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备受鼻炎、咽炎、眩晕的困扰?张仲景的10个名方,立竿见影

1 桂枝汤治过敏性鼻炎营卫不和型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名

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中医证型

1、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2、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粘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

3、腎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粘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桂枝汤

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用法:上五味,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本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临床应用时又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只要病机是营卫不和,都可应用。

营卫不和所致过敏性鼻炎,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多遇寒、遇风便发,或于早晨起床之际,鼻痒多嚏、涕多清稀如水,局部检查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道有大量水样分泌物,舌苔薄白脉浮,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邪利窍。

方中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可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摄养津气,收敛涕液;生姜辛温,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佐芍药滋补津液以养营;炙甘草甘平,配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合芍药酸甘化阴以滋营阴。

诸药配伍,共奏调和营卫之功。临证时,为了加强脱敏功能,尚可加入蝉衣和徐长卿之类,卫气虚者又加黄芪益气固表。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肺经邪热所致之急性喉炎、会厌炎、鼻窦炎

急性喉炎属于中医喉喑范畴,中医认为急性喉炎是风寒或者风热侵犯导致,辨证类型有风寒袭喉、风热犯喉、肺胃积热型三个证型。风寒袭喉治法为祛风散寒、宣肺开音,采用中药六味汤加减;风热犯喉可用疏风清热、利咽开音进行治疗,方药采用疏风清热汤加减;肺胃积热型通过泻热解毒、凉血利咽缓解,方药采用清咽利膈汤加减。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成人、儿童均可患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见。发病常为急性和暴发性。突然出现咽痛,声嘶和气急,高热。迅速发生吞咽困难和以流涎,呼吸困难,呼吸过快和吸气性哮鸣为特征的呼吸窘迫,常使患者身体前倾,颈后仰以增加通气量。体格检查可见患者有胸骨上、锁骨上、肋间隙和肋弓下的吸气性深凹陷。双侧肺部呼吸音降低,可闻及干啰音。

中医理论中,鼻窦炎属于鼻渊,一般会有鼻塞、流涕、嗅觉下降,甚至头痛等症状。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剂组成:麻黄9克、 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石膏(绵裹)18克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渣,温服一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所治为肺内邪热壅盛致发喘咳之候,用其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取麻黄之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证属肺经郁热,不得宣泄,蕴结咽喉者,临床表现除发热口渴外,前者伴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检查见喉粘膜充血肿胀、声门开合不利,后者表现为咽喉疼痛、吞咽痛甚,检查见会厌舌面充血肿胀。

邪热犯肺、肺气不宣,肃降失职,致声门开合不利,咽痛音哑即来,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挟痰者,伍僵蚕、半夏、天竹黄;充血严重者,加山豆根、落得打;疼痛剧烈者,加马勃、金锁匙。顽固性的鼻窦炎辨证为肺热移脑,临床表现为涕量奇多,色黄质稠(色白质稀者属虚寒),头痛不甚(痛甚者属胆热移脑),鼻塞不甚(甚者属清阳不升),检查见:双中甲充血肿大,鼻道内有黄色脓样分泌物,前组鼻窦区有压痛者,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可加鱼腥草、地龙清肺排脓。

临证应用时,无论是否兼有表邪都可应用,因方中麻黄尚有解表功用,而石膏尚具有辛透之力。方中麻黄,又并非仅在解表,且能引药入肺,直达病所;而石膏在清肺中邪热时,具有“火郁发之”之能。本方去石膏,《和剂局方》称之为三拗汤,可用于治疗风邪犯肺所致的暴聋。此聋多继发于感冒之后,乃风邪犯肺,肺气不宣,循经上扰耳窍,耳窍为邪所蒙所致。

表现为耳中憋气,如塞棉絮,或兼发热恶风,舌苔薄白,脉浮,音叉试验为传导性耳聋。用三拗汤以宣肺利窍,所谓“耳聋治肺”法,效果尤佳,同时配合咽鼓管吹张法更好。

3 白虎汤治急性咽炎、疱疹性口炎、鼻大衄属于肺胃积热证

咽喉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两种。现代医学认为,咽喉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许多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都与咽喉有密切关系。咽喉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急、慢性之分,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

急性喉炎属中医“急喉暗”范畴,笔者分为以下3型治疗:

1.风热犯喉证

声音嘶哑或失音,喉部灼热干痛,咽喉部肿胀,声带色红伴发热、恶寒,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开音。

2.风寒袭喉证

起病急,卒感声音不扬或嘶哑,喉部微痛不适,咳嗽,咽喉部充血,声带淡红微肿,伴发热恶寒,鼻塞涕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3.肺胃热盛证

