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糖友抗糖之战的分期

得了糖尿病,要想控制良好的结局,那是肯定需要患者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的。也就是说要改变自己的很多行为,甚至是思想。而影响糖友改变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

1、健康信仰,这个受自身文化修养的影响,是对待健康的观念;

2、自我效能,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也就是说是自己对自我管理能力的信心;

3、自我管理的意愿;

4、应对技巧。这是学术问题;

此外,情绪状态,健康状况,社会家庭的支持,认知的成熟度,治疗的复杂程度等等,都参与其中。

不管怎样,要达到高能的自我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健康信息的思维模式,然后再在自我管理的道路上,逐阶段的进行,并不断完善和修改,同时还要随时防止“恶习复发”。

---------------

这个自我管理行为改变的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或者说是6个层次

1、无意图期:多为“无知期”,没有认识到需要改变。论坛上很多糖友还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殊不知什么才是“合理的”、“正常的生活”。回忆、留恋过去“糜烂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这一阶段的一种反应。此阶段,也没有意识到行为改变的益处。

此阶段需要提高健康思维,端正健康观念,并开始学习。

在此阶段,不要贪图太多太快,找到一大堆的资料,好高骛远。关键是设定改变行为的目标,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

比如:每顿饭后40分后要走半个小时,每天至少比原来少抽5支烟。

2、朦胧意图期:此期部分认识到了从前诸多行为的不健康,但是,仍然缺乏动力,对改变过去看的过重。总是在为自己寻找我还要这样的理由。

有糖友说,我一天那么大的体力活动,吃那么一点儿,我不行!

对这一期,家人和医生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寻找矛盾心理,提供进行行为改变的设想和计划,而不是说“你的顽固令我很失望”。

为了减少糖友从原来的用盆盛饭到现在用碗盛饭的落差感,为了糖友能不感到明显的饥饿,就要帮助他们设定饮食方案,比如一定要保证蔬菜和蛋白质食物的数量,放慢吃饭速度,喝点汤,等等。总之,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是少吃主食了也没怎么饿,至少“还可以”,二是血糖在这种改变下,却是好了起来。

3、准备期:此期患者积极性已经具备,并准备着手改变,尝试新的生活。从某种角度说,此时患者的心理关已经过去,对医生和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已经基本确立了。此期设定目标不要过高过多,不要让患者感到难以完成,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方法,允许患者生活上的偶然放纵,但是也予以提出,让患者认识到这样做的不足。

血糖制定也不要过于严格,否则患者可能会陷入迷茫。要设定餐前血糖5--8mmol/L,餐后允许到12mmol/L左右。在血糖的波动中去寻找个体化的生活微调方案。如果要求过高而频繁低血糖,会打击糖友的信心的。

4、行动期:该期患者态度积极,行动果断,有较强的使命感。对此期患者,要加强沟通,随时发现患者的认识或行为误差并予以指出。让患者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给予鼓励和赞扬,提高患者的成就感。

比如,体重良性改善,药量的逐渐减少,等等,这些都是明显获益的佐证。

切记不要让患者过于自信,认为我已经可以了,不用医护保驾的想法可能还很欠缺。

5、维持期:患者坚持行为改变,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甚至很多患者开始“裸奔”。健康行为已接近常规化,但是要小心复发,有人裸奔下尝试着各种原来不健康的吃喝,看看还行不行?认为我吃了、喝了,血糖也很好就认为是可以的,这是错误行为复发的征候。要多予以支持和肯定已经改变的行为,要提醒患者定期随访,可以让这一部分人做宣教的“示范样板”,这样对糖尿病教育有很多帮助,“同伴支持”作用,也会让患者也从中收获到成就感。

6、终点期:这期的患者在行动上已经不再是患者了,他们的行为变成了日常化的、科学的,他们已经将这种生活做成了习惯,没有一丝被迫感。对这期患者,要多联系、多奖赏,让他们成为糖尿病群体的效仿对象。

我有主贴,“医患结合”。什么样的患者和什么样的医生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结合?

作为医生,应该考虑患者文化程度、经济状态、工作性质、治疗依从性等等多个方面,予以指导和开具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个体达标,而不应该一味的采用“最精端、最昂贵”的治疗(如胰岛素泵)。作为“医患结合”的另一主角------患者,也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给自己定好位,积极的与医生沟通,以期安全达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