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地下存放了5万吨超纯水,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顾名思义,所谓超纯水就是指非常纯净的水,电阻率达到18兆欧姆·厘米(25℃)的水就可以称为超纯水。为什么水的纯净度会与电阻率有关呢?这是因为水本身是电的不良导体,水中的杂质越少,电阻率就越大,相应的其导电性能就越小。
尽管超纯水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但人类却可以自己动手来制备,通常来讲,超纯水的制备量都很少,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就在地下存放了5万吨超纯水。那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探测宇宙中的“隐身粒子”——中微子。
探测中微子的难度有多大?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的运动速度通常都非常接近光速,强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都不会对中微子产生作用,而由于中微子的质量又极小(一般小于电子质量的100万分之1),因此引力对它的作用也几乎等于零,也就是说,四大基本力中有三种都对中微子无效。
弱相互作用力对中微子有效,不过这种力的作用距离极短(小于10^-17米),这个范围其实就是原子核内的夸克层面。简单来讲就是,只有中微子直接撞上了原子核内的夸克,科学家才有可能探测得到它们,那这种概率有多大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数据。
原子、夸克和中微子直径的数量级分别为为10^-10米、10^-18米和10^-20米,也就是说,如果把中微子放大成一颗直径1厘米的小球,那么按照相同的比例放大,原子的直径就有10万公里,而位于这个原子中心的夸克的直径则却有1米。
由此可见,中微子击中夸克的概率可以说低得令人发指,所以在绝大多数时候,中微子都是直接穿过原子,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到,正因为如此,中微子也被称为“隐身粒子”。
如何探测中微子?
宇宙里中微子的数量相当巨大,对我们地球人而言,平均每秒钟就有数十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由此可见,尽管中微子撞上夸克的概率极低,但在如此多的中微子里,仍然可能会有极少的一部分会与地球上的物质产生互动。
因此科学家只需要建造一个巨大的“靶子”,并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测,就可能探测得到中微子,而日本在地下存放了5万吨超纯水的目的,就是建造这样一个“靶子”。
这个项目全称为“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实验”(Super-Kamioka Neutrino Detection Experiment),科学家将超纯水装在一个直径39.3米、高41.4米的不锈钢圆柱形容器之内,被深深地埋在日本岐阜县飞驒市神冈町的一处深达1公里的废弃矿井中。
为了保证水的纯净度,这里的空气都是净化处理过的,而容器里的超纯水更是会被不停地进行循环净化,去除掉其中所有能够被去除的杂质。科学家认为,在地下1公里处,可以有效地避免地球表面的各种干扰,而超纯水又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发现中微子的可能性。
当中微子撞上了原子核中的夸克之后,会产生电子和μ子(μ子和电子一样属于轻子,其质量大约为电子的200倍,半衰期只有2.2 x 16^-6秒),这些电子和μ子的速度极快,甚至会超过光在水中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切连科夫辐射,从而释放出非常微弱的光信号。
为了探测这些光信号,科学家在这个容器的内壁上设置了1.12万个光电倍增管(上图中的金色圆球),其功能是将光信号尽可能地放大(可以高达1亿倍)。
在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候,这些光电倍增管就像是1万多只眼睛一样在黑暗中“盯”着容器里的超纯水,静静地等待着某个来自宇宙深空的中微子一头撞在夸克上所发出的那么一丁点微光。
如此精心的安排没有白费,迄今为止,该项目已经多次探测到了中微子,从此拉开了中微子天文学的序幕,而日本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为2002年和2015年)。顺便讲一下,该项目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探测质子衰变,不过这一目标始终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