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心酸

“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名典故,主角是赵国的名臣蔺相如和名将廉颇。这两个人一文一武,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他们的存在,让虎狼之秦不敢对赵国小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秦国灭掉六国的进程。但很可惜的是,这两个人的下场都很难说好,尤其是廉颇,结局堪称一大悲剧。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上位老臣遭嫌

蔺相如和廉颇都是在赵惠文王任上发达起来的,也深得赵惠文王的信任。但赵孝成王继位后,却对这两位老臣不太信任了,或者说不愿意重用他们。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国君,必然更倾向于重用自己的新班子,而排斥老国君留下的辅政大臣,这样才能尽快建立帝王权威,从而实现有效统治。否则的话,新国君就很可能被老臣架空甚至专权,结局就很难讲了。

所以赵孝成王在位时,蔺相如和廉颇的处境就不如赵惠文时期了,但他们毕竟是赵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赵孝成王又是刚刚继位,根基未稳,因此两人仍得以保持高位,但手中的权力却渐渐被削弱,相应的,赵胜、赵奢、赵括等宗室子弟的地位开始凸显,前者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也是赵孝成王的亲叔叔。

苦谏赵王未果,长平之战后蔺相如郁郁而终

赵孝成王六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廉颇为赵国主将,但孝成王听信小人之言,不满廉颇的坚守之策,派赵括去前线将其换下,这一举动直接导致赵军在长平一战全军覆没,四十万士卒被秦将白起坑杀。赵括虽然是名将赵奢的儿子,却是徒有其表,只懂得纸上谈兵,而无实战经验,他也是名典故“纸上谈兵”的主角。

孝成王换下廉颇,就充分说明他对廉颇早已不信任,类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惠文王时期,就肯定不是这个结局了,因为廉颇深得惠文王的信任,就算有小人从中挑拨,赵惠文王也必然不会上当。

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蔺相如已经病入膏肓了,但他仍然拖着病体去向孝成王上谏,希望劝阻赵王拿赵括换下廉颇。可他与廉颇面临着同样的境况,作为惠文王时代的老臣,他们都已失去孝成王的信任,所以蔺相如死前的苦谏,孝成王半个字都没听进去。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军大败的消息传来,蔺相如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当他得知这一消息的那刻,面临的痛苦和煎熬恐怕比死亡带给他的更严重吧,因为那意味着他一生的奋斗都已化为乌有,以他的见识,应该不难明白这一战后,赵国灭亡之期已然不远了。

晚年流亡魏国却不得重用,最终客死楚国

蔺相如的结局已经很惨了,然而廉颇的结局却比他更惨。长平之战后,廉颇曾迎来生涯中的最后一段高光时期。因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赵孝成王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认识到了廉颇对赵国的重要性,故而重新启用了他。而廉颇也没有辜负赵孝成王的重用,带领赵国军士多次打败前来进犯的敌军,尤其是对燕国一战,不仅击败了来犯的燕军,甚至还长驱直入打到燕国首都,逼迫燕国向赵国割城求饶。

然而廉颇却没能风光多久,因为不久之后,赵孝成王也去世了,其子赵悼襄王继位。此时的廉颇,又一次迎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悲剧的是,赵悼襄王比父亲赵孝成王做得更过分,一上来就解除了廉颇的职位,并让年轻将领乐乘取代了他的位置。这让廉颇恼羞成怒,一时激动之下率兵攻打了乐乘,这件事一出,赵国就再无廉颇的容身之处了,他便就近逃亡去了魏国。

魏国也是战国时期的一大强国,但魏王却对廉颇无法信任,当然也没有重用他,廉颇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直到有一天,赵悼襄王后悔起来,派人去魏国请他,廉颇的人生又一次迎来转机。可惜的是,小人郭开从中作梗,捏造廉颇身体不行的谎言,从而让赵悼襄王打消了启用廉颇的想法。

始终得不到消息的廉颇也很失望,就在这个时候,楚王派人来请,廉颇便随使者去了楚国。虽然楚王欣赏他,也愿意重用他,但廉颇却没在楚国立下什么功绩,而他为自己找的借口是:“我思用赵人”。其实他哪是思用赵人,分明就是身在楚营心在赵,若非如此,以他的将才,别说楚军,就算是蛮夷军队也能所向披靡。有心报效赵国而不得,在楚国的廉颇一天天地消沉了下去,并最终死在寿春。

结语:

蔺相如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也都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他们的结局却很难说好,甚至是一桩悲剧,这实在是太令人心酸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