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第一方”乱用不得!误服桂枝汤后可能产生这些变证

徐小丽LittleLily2021-06-07 12:54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词解:

①小便数:即小便次数多而量反少。

②脚挛急:是脚不能伸之意。挛,音鸾。

③厥:即手足冷。

④谵:即神昏妄语,谵音占。

⑤烧针:即火针,即将针烧热刺入。

解释:

第一段:首先提出的“伤寒”二字,是广义的伤寒,证见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是心肾阴阳两虚之证。阳气内虚,则脉浮、自汗出,而微恶寒;肾气不固,则小便数。心阴不足则心中烦,血不养筋而脚挛急。如见头痛项强或体酸困,是微有肌表之证,应与桂枝附子汤调和营卫,阴阳兼顾而解肌表之邪。如无头痛项强、体酸困等情况,则非表邪,是为阴阳两虚伤寒之证变,当与芍药甘草附子汤调补阴阳之气,则病可愈。医者不识,只注意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而忽略小便数、心中烦、脚挛急等证,竟误与桂枝汤解肌发汗以攻其表,重伤阴阳之气,是为误治而变坏证。

第二段:误服桂枝汤发汗后,重伤其阳,阳气不达于四末,故手足厥冷,阳虚则津液不升而咽中干,心肾之水火不交而见烦躁,寒气上逆故见呕逆。本证亟见咽中干与烦躁等状,但未见渴喜饮冷,而见吐逆,故与邪热灼阴之证不同,自不能投苦寒之剂以清其热,故以甘草干姜汤与之。方中干姜炮黑,变辛温之性而为苦温,配甘草之甘,取甘苦合化,温中挟阳而生津液,俾阴阳来复,以回其厥。倘服此方后,厥仍不回着,则应加附子扶阳回厥为有效。若厥愈足温,两脚仍拘急者,是阳虽复而阴尚未复,血液不足以养筋脉,故用芍药甘草汤苦甘合化,以复其阴,使筋脉得舒,其脚即伸。芍药甘草汤苦甘化阴,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补阴血,血得补则筋有所养而自舒。

第三段:设若误服桂枝汤发汗后,重伤阴阳之气,胃气不和而见谵语者,应有虚实之分,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如兼风口燥咽干,喜冷饮者,是胃热阴虚,神乱不安之谵语,才能少与调胃承气汤泻胃热而和胃气;如果口中润和,并不渴饮,又属于胃寒阳虚,神虚无主之郑声,则调胃承气汤不可轻试。

第四段:假如太阳之本寒与少阴之标阴而化病者,又属于太阳少阴营卫阴阳两虚之证,本应与桂枝附子汤调和营卫,温少阴之寒,以扶其阳。医者不识,误以桂枝汤或麻黄汤或其他辛散之药重发其汗,更伤其阳,故应以四逆汤扶阳收纳以生其阴,阳生则阴长,阳回而阴随之而生。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黑)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按:“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反加量,与事实不大相符,因强人阳气不大虚,抵抗力较强,何必加重。编者以为“强”字恐系“弱”字之误,这是临床实践经验所得,特提供参究。

原文注明本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只煮减去水一升八合,恐生附子尚未煮透,服之中毒麻醉。在体质较健者,服后发生麻醉,反增痛苦,在体质较弱者,中毒麻醉后,可能有生命之虞。故凡煮生附子与制附片,必须先将附子、附片煮透,试尝少许,以不麻口为度,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10~20分钟,即可服之。这种煮法附带说明,务希用此药时,严加掌握。

四逆汤为少阴虚寒证之主要方剂,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病用之以温经散寒,与桂枝汤同用以治太阳表虚里寒之证,太阴病用之以治水寒土湿,少阴病用之以救肾中之元阳,厥阴病用之以顺接阴阳而回薄厥。生附子、干姜,其性大温大热,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回阳生津,温润而不燥烈,为斩旗夺关之良将;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

