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口中生疮
解读
口中生疮简称“口疮”。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
本症在《内经》中有“口糜”、“口疮”和“口疡”之称。后世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机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疮”、“口中疳疮”、“口破”、“口内糜腐”等不同称谓。但一般习惯上将口中溃疡,范围局限,病情较轻者称为“口疮”;口中糜烂如腐、范围较大,病情较重者称为“口糜”;小儿口疮的发生如与疳积有关者称为“口疳”。
应用领域
(一)病因病机
1、脾胃积热
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炙煿厚味,脾胃积热,脾胃之热上蒸于口。
2、阴虚火旺
多因思虑劳倦,心阴暗耗,或热病后期,阴分受伤,阴虚则火旺,上炎于口,发生口疮。
3、脾胃气虚
多因劳倦、久病等脾胃中气受损,或口疮日久灼阴耗气,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发生口疮。
(二)临床表现
1、脾胃积热
临床表现:口、唇、舌及齿龈多处生疮,周围红肿,甚者腮舌俱肿,疼痛,影响进食,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尿黄赤,或兼身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凉膈散、泻黄散。
凉膈散:连翘、大黄、甘草、芒硝、山栀、黄芩、薄荷、竹叶、蜂蜜。
泻黄散: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
2、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口疮反复发作,每因劳累或夜寐不佳而诱发,创面黄白色,周围淡红,疼痛昼轻夜重,口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有红裂纹,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
方药:偏于心阴虚者,方选黄连阿胶鸡子汤;偏于肾阴虚者,方选知柏地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知柏地黄汤: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3、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口疮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疮面色淡,疼痛较轻,纳少脘胀,大便不实,肢软神疲,短气懒言,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黄芪建中汤。如气阴两虚者,可选生脉散加味。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三)其他疗法
1、脾胃积热---胃积热取穴:合谷。
操作方法:
1、操作时室温要合适,以病人不感觉冷为度。
2、病人采取坐位或俯卧位,裸露、清洁穴位局部皮肤(清洁时不可使用酒精,或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行施术,以防引燃酒精灼伤皮肤)。
3、先以针点刺上述穴位,取中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留罐10~15 分钟,在病人裸露皮肤处外盖毛毯以保暖。
4、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
2、阴虚火旺
取穴:照海、内关、三阴交。
操作方法:
1、操作时室温要合适,以病人不感觉冷为度。
2、病人采取坐位,取中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留罐5~10分钟,在病人裸露皮肤处外盖毛毯以保暖。
3、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
3、心脾两虚
取穴:颊车、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方法:1、操作时室温要合适,以病人不感觉冷为度。2、病人采取坐位,取中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留罐5~10 分钟,在病人裸露皮肤处外盖毛毯以保暖。4、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6月
3、王平.《简易拔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