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横梁这个石拱桥300岁了

  一座300年的古石拱桥,多次历经战火,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继续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前不久,刚刚启动的六合文物普查,这一石拱桥引起了六合文物所所长蔡明义的注意。记者和蔡所长一道对位于六合区横梁街道雨花石村陈堡桥组的这座石拱桥进行了探访。

关于陈堡桥的记忆

  雨花石村位于横梁街道东首,和仪征青山相邻,是由原陈桥、徐营、南王、秦营四村合并而来。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这座叫“陈堡桥”的石拱桥。

  记者见到,陈堡桥紧邻328国道宁通公路,横山、方山、奶山就在拱桥的周边,由于河道淤塞,石桥两边长满了杂草、野树。石桥全部采用横山、方山、奶山上的青石筑砌而成。桥宽约4米、长约7米、高约3米,桥洞呈拱形半圆状,青石板之间全部用糯米汁和石灰调合成的粘合剂胶粘,记者掰了几下,依然坚硬。石桥的石板最大的长约2米、宽约0.5米,最小的长有0.8米。石桥虽没有了栏杆,但桥面两边的石板上分别凿有8个方孔,两个一组相错排列。蔡所长说,这是用于安装桥栏的石眼。桥面也全部采用青石板铺筑,许多石板上留下深深的车辙,最深的达4厘米,可见经过多少马车的碾压。今年75岁的村民涂广宝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在石桥边玩耍,那时的石桥非常壮观,有桥栏、桥堡,桥下河水清清。说起石桥的年龄,老人说:“比我大多了,小时候我听爷爷说过,好像是他爷爷的爷爷那时造的。”记者在1983年六合出版的地名录中找到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清初,陈姓自苏北洪泽湖来此经商,在村西建石桥一座,并建石圈门一道似堡,故名陈堡桥。

  结合老人的记忆和史书的记录,蔡明义以文物考古的严谨之风,对桥的年龄推算后告诉记者,这座石拱桥距今大约300年,具体年代只有发现造桥铭文才能证明,但这是目前发现的六合保存最老的石桥。

古陈堡桥市场繁荣

  “陈堡桥的古集市过去是周边较大的集市”。古稀之年的村民陈大明说,他的老祖宗就曾在这里经商的。

  陈堡桥街呈东西向,长约500米、宽6米,东高西低,排水系统较好,街面的路是清石板铺的,商户是清一色清砖小瓦马头墙,具有徽派建筑的风格。农历三、六、九逢集日,赶集的农民驴驮担挑,从四面八方赶往陈堡桥,从清晨一直闹到晌午,方才人散集冷。

  陈堡桥旧时生意繁荣,陈大明说,那时街上有饭店、茶馆、粮行、布店、药店、杂货店、酒坊、糖坊、豆腐坊、大烟馆等,赶集的人群中还有算命、打卦、玩马戏的……陈堡桥的集市贸易规模超过周边的三十里铺、横梁甸、钟家集、王子庙。当时陈堡桥街东面是座土城堡,西边在石拱桥上建了座石城堡,上面刻有陈堡桥三个楷书大字。每当夜幕降临,东西城堡厚重的木门便关上,强盗、小偷便无法入街,确保了街上居民平安。

  后来,日军入侵,陈堡桥街由于是扬州、南京的交通要塞,遭日本兵焚毁。慢慢开始走向衰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搞农田水利建设,街上的清石板,城堡上的长条石全部被搬运去建设塘坝水库了。

  陈堡桥是六合农村第一个通班车的乡村。1958年前后,村民涂广法就是当地车站的售票员,涂广法回忆说,当时开通了扬州到南京的客运班车,在陈堡桥设立了停靠站,每天有两班车,青山、横梁、东沟、新篁等地的村民东去仪征、西往六合都要到陈堡桥候车。车站运行四年后,才迁到了横梁。

陈堡桥战斗警示后人

  在六合的抗日战争史上,陈堡桥战斗也是一场有名的战斗,为陈堡桥留下了一段红色记忆。

  1944年11月的一天早晨,陈堡乡模范队副班长徐圣云带领21名队员正在操练习武。这时,住在仪征的百余名伪军下乡“扫荡”,听到操练声,就向模范队袭来,日伪军用机枪向模范队扫射,危急中徐圣云向敌人甩出两颗手榴弹,借着烟雾,带领队员火速离开训练场,向方山周家洼方向撤退,敌人紧紧追赶。在模范队撤退中,听到枪声的方山大队,在县委书记陈雨田带领下赶来支援,陈雨田在听取徐圣云汇报后,果断要求模范队继续边打边撤,引诱敌人进入方山大队布置的伏击地,没有防备的敌人被方山大队一阵猛打,措手不及,死伤一片。战斗打到晚上8点,日伪军丢下十来具尸体仓惶撤退,方山大队缴获敌人机枪1挺、步枪30余支。

  据说后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还提到过陈堡桥战斗,且在《毛泽东选集》里出现呢!如今在六合竹镇民主抗日政府纪念馆还保留着陈堡桥战斗的部分史料

  在探访现场,记者看到,由于近年来,陈堡桥当地村民从事雨花石加工,一些五吨、十吨的货车时常拉石料从桥上走过,使古石桥两边出现了塌方变形现象。记者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对该桥给予保护抢修,不论这古老石桥是不是文物,我们都有理由保护好,况且它至今还是一座方便交通的有用之桥。

采访于2008年夏,文中涂广法老人已去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