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知名作家调查10年后发现,做不到这一点,再多努力和天赋都难以成功

 看点   长久以来,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成就高低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驼峰式曲线去衡量每个个体,二是将不佳的表现归结于不够努力。但韩国畅销书作家郑周英却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而且环境对人的表现有巨大影响。此外,能否深刻理解努力的原因也至关重要。在他看来,要想获得成功,一方面要屏蔽身边的负面信号,尽可能多获得积极信号,另一方面要为了真正的目的而努力。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岁    编丨Luna

“爬藤”是许多关注国际教育的人都熟悉的一个词,虽然全人教育、兴趣发展等概念不断重申着教育者的初心,但有意无意地,能被藤校录取,或者取得其他名校的入学资格,是许多情况下定义孩子成功与否的一种方式。从名校到高薪体面的工作,似乎是一条既定的道路。

但名校学生毕业后,都能按照大众社会预想的那般,获得所谓的成功人生吗?

根据统计,确实有很多名校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进入高薪体面的金融和咨询公司。2014年,70%的哈佛学生向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投递简历,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

但褪去名校、高薪、权威公司的光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些行业不过是随波逐流。很多人在真正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都心生退意,甚至直接被公司辞退。

2014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社会学教授Amy J. Binder在《为什么哈佛毕业生仍然涌入华尔街》一文中写道:“哈佛毕业生有31%在金融和咨询行业找到了工作,但其中只有6.39%的人表示希望继续留在金融(占5.71%)和咨询行行业(占0.68%)。”

但除此以外,哈佛也有真正能在华尔街立足的才子。他们以华尔街为人生目标,在校内创立了“黑钻资本”,目前是美国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学生管理对冲基金之一。成员需要拿出和哈佛一年学费相当的投资金,以风险最高、受益最大为目标进行投资。

从绝对收益率来看,“黑钻资本”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均超越标普500指数。可以说,“黑钻资本”的成员就是华尔街的未来巨星,是哈佛前1%的人才。

那么,和其他盲目跟风的学生相比,这1%的学生为什么能够在投资上如此成功?是他们更有天赋吗?是他们比别人更勤奋吗?还是他们有独门学习方法?

Black Diamond Capital官方网站

韩国畅销书作家郑周英也注意到哈佛的这群学生,他还想到自己曾辅导过的一个成绩很差的孩子,最终考上了延世大学。郑周英很想知道,是什么让原本的后进生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是什么让“黑钻资本”的成员成为精英中的精英。这世间是否有一条普世的成功公式?

他花费10年去考察诸多名人的成长轨迹,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哈佛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兼律师德肖维茨、歌星麦当娜,走访调查了许多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发现了一直被人们忽略的一个原因——大部分人没能发挥出自己潜力,是因为身边充斥着负面的信号,比如“我很平庸”、“我不如别人”这种评价,在此影响下,人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是真的平庸,真的技不如人。

此后,他在《哈佛前1%的秘密》一书中,将“黑钻资本”成员这类人的成功模式总结成一条公式:Black Diamond(黑钻)=Block(屏蔽) x Deep(深刻理解)。也就是屏蔽身边的负面信号,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这才是超越努力、才华,甚至超越学习方法的成功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曲线

一个人的人生高光时刻会在哪里出现?

美国棒球作家、统计学家比尔·詹姆斯在调查了数千名明星棒球选手后,画出了著名的“老化曲线”。根据统计后的平均数据,运动员普遍在29-30岁时达到成绩的巅峰,此后成就不断下滑。

除了身体发育,人们在脑力活动上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在这样的曲线下,一个人只要过了一定的年纪就一定会走向衰败,或者前期一直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成就,日后也不会有突破。

而我们的社会体系也正随着这一规律运作。

运动员过了平均过奖年龄26岁,就不会被看好;

小学到大学按年级区分优等生和差生,名校在人类智力水平的最高点录取大量学生;

对于超龄学生,大学招生感到为难,而一些公司可能直接用简历来过滤这些“超龄者”……

在“老化曲线”的前提下,这些做法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个体,统计得来的平均曲线真的适用于每个人吗?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论文就显示,理论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达到事业高峰的年纪有明显的差别,前者的事业高峰期比后者要早约4.6岁。

