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孔子让我们住哪里?

《论语》是高一要求的必读书,也是考试范围,更是最重要的传统经典之一。大家听一听讲解,除了方便理解和背诵,还可以积累文言文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三得。以往各期可以点击文章下方链接直接打开,或者点公开众账号主页右上角的小人标志,然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缓冲出来,或者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收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大家的点赞、关注、转发

第十五讲 中国人拜什么神

大家好,我是宝利老师。一转眼,我们的课程已经到了十五讲。如果从第一讲开始学开始背,我们已经学习背会了近四十则语录啦。这就是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道理,看来要想学会点什么也没有那么难嘛,就是一个坚持!

今天,我要开始《论语》新的一章了,第四章“里仁”篇。按照惯例,这个标题取自本章的第一则,因为这一章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则,看看什么是里仁。

里是什么呢?古义是居住的地方,可以引申为居住。知,同“智”。这样直译就是:孔子说,居住的地方有仁德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的话,怎么可能得到智慧呢?

这句话表达的应该是抽象意思。居住引申为处于,里仁是处于仁德的心理状态,这样就是好的。如果自处不在仁德之中,那么就不能得到智慧。这样讲就有道理多了么。我觉得这是孔子在告诉我们自处的道理,一个人要随时把自己放在仁德的境界里,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有所进步得到智慧。这一句应该算是全书的书眼。

具体的修为方法在第五则中比较具体的给出来了:

这句很长,但是很有规律,所以很容易理解。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就是要求“仁”的修养一定要从内心出发。富裕和显贵,如果用卑劣的手段得到,那么不要也罢。贫苦和卑微,如果出卖良知才能摆脱,那不摆脱也罢。这两者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因为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能摆脱贫苦而求得富贵,或者摆脱卑下求得显贵。比如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第五位皇帝宋孝武帝刘骏的宠妃殷淑仪去世后,痛不欲生,他让秦郡太守刘德愿哭,哭得悲痛就有赏。这刘德愿立马嚎啕大哭,如丧考妣一样的悲痛。立即提拔为豫州刺史。这样的显贵不求也罢!真正的君子不能一刻脱离仁德,即便是匆忙仓促之间也要对自己有要求,不能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即便是颠沛流离遭受困厄,也要用仁德来护持自己内心的仁德。所以孔子在第十五篇里说道:

孔子带着一群学生从卫国出来,结果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爬不起来了。子路气咻咻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困厄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因为君子能守住内心信仰,小人就不行了,没有信仰没有追求,如果遇到穷困可能为所欲为无所顾忌胡作非为了。这里的穷不只是贫困没钱,也可以指处于各种不好的处境之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关系,我会在之后的课里讲到。

 

来听一听宝利老师讲解,

背得快,学得好!

精神食粮,补气养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