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意境 宋人笔法——陈品鑫
文/ 陈传席
大诗人兼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王维在辋川居住过,从此“辋川”便名气大振,诗人歌咏之,画家图画之,史学家记载之,文献家考证之,寻幽探胜、旅游好事者更是络绎而至。据记载、王维的辋川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南二十里,原为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所以,辋川在王维居住之前便有名,但名气不太大,因为宋之问名气不如王维大。王维中年之后失去了进取心,又好佛理,于是购得宋之问在辋川的别业,每日或登山水,或独坐幽篁,或与友人浮舟往来,啸咏终日。和王维交往最多的是诗人裴迪。王维诗集中,裴迪诗集中二人互相唱和的诗最多。王维有著名的《辋川集》,其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盂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王维提到的辋川二十景,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等,每一景他为之写一首诗,共二十首,题为《辋川集》。裴迪也写了二十首,也题为《辋川集》。大诗人居之游之,辋川名气够大的了,加之有王、裴的《辋川集》诗,辋川的名气就更大了。王维晚年对佛教愈加笃信,于是舍宅为寺,辋川别业又叫清源寺。据《历代名画记》所载:“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这画当是王维所画。墙壁上的画很难保持长久,到宋代,王维已没有《辋川图》存世了。后世所传所谓王维《辋川图》,大抵皆伪作。
▲王维《木兰柴》诗意图 陈品鑫作
▲秋山读易 陈品鑫作
但品鑫先生并没有辜负子奋老人的希望,于忙于生计之余,读书、吟诗、作画不辍,子奋说他“一味昂头尘表”。实际上他是身在尘表之中,心在尘表之外。人生在俗世中,要吃饭、穿衣,妻子儿女,皆不能不过问,故不能不和世俗打交道,谓即“身在尘表之中”,质言之,与俗人无异。然而真正的俗人是心俗、意识俗。品鑫先生意识中是摒弃一切庸俗的,心中只有诗书画,只有高雅之情,他读古今高雅之书,观古今高雅之画。诗书画是“意识形态”“是心印”,意识形之于态(诗书画),心之印于态,故身在尘俗中,无关于诗书画之雅俗,而心庸俗则诗书画必庸俗,心高雅则诗书画高雅。
观夫品鑫先生之画,意境在唐,笔法在宋。这册《王维、裴迪诗意书画册》便是典型。先生喜读唐诗,尤爱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首首皆意境深远,首首皆画也。于是他便决定把诗情变为画意。同时也把裴迪二十首《辋川集》画出来。王维和裴迪二人的诗都写的是同一地方,但诗情不同,给人的想像不同,所以,画意也不同。品鑫先生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画家,他有诗人的丰富想像力,又有画家的技巧,所以,他画出的二十景,每一景两图,共四十图,每一图中有王维或裴迪的诗意也有他自己的诗意,加上他的画情,使辋川二十景至今犹存,必逊色于此图画也。
▲王维《斤竹岭》诗意图 陈品鑫作
品鑫先生的笔法来于宋。诗在唐己成熟,后人无可过者,故品鑫先生画的意境出于唐;但山水画法至宋方高度成熟,品鑫先生画法出于宋。以南宋院体为基础,再加入五代北宋时山水画的格局以及元人墨法,元以下的笔法他基本不取。但他也不是把北宋、南宋的画法凑合于一图,他有他的想法,他用他自己的审美观加以有机地结合、充实,工笔、写意法兼有,水墨、傅彩法并存,古人的笔法经过他的思想过滤,有取有舍,有增有变,便不完全是古人的笔法,只是在其深度中能见到传统文化的积淀。细而观之,他的画似南宋,但比南宋丰富、润腴;似北宋,但比北宋潇洒、灵劲;似元人,但比元人浑厚、谨严。惟无清人之萎靡,更无今人之浅薄和庸俗。
▲王维《华子冈》诗意图 陈品鑫作
▲陈传席与陈品鑫的交往信札
——徐建荣: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徐建荣与陈品鑫的交往信札
更多陈品鑫作品欣赏
▲单击可查看高清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