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土语故事】“ 七成 ” 的来历
在晋城,一个人想贬低羞辱另一个人,就说:“那是个七成!”
为什么说是“七成”?可能是不够数吧。那么,这个“七”比照的“够数”的那个数是几呢?答案是“十”。就好像说圆满,是“十全十美”,不好呢,就说“七成”半吊不够窍。
那么,既然以数字来表示,为什么不说“一成”、“三成”,而说“七成”呢?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用在这里,我们说晋城的土语中没有无缘无故的“七成”。
那天,我看到了一份1970年7月3日农村集体化时期口粮分配的表格,上面就讲到了人的分成的问题,可以视为“七成”的由来。
原来,“民以食为天”,过去耕地属集体,如何分配口粮,做到分的科学公平,可是个天大的事。因为人们一年的劳动、来年的口粮,就全靠年终这一“分配”了。我们身置社会主义,跑步奔向共产主义,因此分配既讲按劳分配,又说按需分配。每年收获粮食中,总产的70%或80%是口粮,其余是征购粮、种子粮、饲料以及照顾粮、储备粮等等,分配方案必须上报公社批准,它不准你的口粮占的比例多,或比例少,底线一是不让你饿死,二是不让你吃撑的慌,“够不够,三百六”,这是按需分配。
方案批下来,人均360斤,吃不饱,饿不死。下来就是按劳分配,劳力每天当牛做马,要添草加料,每个工就得带几两粮食,“吃饱了不少做生活”。这劳力的粮食从何而来,这就得说“成”了。
从分配表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表明是“人口折成”,其下载明,1至3岁时是“六成”,4至6岁时是“八成”,7岁以上是“十成”。也就是说7岁以上就算成人,可以吃全粮了,而 “六成”和“八成”不算成人,只能吃“打折”以后的口粮了,这个折就是六折或八折。而打折下来的口粮则作为劳动粮分配给种粮搞副业的劳力了,只有这样既照顾了苦力,又不至于突破“够不够,三百六”的定规。如图,这家6口人,一个六成,一个八成,四个十成,折实5.4人,口粮360乘以5.4,吃1944斤,而不是360乘以6,吃2160斤,打折后余下的216斤,摊到全大队总劳动工中,给那些做工有工分的劳力吃,一般每个工可以加0.5斤粮食。所以在吃不饱饭的岁月里,人们拼命挣工分,也可以每顿饭多吃一嘴。
请注意,我是说,在集体化时期,在吃粮这个天大的问题上,只有十成、六成和八成,而没有“七成”。也就是说,你如果是个“七成”,你就没有口粮;或者说,你如果是“七成”你就“不是吃粮人”!又比如,你家有一个“十成”,一个“六成”,九个“七成”,那么,十成和六成可以分到粮食,而“七成”不算人,没有一粒珍贵的粮食。如此说来,宁当八成六成,也决不当“七成”,当然,最好是“十成”。
想来,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人们被拴在一亩三分地上,终日劳作,穿衣靠布票,分红打欠条,只有这一点点粮食,是全家的生存性命,有谁愿意当“七成”不算人,分不到粮食呢!
久而久之,这“七成”,就成了攻击羞辱人的话,这真是事出有因,绝妙的很。如今“七成”之说也没有随着集体化的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约定俗成,成为人们的一句口语,但为什么这么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