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熊六起义

内容简介:本文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编写。内容记述清朝末年,在长城内外的朔州和宁武境内盘道梁一带,由白莲教策动的农民反清武装起义始末。宁武、朔州本籍人熊六是此次起义的领导人,起义失败后被清廷杀害,全家逃亡。

苦难岁月

熊六是清朝道光年间(1839——1878),出生在朔州大涂皋村一个穷苦人家里。他一生下来父亲就去世了,靠着母亲给人做杂活的微薄收入,维持艰难的生活。七八岁时,熊六就给地主放羊,15岁时给地主当了长工。靠着自己的一点心计,从五经四书上学了几行百家姓,算是认识一些字。

熊六岁数不大,但人挺壮实,力气过人,因而饭量大得惊人,这也就成为刻薄的财主嫌弃他的根由,他因此被财主赶了出来。母亲怨他不争气,他却说:“不是儿子不争气,是那些富贵人家太狠心。大丈夫不能为两顿饭低眉下气,应当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之后,熊六就离家出走,来到了朔州的帐子村,被一个姓张的老人收留了下来。

一年以后,熊六和张老汉的女儿成了亲,第二年生下一子,取名熊增。一家四口,小日子倒也过得凑凑乎乎。

熊六21岁时,给本村地主割麦子,干了一个多月,到算账时,管家反说熊六倒欠东家15吊钱!熊六据理力争,要东家说个明白,东家反说他吃饭睡觉欠了很多钱。熊六压不住心头怒火,抓起算盘就把管家打了个头破血流。东家告在衙门里,官司自然是熊六败诉。到头来,熊六不仅分文拿不到,还被迫给了财主饭钱和治伤的钱。

帐子村住不下去了,只好迁移到宁武县境内一个叫千堡坪的小山沟里,自已打两眼土窑洞栖身。不料,连这里也容不得他:一个高崖上村的富户就来找他的麻烦,说他占了人家的地盘。熊六仰天长叹:“天下如此之大,为何竟容不得我熊六立锥之地!”无奈何,他只好拉起讨吃棍,靠沿街乞讨糊口渡日。

传教布道

有一天,四处乞讨的熊六路遇一个穷人,两人谈吐投契,遂成至交。熊六拜此人为师,并请回自已家中,日夕听此人讲经论道,纵谈天下。不久,熊六即在此人影响下,崇奉白莲教教义,并加入了白莲教。随即,他在师傅带领下,过黄河,走陕西,下江南,上庐山,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成为该教骨干,被陕西分教会委任为朔州教会教主,派回本地扩展教会,发展教徒。

同治初年,熊六每天以传教为业,靠教友互济维生。只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从妻子到老母,从邻里到村舍,从本地到外地,逐户串连,使白莲教的势力发展到了半个朔州。

一天,熊六来到宁武县境内的上白泉村,向该村豪杰殷开国父子传教。殷氏父子智勇双全,深明大义, 当听了熊六讲述的白莲教济世救民的宗旨后, 深表赞同, 当即拜殷开国为恩父, 与开国之子殷甲辰结为金兰之谊。殷氏全家均加入白莲教, 熊六又将其子熊喜增送到殷府, 专门练武习艺。

熊六在殷家住得日久, 临行时殷开国为其占卦, 说熊六是鱼儿星下界, 将来必成大器, 劝熊六努力进取, 熊六一一记下。熊六走后, 殷开国父子利用其在当地声望, 积极发展道徒, 使白莲教的势力很快从宁武东山地区, 扩展到外县外省。

在离开上白泉村后, 熊六还结识了不少英雄豪杰。其间, 熊六与崞县神山村颇有威望的贾崇礼结交, 并在神山堡开坛讲道四个月, 进一步扩大了白莲教的影响和势力。

同治12 年, 熊六在教友资助下,从土窑洞迁回大涂皋居住,并为儿子完婚。同治末年,熊六决定设立教堂,由殷开国父子主持兴办。殷开国择吉选址,确定在横跨宁武和朔州两地的禅房山干羊峁开基建堂。三个月后,教堂竣工,熊六一家搬迁到此居住。此时,教会已颇具声势,熊六遂任命殷开国为坐坛指挥的“拉礼”,指派上白泉村岑栓牛管理粮库伙食,下白泉村胡兴采伐柴禾和作为护教武器的桦棍。之后,不少教徒常住干羊峁, 祈祷祭供, 拉礼演习,上白泉遂成为当时的白莲教圣地。