其他研究也显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获得成就的年龄段也有明显差别。数学、物理、化学领域成才较早;生物、天文、医学、经济等领域科学家成才较晚。

还有2008年获得美国棒球MVP的运动员达斯汀·佩德罗亚,也从一个低于平均水平的选手,成为了知名运动员。

教练第一次见到他时,170cm的他不算高大,爆发力和挥棒速度也不足以对抗专业投手,更没有什么独门技术。球探也预估他日后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他的比赛成绩说好听点能达到平均水平,说难听点很多时候都在平均水平以下。”

达斯汀·佩德罗亚

但佩德罗亚毫不在乎。

在他效力的波士顿红袜队里,他永远是第一个到赛场的选手;

队友甚至在破晓时看到他已经在球场训练;

入队三年,他就获得了MVP,签下薪资合同后,他立刻回到球场继续练习;

2011年开始,他担任队长,全力以赴的参赛风格也鼓舞着队员。

达斯汀·佩德罗亚用成绩成功改写球探基于“老化曲线”的预测。

美国数据分析师纳特·西尔弗在《信号和噪声》一书中指出,詹姆斯的“老化曲线”落入了平均数的“陷阱”,不能反映个人的发展趋势。在去掉“平均数”后,重新绘制的“老化曲线”十分纷乱,但也反映出了各种“成功曲线”。

有些人前期都平平无奇,却会在后期达到巅峰;有些人甚至前期水平极低,但成绩却迅速提升;有些人的职业高峰不止一个;有些人前期很耀眼,但迅速沉寂了……

如果把运动员换做孩子,我们也会发现大众化评价方法是多么荒谬:在小学中学成绩不突出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成为失败者,他们或许是还没遇到自己的巅峰;而考入名校也不并意味着此后就能一路高歌……

这样荒唐的预测曲线,也促生了许多教育焦虑。为了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最稳妥的方式成长。

但是每个人的高光曲线并不一定都是大众认知中的“驼峰曲线”,成功也不止“名校+高薪”这一种方式。如果能够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未来,或许就会在未来获得惊喜。

身边信号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努力

每个人的成功曲线不尽相同,那么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是投入的时间和努力吗?还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呢?或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普遍能想到的因素大概就是这几个,但是心理学家们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相比个人意愿,周遭积极的环境信号更能驱动人们不断发愤图强。

同样地,那些教室里落后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被负面的信号环绕着。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用实验给这个观点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他和同事们到学校,把成绩中等的学生挑选出来,并分成了三组,每组会接收到不同的“环境信号”。

第一组学生的信号是负面的,他们被告知要“和优等生竞争”;

第二组学生则被屏蔽了这个负面信号;

第三组学生在屏蔽负面信号的基础上,还得到了正面的信号“学习是为了培养自我能力的有意义的经历”。

除此以外,一切照旧,老师、教科书、出题方式都和以前一样。而实验的结果也验证了先前的观点,不过,实验的效果却远远超出斯蒂尔和其他心理学家的预计。

屏蔽了负面信号后,学生的成绩都获得了提升,而且提高了不止两倍。最夸张的是第三组学生,他们原先被认为不过是能上普通州立大学的普通学生,但他们的学习效果却越来越好,考上藤校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斯蒂尔的实验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孩子们的这些变化完全不受基因、父母或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仅仅改变环境信号,就能带来如此明显的变化。

这也不禁让人想到教育中的许多刻板印象,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女孩天生不擅长数学。除了2014年,玛丽·米尔哈扎哈尼获得菲尔兹奖外,女性在这个领域的公开信息中,基本没有踪影。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哈佛大学的玛格丽特·施教授就此为信号,验证了正面信号的强力作用。

没有接收到“女生不擅长数学”信号的情况下,男女生成绩差不多;但给出信号后,男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而女生的成绩也明显下降。

心理学家们还做了许多类似的实验,结果也都印证了环境信号的影响力。

一方面,负面信号会让人认为自己确实没有能力,甚至直接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另一方面,正面信号会成为人们的助推器,因别人的自卑而带来的优越感,恰恰是也是强劲的动力。