本方不仅能治太阳以及三阴寒化之证,如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编者以为此方既能回阳救逆,化气而生津,则凡男女老幼一切阳虚因寒湿而病者皆可服用,何必定要见阴盛阳衰已极,四肢厥逆,真阳将脱之时,而始放胆用之?未免太不知几。知几者,一见是阳虚内有寒湿之证,即以此方在分量轻重上斟酌予为防范施治。只要认证确实,才不致拖延成为慢性疾患,更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一旦酿成纯阴无阳之候,虽仲景立方之意甚善,然恐已危殆难挽,追之不及,至此反被不识者指责医生之误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此系平素治验所得,特并及之。

按语:本条伤寒脉浮,自汗出,以下各证及误治变坏证之补救等法,想系三人而非一人之病,如果系指一人之病变及误治补救之过程,即与事实不符,不免矛盾重重。编者认为可能原文有错简,为避免蹈此覆辙,故特将本证分四个阶段加以解释,以资学习参究。

第一段之证,既无头疼、颈强、发热等太阳证之表现,则属于阴阳两虚,似应以芍药甘草附子汤调补阴阳,无不立效。即使微有表证,又属于营卫不和,肾阳内虚,即应以桂枝附子汤温固肾阳,扶正除邪,调和营卫而解肌表之邪,何致变证迭出,病变无常?

第二段:医者不识六经辨证论治,竟粗枝大叶,反以桂枝汤误攻其表,得之必多汗,重伤阴阳之气而变坏证,此际似应以四逆猪胆汁汤大补阴阳之气,始有起死回生之效,或用茯苓四逆汤阴阳兼顾而交心肾,亦有特效。原文幸以姜草温暖脾胃而复中焦之阳,可能使厥愈足温,再以芍草苦甘合化,养阴生血,使脚挛急即伸,虽分先后治疗,但对证处方,尚属正确。如此,其病谅可痊愈,想不致又变成胃气不和,阳明燥热谵语调胃承气之证。因此,第三段可能是第二个病人患同样的病,真阴素虚,医者不知辨证施治,误用桂枝汤攻表发汗,重伤其阴,使胃气不和而成阳明燥热烦扰神明不安之谵语证,才合少与调胃承气汤清泻燥热而止谵语,服后谅亦痊愈,既非太阳表邪之证据,何以又重发汗,复加烧针逼汗而成真阳将亡之坏证?因此,第四段可能又是一个病人患同样的病,真阳素亏,医者不识六经辨证治疗,而误以桂枝汤或麻黄汤重发其汗,更伤其阳,复加烧针逼汗不止,造成真阳危亡之坏证,才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而挽颓绝。此证如果真是一个病人,迭经误治,病机转化无常,在治法上,忽而温中以扶其阳,忽而清热以滋其阴,忽而又转阳明谵语,用调胃承气,忽而又重发汗,复而烧针,竟酿成虚寒已极、真阳将亡之四逆汤证。

本条的误治变坏及其救逆等疗法,编者数十年来尚未得见,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特反复争辨,以供参考。又因限于水平,可能不够正确,尚希高明指正。

太阴者,阴之极大者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土寄居于四季之月,而旺于长夏。盖天地只以水火二气化生万物,长夏之时,水火相交,蒸而为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所司之物,内为膏油,外为肌肉,脾阳旺,则运化水谷之精微,化生膏油,从内达外,以生肌肉,是内外皆脾之物所充周也,故曰太阴。言其大无不包,是象夫地也。其体为地,其用为土。《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湿者,土之本气也,故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令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燥湿调停,则为正常之生理气化,如燥湿偏盛,则为反常之病理变化。由于子气不敌本气,燥从湿化,故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土燥方能克水,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除伤寒阳明腑证外,百病之作多由土湿,故太阴之为病,属于湿寒者多,而燥热者少也。其治法,如湿寒偏盛,燥从湿化,而病者即温中燥湿以驱寒;燥热偏盛,湿从燥化而病者,又当寒中润燥以泻热,使燥湿调协,寒热不偏,则其可愈。余详以下各条,不赘。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解释:太阴病是中寒脾湿,燥从湿化之证,其成因有自外感风寒,邪从表入而传本经者,亦有内伤生冷,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而成者。太阴为脾之经,脾能升清阳,胃能降浊阴,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腹中温煦而冲和,是以无病而不满。脾病则清阳不升,影响于胃,胃病则浊阴不降,湿寒壅滞,故腹中胀满。吐者,胃气之上逆,逆而不纳,故食不下。利者脾气之下陷,清阳不升,湿寒盛于下,水谷不消,故自利益甚。湿寒阻遏,木气不舒,贼害脾土,故时腹自痛。若误下之,中气愈伤而胃气愈逆,甲木郁滞不降,阻塞胃口,故胸下结硬,即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按语:本病在误下以前,应以理中汤或加附子较为对证。倘误下后,更加胸下结硬者,自属病益增剧,势必腹满痛尤甚,有如《金匮要略》内载之大建中汤证。但大建中汤有参无附,对此证实不相符,应以四逆汤加丁香、肉桂、苍术、茯苓主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词解:

