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贡问政(12-7)

孔子认为,治国理政至少要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食、兵、信”,而三者之中“信”极为重要。即使“兵、食”皆足,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也不可能存在下去。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足:充足,这里指储备充足。
信:信赖、信任,得到信赖、信任。
去:减少,舍弃。
【译文】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赢得民众的信赖,如此罢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有所舍弃,那么在这三项中先舍弃哪一项呢?”孔子说:“舍弃军备。”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有所舍弃,那么在剩下的这两项中先舍弃哪一项呢?”孔子说:“舍弃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不能赢得民众的信赖就难以立国。”
治国理政,重在安民。民以食为天。国家治理首当其冲要解决“食”,粮食储备要充足,百姓如果长期食不果腹,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就会群起而推翻统治者。兵者国之大事。兵力要充足,国防要强大,才能有效抵御外侮,防止敌国侵犯,国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食”事关经济建设,“兵”事关国防建设,二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问题。但从长远看,比“食、兵”更为重要的是“信”,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如果统治者不为天下百姓所信赖,国家就会陷入治理危机。
朱熹《论语集注》:“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作为为政者,老百姓无粮食可吃肯定会饿死,但死是人所无法避免的。如果失去民众的信赖,虽然暂且得以生存,国家则会因为人心涣散而无法自立,还不如死去而得到安宁。所以,如果能做到宁死都不失信于民,就会赢得民心,民众就可以为国家而死,宁死也不失信于国家。
“去”并非全部舍弃,而是适度控制、减少。“去食”并非是舍弃百姓的粮食或者让百姓舍弃粮食,而是舍弃、减少统治者、官员的食禄,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减少百姓的赋税。“去兵”既可以减轻百姓的徭役,又可以减轻赋税。这都是一种让百姓“足食”的有效治理路径。《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更次一等。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这正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人心齐,泰山移。革命要成功,国家要强大,经济总量、国防实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民心则是更为重要的关键因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如果“去兵”“去食”,民仍“信之矣”,打江山、创伟业、开太平盛世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