这样看来,许多哈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会想在华尔街谋求职位,虽然在哈佛前院长看来是“不明白努力学习为了什么”,但他们倒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个能够继续带来正面信号的地方。因为华尔街就是哈佛的延续,是精英的代表,能持续不断地带来优越感。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能够给予积极的信号,消除一些刻板印象,必定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也免去心理上的许多负担。

比如,“我很擅长”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而那些被认为因为不努力而落后的学生,或许只是还没有接收到这种鼓励他去努力的信号而已。

另外,也不应该把成绩斐然的结果归功于天赋。在西方人看来“天生擅长数学”的亚洲学生,不也是付出了无数个苦学的日夜才获得这个结果的吗?

深刻理解为什么而努力

在了解了信号的强大作用力之后,再去回顾那些成功故事,或许会有新的理解。

佩德罗亚无视了教练和球探的预测,他在采访中表示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在家人和朋友的激励下,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拿来练习,打球风格也被认为是全力以赴;

“黑钻资本”的学生睡觉时把“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放在枕头下,把沃伦·巴菲特的画报贴在墙上欣赏,用真金白银在市场上做真正的投资,对于盲目投身金融界的同学,他们嗤之以鼻,“没能摆脱课堂的学生,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有的获得了正面的环境信号,有的把负面信号抛在脑后,但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对自己热衷的某项事业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但专注一词还不足以概括他们的投入,他们除了在一个领域内的深耕,更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深刻的理解。虽然没说出来,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为什么而努力。

而深刻理解,有时甚至能成为“希望之光”。

斯坦福大学的格里高利·威尔顿教授和研究团队来到全世界最黑暗的贫民窟学校。这些孩子处于社会经济地位最底层,10个孩子里有9个付不起餐费,没有家长读过大学,只有9%读过专科院校,25%读过高中。

但有许多孩子决定申报大学,威尔顿问孩子们,做数学作业意味着什么?

选项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项二,用计算器算出答案

选择选项一,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改变对学习的基本观点,他们在思考为什么学数学;选择选项二,则是将关注点停留在技能方面。

为了检查孩子做选择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迎合实验,研究团队要求孩子做很多简单的数学题,并告诉他们,科学研究表明,多做简单的数学题比做难题更能夯实基础。同时,周边环境还会时不时投放非常容易上瘾的游戏或电影。

令人惊讶的结果出现了,在没有父母支持大学梦想的情况下,选择选项一的孩子中有70%读完了大学4年的全部课程,拿到了毕业证书;而大部分选择选项二的孩子则没能完成大学学业。

这说明,对一件事最终目的认知不同,确实会影响人的表现。

或许,贫民窟孩子的例子还具有一些特殊性,他们的独特标签或许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对于学习的观念。而处于学习竞争颇为激烈的成绩中上游的孩子来说,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变得很难。

而威尔顿在加州一所中上游水平高中的实验,值得借鉴。为了让孩子的观点有所改变,团队让孩子们写一份自由叙述式的小论文。

“有时,我们的世界并不公平。有人认为应该控制饥荒引起的死亡;有人认为社会应该少一些偏见和暴力。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无数个人渴望着无数个改变。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开始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有的说想成为遗传学研究人员,通过提高粮食生产力,来消除饥饿,拯救梗多热闹;有的想成为环境工程师,解决能源问题……

而这些活动之后,这些孩子们的成绩也开始上升,GPA提升得很明显。

多问自己为什么,不管在哪个人生阶段都很重要。但也要避免浅尝辄止,如果对自己动机的理解浮于表面,那么也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

就像实验中表现的那样,认为学习只是完成作业的孩子,很容易应付作业,而忽视自己有没有学会知识;如果学习只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那么进入名校后,也没理由继续努力。

毕业后步入社会,要求职时,多问问为什么做这个工作?是因为需要一份工作,还是因为家人的希望,还是在工作中找到了别的意义?

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妨多问问自己希望孩子今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获得了高学历,还是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态的积极生活的人?

无数成功故事都证明,脱离驼峰式曲线获得成功是完全可能的。在价值观更加多元的当下,成功的定义也因人而异,当一个人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以后,他就成功了。

“Block(屏蔽) x Deep(深刻理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黑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