①脏有寒:指少阴之寒挟脾湿伤及肠胃而言。

②四逆辈:指四逆一类之方。

解释:太阴病由外感传变而得者,有桂枝汤及桂枝加芍药或加大黄等法,详下条。本病多因肠胃虚寒,内伤生冷,或饮食不节而致者。由于少阳之客寒,挟太阴之本湿作及肠胃,并无中央之燥化,更无邪热之灼阴,而为脏有寒自利不渴之证,法当以四逆辈驱少阴之寒而温太阴之湿,此为正治之法。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解释:太阳病本不应下,如误下之,表邪既未解,而又伤及脾胃,致太阳之标热内陷,不但易转太阴,抑且可转阳明。在太阴则脾络不和,血气郁滞不通,故腹满时痛,用桂枝汤以启下陷之阳,调营卫而解肌表,倍芍药濡润脾络而通血气。在阳明则邪热与腐秽积留不去,故腹满甚而大实常痛,仍以桂枝加芍药汤解太阳肌表之邪,再加大黄荡涤腐秽而下阳明之热,此表里两解之兼治法也。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释:本条承上条而来,上条加芍药者,是因误下邪陷太阴,伤及脾络,气血郁滞不通,致腹满时痛,加大黄者,因邪陷阳明,邪热与腐秽积留不去,以致腹满甚而大实常痛。此两证脉必不弱,大便不自利,是为热燥之证,故应加芍药或加大黄。本条纵见腹满痛或大实痛,但因其人脉弱,大便续自下利,胃气已弱,容易变动而生他病。以现证而论,实为太阴之脾湿挟少阴之客寒阻遏中宫,阳不足以运行,而成寒湿之证,且表亦未解,宜桂枝加桂汤再加附子以温中解表,扶阳驱寒。由于脉既弱,续自便利,绝不可于桂枝汤中倍酸苦涌泄之芍药以增其利,或加大黄再伤其中而损其阳。总之,上条属实属热,本条属虚属寒,必须分析明白,以免用药错误。

按语:多数注家认为,脉弱、续自便利之本证,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是减少大黄、芍药之分量,实与本证不大相符。拙见以为本条属于寒湿之证,“宜减之”,是减去大黄、芍药不用之意。至于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发热、头体痛、自汗而有表证者,以桂葛汤倍芍药加大黄主之,服后表解热退痢亦止,屡用屡效,特供参考。

太阴病小结

太阴病之主证,即提纲,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因自利不渴,食不下为本病特征,故正治之法宜四逆辈。若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或阳明而成脾阴虚或胃肠热之证,表亦未解者,又有桂枝加芍药或大黄之兼治法;但如脉弱,续自便利,胃气已弱,则应减去大黄、芍药,或酌加桂枝、附片,以免伤中而损脾胃之阳,因太阴本病是里虚寒证故也。

中医治大肠癌的特效药

这个药方叫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磨成粉,配上鸡蛋黄,吞服。主治内痈,由脓便而出。日本人研究此药方颇有心得,认为这药方治疮家胸腹拘满,或吐黏痰,或便脓血,又有疮痈而胸腹拘满者。