声音嘶哑明显,头痛剧烈,吞咽困难,咽喉鲜红疼痛,声带红且布有黄浊分泌物,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则清泄肺胃,解毒利咽消肿。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的知道急性咽喉炎的中医辨证,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治疗急性咽喉炎了。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若溃疡面积较大,弥漫全口,全身症状较重者,称 “口糜”;口疮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致患儿身体瘦弱,称“口疳”。病因病机风热乘脾: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脾开窍于口,齿龈属胃,风热邪毒上攻,故口舌生疮。心脾积热:婴儿胎中有热,或调护失宜、喂养不当,食肥甘厚腻、煎烤之品,蕴而生热,邪热内积心脾,外发为口疮。虚火上炎:禀赋虚弱,气阴两虚,或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脾腎虚损,阴液亏耗,以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成口疮。

鼻大衄,病证名。或名大衄。指鼻腔衄血,兼见口、耳出血。《诸病源候论》:“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圣济总录》载述此证由劳伤过度,府脏生热,热乘血气所致。

白虎汤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功用清热生津,原用于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石膏大寒,用之清肺泻胃;知母味厚,清肺生津;甘草、粳米养胃。

急性咽炎、疱疹性口炎临床表现为咽部及口腔内疼痛,有灼热感,口气臭秽,伴有发热、口干喜饮,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脉数,检查见咽粘膜充血红艳,或口腔内疱疹数目较多,局部充血明显者,证属肺胃热盛。肺胃热盛必然灼伤津液,故治疗当清热养津。

石膏、知母配伍,正合此用。至于鼻大衄者,其特点为出血量多,血色鲜红,伴有烦热、口渴多饮,每逢喷嚏、狂咳、(扌鼻)涕、热水洗脸、咀嚼硬物或剧烈运动等都可再度出血,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红苔黄,局部检查鼻粘膜干燥,立氏区粗糙、充血,甚则溃疡,或有活动性出血,病由阳明热甚,薰灼鼻窍所致。

虽说肺开窍于鼻,但阳明之脉夹鼻,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出血量多,血色鲜红者,应从阳明热盛考虑,立氏区血管丰富,在粗糙、糜烂时上面覆盖痂皮,一旦干燥裂开,必引起出血。

此时须滋润乃可避免出血。选用白虎汤,尚可加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亦可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瓜蒌仁通腑泄热。

4 调胃承气汤治一切耳鼻喉科急性病需要攻下者

调胃承气汤

【处方】大黄(去皮,酒浸)四两(约60克)、甘草(炙)二两(约30克)、芒硝半升(约15克)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调胃承气汤原用治阳明腑实证,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攻热泄火,佐甘草之甘平,可以和中。

凡一切急性的耳鼻喉科疾病,兼有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实、需要攻下者,亦均可使用本方,尤其适用于急性化脓性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鼻窦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可使邪热从下而解。

仲景原方中大黄是经过酒洗的,酒洗之大黄泻下力弱,笔者将之改为生大黄,以增加其通便之力,效果显著。

5 桔梗汤治一切咽喉疾病

桔梗汤

[组成]桔梗3克 甘草6克

[用法]以水3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桔梗汤是喉科最有名的常用方剂,由桔梗、甘草两味药物组成。

桔梗性味辛苦,入肺经,走上焦,善“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为众药之舟揖;甘草性味甘平,入走十二经,不仅补虚益气,且能“通经脉,利血气”,泻出肺中伏火。

本方为治疗咽喉疾患的基础方,随证加味而衍化的方剂很多,除张路玉加山豆根、元参,顾世澄加天冬、麦冬仍称桔梗汤外,严用和加入桑白皮、地骨皮等为泻白散,刘河间加入诃子名清音汤,李东垣治疗嗌痛颌肿时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了本方,《喉科指掌》加防风、荆芥、天虫、薄荷称六味汤,《重楼玉钥》加柴胡、升麻、川芎等来治疗慢喉风等等,不一而足。

桔梗汤所治之咽喉病,以咽痛、咽干或咳为主。桔梗在方中用量不宜大,一般以6g为宜,因桔梗对咽喉有刺激作用会引起恶心呕吐,临证时应注意。

6 五苓散治水湿内停之聤耳、鼻窦炎、美尼尔综合征

水湿内停证

水湿停聚体内,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五苓散

用量: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五苓散一方,原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水饮内停的太阳蓄水证。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导水下行;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以行水,并解在表之邪。

现五苓散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大凡耳鼻喉科疾病表现为耳鼻部水湿停聚,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之间,需助脾扶火渗湿者,均可应用。

临床应用时不一定兼有表邪,如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实热症状已经消失而脓性分泌物很多;头痛绵绵,涕多色白,轻度鼻塞,嗅觉迟钝的鼻窦炎;水饮上泛,停滞于耳的眩晕(又称水眩)等等。

又:在治疗眩晕时必定要重用泽泻,乃取仲景用泽泻汤治痰饮病苦冒眩之意。

7 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过敏性鼻炎、美尼尔综合征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名

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中医证型

1、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2、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粘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

3、腎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粘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美尼尔氏综合征,属难治性疾病之一,相当于中医学的耳眩晕范畴。