赈济难民

光绪初年, 连年大旱, 粮食无收, 饿孚遍野。熊六急黎民之难,拿出教堂的财粮施舍穷人, 并允许教徒在干羊峁常住。消息传开后, 每天有1000多人前来接受施舍。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难民需要, 殷开国建议采取外出劝捐的办法, 解决粮食来源。

熊六得悉:朔州庵子村一个姓胡的富户正为儿子完婚, 请客甚众, 便带领众教友前往胡氏庄园劝捐。不料, 胡氏断然拒绝, 惹得众教友持棍示威。胡财主只好散粮100石。这次成功,威震乡里,迫使另外几家富户也捐出了800多石粮食。

由于劝捐所得钱粮全部施舍给饥民, 熊六和白莲教的威望空前提高。教堂放饭接待的来人, 从1000多人扩大到四州五县的乡民。与此同时,劝捐也给财主带来了沉重负担, 他们联名向官府告状, 一直上告到京城。这样, 白莲教与清朝官府和地方绅吏的矛盾, 便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官逼民反

光绪四年阴历年节这天, 干羊峁的300多常住教友聚在教堂里, 欢度佳节。席间,人们对清朝腐败统治愤愤不平,对苦难生活很是不满。有的教友就提议造朝廷的反,改天换地。众人异口同声,要举熊六为首领,推他率领大家举义。熊六以时机尚未成熟予以拒绝。

可是,白莲教在宁武和朔州一带的活动,早已引起官府的注意。大年初一,朔州知州姚官澄以给州城西街的熊绛郢拜年为名,登门逼其以族长身份出面劝熊六解散教会,停止反清聚会,但无结果。于是,熊官澄便指定州府内的赵、李两位武术教头,命他们带领城内兵士,前去捉拿熊六。

赵、李二教头率官兵气势汹汹杀奔上白泉村而来,先是派出一名说客进入干羊峁游说,企图以官禄引诱熊六弃械投降,遭到拒绝。继而,两教头点起兵马,向干羊峁猛扑上来。熊六指挥教友以木棍、砖瓦和大小石头奋勇反击,不仅打退了官军的进攻,而且将赵、李二教头也生俘上山。在教友们审问两教师的时候,这俩人凭恃着自已是州府武术教头的身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众教友早与官府反目为仇,今日更加火上加油。于是,不待熊六下令,早将两人腰斩为数截。

事已至此,熊六只好把众教友头目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本想传教济民,与大家共居安乐。谁想不融于官府,官府一再派兵追杀,苦苦相逼,以至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官府的人既已死在此地,那此地便是我等举义的场所。弟兄们,我们大家团结起来,死里求生,反了吧!”

正如干柴见烈火,一点就燃。熊六一句话,众教友欢欣雀跃,齐表响应。于是,众推熊六为起义领袖。熊六当即召集各路头目聚议,决定了如下事宜:

第一件:把教堂改为聚义厅;第二件:确定熊六为首领,殷开国为军师参谋,殷甲辰为统领,熊喜增为副统领,贾济州掌管内务;第三件:宣誓举义;誓词是:共遵白莲教义,人人平等,杀贪官,除邪恶,推倒清朝政府;全军团结一致,亲如弟兄,如有叛逆,苍天共株之。起义大局既定,熊六即命全体将士加固防务,聚集器械,征集粮草,昼夜操练,严阵以待,作好迎击官军的一切准备。

连战告捷

光绪四年正月二十日晚上,熊六带领义军几百人,向驻扎在干羊峁附近的清军守卫队首先发起进攻。义军乘夜杀入官军营寨,经过一埸血战,尽杀营内官军及其头目杜卫委,缴获战马一匹,火炮两门,火枪20多枝及刀锚等兵器多件。

首战告捷,义军声势为之益壮,各地教徒前来参军者一时增至2000多人。经过10多天的操练,熊六指挥义军向下一个目标——阳方口进军。

阳方口是内长城扼塞之一,官军据险固守。义军由殷甲辰打头阵,首先从东门打开缺口,配合左右侧击,终于攻入城内。官兵招架不住,四散奔逃,阳方口遂被义军全部占领。此役,义军又缴获铁炮两门,战马两匹,武器火药一批。