大肠癌有什么特征呢?第一就是腹痛,第二就是大便带血。左看右看,都是这排脓散的主治范围,再合适没有了。

大肠长癌,中医认为是大肠里长了恶疮,也就是内痈。内痈会带脓,所以大肠癌病人的粪便里可以看见黏液,其实就是脓。排脓散正是针尖对麦芒,根本就是针对大肠癌的症状。

这里记述一个病例,一人便脓血已五年,来浪华从医治,三年。一门人,虽与桂枝加术附汤及七宝丸,无效。遂请先生诊之。腹满挛急,小腹硬,而底有硬物,重按之,则痛。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

此为明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效药,叫黄芩汤,黄芩,白芍,炙甘草,大枣。前两年已经被耶鲁大学研究过,认为对大肠癌有特效。西医总是喜欢发现一些我们早已发现并使用过的东西。这个药方重点主治腹痛和腹泻。似乎不包括出血的症状,但是我估计也一样可以止血。白芍本身就可以止血。

除此之外,白头翁汤桃花汤都是治大肠癌的选择。

有人说,中医不能治癌,因为中医以前根本就没有癌症的说法。这些人需要好好重新进修一下中国文化史。崇洋媚外实在要不得。

附:

排脓散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排脓散方(金匮疮痈)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功效配伍】排脓散清热解毒,活血排脓。方中枳实行气破滞;芍药活血散瘀;桔梗苦辛平,取其辛升而散,苦降而泄以达排脓;鸡子黄养阴清热补虚。此方偏重行气活血排脓。

上三味药,研为细末,加鸡子黄一枚与散剂药量相等揉匀,日服一次。

【方证论治辨析】排脓散治疮痈。疮痈又名痈肿。

【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浙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痈病先兆:痈肿初起时,患者自觉洒浙恶寒,脉浮数,若身体局部有固定痛点,当发为痈肿。此为热毒壅塞于血脉肌肉之中,营卫运行阻滞不通。卫气与毒邪交争于里,不能运行于肌表,皮毛失之温煦,故病初则洒浙恶寒,脉浮数。当热毒壅阻不通,由弥漫而集聚于局部,营血凝滞,即见痛点固定,或红肿热痛;若热毒日久遏郁不通,血肉脉络则腐化成脓。《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治疗可用排脓散或排脓汤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原文】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辨别痈肿是否化脓的方法:以手轻掩痈肿处,若按之软,且有波动及热感,按后复起者,为有脓;按之硬而不起,无热感者,为无脓。

(0)

相关推荐

  • 七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这一条论述误汗后导致寒热虚实,用对比的手法辨证论治. "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

  • 吴佩衡讲伤寒 | “伤寒第一方”乱用不得!误服桂枝汤后可能产生这些变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 ...

  • 颠倒医生谈伤寒第一方-桂枝汤

    桂枝汤是我临床运用最多的一个处方,所谓伤寒第一方,并非浪得虚名. 不过围绕桂枝汤也有非常多的观点和争议,我在此无意一一评说各家看法,仅就临床心得,在此抛砖引玉. 刚开始临床,我对桂枝汤是抱怀疑态度的, ...

  • 作为伤寒第一方的桂枝汤,中医为什么却说对这两种人坚决不能用!

    作为伤寒第一方的桂枝汤,中医为什么却说对这两种人坚决不能用!

  • 伤寒第一方——麻黄汤

    大自然中存有六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那么人体既然也是个小宇宙,自然人体内也有这六气,当外界六气跟体内六气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除非情志或其他刀枪虫豸房事等致病外,人体 ...

  •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 来源:<伤寒论类方 ...

  •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加减八法(精读)

    一.桂枝加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疼, 芍药加倍为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 [ ...

  • 安溪55岁男子为治胃炎误服断肠草后昏迷不醒 3克叶子即可致死

    丈夫为治疗自己的慢性胃炎,误服了熬成汤的断肠草,而妻子跟着喝汤也中招.前日下午,福建医科大学泉州第一医院城东院区急诊科接收了这样一对夫妻,其中丈夫已昏迷不醒,要靠呼吸机辅助呼吸.昨日下午记者了解到,丈 ...

  • 升降散:伤寒瘟疫第一方升降散,源于明·龚...

    升降散,源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所载的内府仙方,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16:8:1: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

  •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妙处|实修实证解伤寒《医圣心印》连载9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