国藩在《读书录》中写道:“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曾觉得,东坡说的石钟山的命名由来也不准确。
好的读书人,都不迷信权威,甚至不相信别人的实践经验,只相信自己的生命体会和实践。曾也是个读书狂人。他是怎么读书的呢?他的特点就是专注,一本书没看完绝对不读下一本。还有就是念二十三史,每天圈点十页。他每天读书,还必须记录心得。有时候,读和写真的是一体的,都是个习惯罢了。有写作习惯的人一定会勤读书。勤读书的人,最终也一定会想要落笔。
祝大家读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