头晕的中医辩证通常有以下几种:

1、肝阳上亢证,通常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痛、头胀、劳累、烦恼加重、肢体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者颜面部潮红。

2、肝火上炎证,通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通常是由于烦恼或者恼怒而出现眩晕,并且经常伴有面红耳赤,口干舌燥等。

3、痰浊上扰,通常表现为眩晕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者恶心想呕吐的症状。

4、气血亏虚证,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睡眠少、纳食减少,脉细弱。”

真武汤组成: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用量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

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腎阳虚,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者。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腎助阳,以化水气兼暖脾土,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渗湿,生姜助附子以温阳祛寒,而尤妙在芍药酸能泄肝木以疏水。

腎阳亏虚型过敏性鼻炎,是由于腎阳不足,肺失温煦,寒水上注鼻窍,致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断;美尼尔综合征是脾腎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寒水内停,上泛于耳而为眩晕。两者病机均与真武汤所治病症吻合。过敏性鼻炎取本方加用蝉衣、徐长卿、防风等,温脾腎,除寒水而止嚏敛涕。

美尼尔综合征用之以温脾腎,除寒水而止晕眩,如呕吐频繁者加吴茱萸、陈皮、半夏;耳鸣甚者加磁石、五味子;兼有肝风者加天麻、钩藤。

8 射干麻黄汤治喉源性咳嗽。

所谓喉源性咳嗽,指因咽喉部疾病所引起的咳嗽。其诊断要点是:咽喉作痒即咳,干咳无痰或少痰,咳成连续性或疼挛性,不咳时如常人。病程可长可短,全身症状不明显。咽喉部检查咽喉粘膜不同程度的充血,粘膜增厚或变薄,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侧索红肿肥厚。肺部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喉源性咳嗽并不是一个新病种,是早已经有的疾病,只是先前多将其列入内科的“咳嗽”一病加以论述,未被单独加以研究。喉源性咳嗽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其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上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其特点是喉头作痒,然后咳即随之,因痒而咳,咳声短促而沉闷,有时愈咳愈痒而无法中止,乃病邪兽困肺经,长期难以外泄所致。此时宣解是唯一的方法,但普通宣解当然力不能及,须应用有力的方药,方可攻顽解围。

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十三枚(9g),麻黄四两(12g),生姜四两(12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各9g),五味子半升(12g),大枣七枚(7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

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以水一斗二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2、现代用法:水煎服。

以射干麻黄汤最为合适:用射干消痰散结清热解毒;麻黄宣肺平喘;紫菀、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细辛、生姜散寒行水;麻黄、细辛、生姜发散邪气;射干、紫菀、款冬、半夏下降逆气,共奏宣邪止嗽之功。

9 葶苈大枣丸治顽固性鼻塞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由病毒侵袭、或细菌感染或过敏原等引起的炎性病变的种疾病。本病好发或加重于秋冬季或冬春之交,各个年龄人群均有发病,但以青少年多见。本病属岛勘,勘鸣或皇室范畴,勘即皇出清涕,啸乃盘中因痒而气喷作声,室是以皇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中医在两千年前即明确地诊断了此病,并且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

《内经》认为:“肺开窍于鼻”,故鼻病似当责之于肺。但人体是一个动态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体,凡病需要整体辨证,以求其根本。且多数慢性病往往不拘泥于一个脏腑的问题而是整体影响,所以,治疗鼻炎当然也不能拘泥于肺脏。

葶苈大枣丸

组成:葶苈(炒紫色,杵成丸)二两,大枣二十枚。

用法用量:上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麻黄、五味子各半两,取清,分二日服。一剂尽愈。

葶苈大枣丸专用治鼻塞为主的慢性鼻炎,方虽两味但力峻性猛,用于实证见效甚捷。此类慢性鼻炎之鼻塞乃肺气壅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可见患者鼻塞日久,持续不断,检查见双下甲肿大,粘膜暗红,故用葶苈泻肺通窍。主药葶苈入肺泻气,主肺壅上气。葶苈毕竟是峻药,尽管配伍大枣以缓和药性,也不宜久用,体质虚弱之人更需忌用。

10 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型声带息肉

在中医辨证治疗中,将声带息肉列入“慢喉喑”范畴,又称久喑。总属气滞痰凝血瘀所致。症见声嘶日久,讲话费力,胸闷,舌质暗滞,脉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痰开音。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用法用量: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一丸,食前服。不知,加至三丸。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原方是用来治疗妇人腹中症瘕积聚之证,今用其活血化瘀之功效,作为声带息肉的消散剂,疗效较为满意。本方为化瘀消症之缓剂。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配伍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使水道行、津四布而利血行,寓有湿祛瘀化之用。综观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

声带息肉为有形之物,是败血离经,瘀滞膜里所致,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经年不愈,检查见声带息肉,色紫有蒂,治当活血化瘀,用桂枝茯苓丸,性缓而功著,祛邪而护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