二月,义军相继向朔州大涂皋财主聂广德和南磨当铺掌柜发难,得到一批钱粮,不仅散赈穷困,而且补充了义军给养,义军总人数增加到3000多人,声威更壮。在殷开国的提议下,熊六对义军组织机构进行整顿,重新委员设职,刻印行文。新安排的义军主要头目有:

熊六为义军统领;殷开国为军师,参知军政事宜;贾济州为高等幕僚,参知军政事宜;殷甲辰为右翼统领,参知政事;郭玉顺为事务内揆,兼管摊派粮饷,参知政事;孙某为联络官;杨三丑为运粮官,兼管摊派粮饷;贾全忠监刻印信,分授各员;岑栓牛管理粮项和伙食;胡兴采薪伐木,砍制武器;高六八和谢三保统领虎头军;赵九孩统理军械武器;高三牛带壮丁打窑洞安置宿位。义军左右两翼统领各下设六个大队,并设正副队长各一人。

与此同时,义军颁布纪律如下:1、不准伤害民众利益;2、没收的财物不得占为已有;3、粮饷除富户自交外,其余按土地亩数摊派;4、入队自愿,不准擅自离队;5、泄露军机者斩;6、违者视情节处以记过、关押,直至杀头。

光绪四年二月十五,熊六再次挥军直扑朔州城。可当义军来到朔州城外时,知州姚官澄不仅毫无防范,而且大开城门,恭迎义军入城。姚官澄居然声言甘愿归顺义军,并在熊六提出的“放行义军、开仓济贫和交纳粮饷”的协议上,爽快地填字划了押。

义军不费一枪一弹,轻取朔州城后,兴冲冲返师干羊峁。熊六满心欢欣,对一切并无介意。

这时,高等幕僚贾济州对今日事件诸多疑虑,便建议熊六乘义军士气正盛时,扩大战果,夺州占县,打一片天下。但熊六一声不吱。贾济州又提到今天本当将姚官澄杀死,占领朔州城,也好为义军争一块新的地盘。而熊六则以不杀降官,不违协议为由,予以拒绝。

贾济州见熊六胸无成竹,目无大志,料知今后不会有大的发展,当即便借口回家探望老母,离队避居他乡去了。

全军覆没

贾济州的判断完全正确。原来,就在姚官澄承认向义军供给粮饷的同时,这个两面三刀的家伙早已向大同的清军报去了敌情,请求派兵前来会剿义军。

二月二十日,驻岱岳镇的葛都司率骑兵五哨,步兵一营,开到朔州城与姚官澄部清军会合。当日,这股清军兵分两路,葛部从大涂皋经高崖上村,向白泉村发动正面进攻;姚部从禅坊山侧面堵截。义军已经侦知官军来袭,严阵以待。两军从傍晚混战至次日天明,义军见官军人多势众,众寡悬殊太甚,决定收缩兵力,重点保卫干羊峁聚义厅。官军乘机收缩包围圈,将义军压迫在干羊峁周围极其狭窄的山包上。熊六指挥全体义军将士奋起抵抗,战斗空前惨烈悲壮。

义军虽进行了殊死决战,但在兵力、兵器巨大悬殊,战术运用高下相左的情况下,最后终于全面失利。几员主将中,除高六八潜藏免难以外,余均战死。熊六和殷开国被俘,熊妻自尽,干羊峁被清军纵火焚毁。

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以义军全军覆没告终。嗣后,熊六和殷开国均被处斩,熊氏家族改名换姓,逃居他乡。殷氏家族仅有四人远逃幸免,其余均被杀害;外逃四人在辛亥革命后才恢复殷姓。孙氏几十口人多数自缢于地窖内,上白泉村的郭氏逃亡他乡,迄未回归。

作者简介

王树森先生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闻诗画》等30余部。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刊物。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王树森||党史星火—— 120师在晋西北及晋绥六分区的战斗岁月
*王树森||网坛宿魁故园情——记归侨王春菁女士
*王树森||党史星火—— 余秋里同志在宁武的活动
*王树森||党史星火—— 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第一个农民县长掌印记
*王树森||党史星火 ——贺龙在晋绥边区二三事
*王树森||军事题材专题片摄制的成功尝试
*王树森||忻州长城沿线物候
*王树森||宁武管涔山天池
*王树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 ——分水岭与宁化古城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